一、李昇易姓立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39
颗粒名称: 一、李昇易姓立国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307-31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昇,字正伦,于公元888年生于彭城,小名彭奴。其父李志是一个忠厚淳朴、笃信佛教的农民。李昇童年生活在唐昭宗战乱之时,因避战乱, 全家辗转到濠州,更不幸的是,李昇6岁时父母亲就去世,只好入寺为僧。这时唐朝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克了濠州,掳走了小和尚彭奴,因彭奴神态机灵、漂亮可爱,杨行密想收其为义子,但因众儿女反对,便让其得力部将徐温将彭奴收为养子,彭奴改名徐知诰。徐知训在扬州胡作非为,凌辱将帅,调笑吴王,被吴王部将杀死,徐知诰闻讯,疾入扬州,徐温命徐知诰秉政。927年徐温病死,徐知诰劝吴王称帝,扣押了前来扬州朝拜吴王的徐温次子徐知询,徐知浩以中书令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
关键词: 李昇 李氏望族 家史

内容

李昇,字正伦,于公元888年生于彭城,小名彭奴。其父李志是一个忠厚淳朴、笃信佛教的农民。李昇童年生活在唐昭宗战乱之时,因避战乱, 全家辗转到濠州,更不幸的是,李昇6岁时父母亲就去世,只好入寺为僧。这时唐朝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克了濠州,掳走了小和尚彭奴,因彭奴神态机灵、漂亮可爱,杨行密想收其为义子,但因众儿女反对,便让其得力部将徐温将彭奴收为养子,彭奴改名徐知诰。
  杨行密经营江淮地区,生未称王,死后,徐温拥立杨行密长子杨渥掌淮南军务,第二年徐温又杀杨渥,拥立杨行密第二子杨隆演为淮南郡王,但掌实权者是徐温。912年,徐温拥杨隆演为吴王,自己为镇海节度、同平章事。吴王杨隆演驻扬州,徐温派其长子徐知训镇扬州,养子徐知诰守润州(今江苏镇江)。徐知训在扬州胡作非为,凌辱将帅,调笑吴王,被吴王部将杀死,徐知诰闻讯,疾入扬州,徐温命徐知诰秉政。927年徐温病死,徐知诰劝吴王称帝,扣押了前来扬州朝拜吴王的徐温次子徐知询,徐知浩以中书令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937年,徐知诰逼吴王杨溥行禅让礼,登上皇帝宝座,定都金陵,扬州为陪都。登帝位后前三年先称齐王,以纪念故去的齐王徐温。相传徐知诰的祖上是唐宗室,有的说是大唐皇帝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后裔,有的说是唐玄宗第九子永王李璘的后裔,为攀皇亲,徐知诰在徐温之子徐知澄、徐知谔带领众大臣劝告下,于939年改徐为李,自认是唐宪宗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改徐温庙号曰“义祖”, 既祭李氏又祭徐氏,将己名定为李昇。
  李昇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宝座,概其德能所至。
  李昇作为徐温的义子,极尽孝道,很讨徐温的喜欢。在徐府, 徐温先让李昇(时称徐知诰)总管家务,李昇将府中方方面面安排得有条不素,使府内各方面人等皆心悦诚服。一次,徐温患重病,多日卧床不起,徐温的六个儿子互相推诿,唯独义子徐知诰日夜不离其床,使徐温深受感动,决计把知诰造就成徐府家业的继承人。所以,徐温在病愈之后,每遇征战,总是将徐知诰带在身边,使其熟悉军旅生活,见世面,长才干。徐知诰又好学,知兵法谋略,操练骑射,很快成为一个难得的将才。909年,22岁的徐知诰初升任升州(治金陵)刺史,在升州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使地方大治。在升州,他完城缮甲,养精蓄锐,成绩卓著,再升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他善于治军,尤其注意与士卒同甘共苦。他经常派员察访民情,抚恤捐躯沙场的将士眷属,接济贫困人家。他特别注意招贤纳士,在府舍专设“延宾亭”、“礼贤院”, 备置百家经史、文房四宝,供名士贤达交游。由于他礼贤下士,诚恳待人,不几年就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肝胆相照的肱股之材。如有良相之才的韩熙载,长于文学的史虚白,通晓古今的孙盛,被誉为北方“虎臣”、“名将”的李金全、卢文进,足智多谋的宋齐丘等都与徐知诰倾心相交,在这些人的策划下,徐知诰由州郡大吏升至辅臣,然后又登上了皇帝宝座。
  李昇共当了七年皇帝,再加上在吴执政的时间,统治达十数年。李昇在位期间,以息兵睦邻为国策,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能为了争域广地,使他们肝脑异处,流血原野呢?仗还是要少打。”南唐初建,谋臣武将争欲立功,屡屡请求向四方扩张, 李昇力排众议,劝告诸将说:“知足不辱,这是道祖的至诚告诫。” 谋臣冯延己曾讥请李昇说:“田舍翁安能成大事”①,但是,李昇不为所动,并一再告诫臣下不要轻易谈用兵攻伐之事。
  李昇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是审时度势,慎重决策。南唐虽雄据江淮,但南有都长沙的马氏楚政权、都江陵的高氏荆南政权、都番岛(今广州)的刘氏南汉政权、都福州的王氏闽政权、都杭州的钱氏吴越政权,西有都成都的蜀政权,北有都开封的晋政权、都晋阳的刘氏北汉政权、塞北契丹族辽政权。国势尚不强大的南唐,不足以北伐中原, 对南方诸国用兵,中原晋政权又有可能南进伐唐,使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境地,因此他不得不采取息兵睦邻、以守图进的策略。但他并不是被动的守土,而是积极练兵,积蓄力量,以待中原有变时,再北伐统一,因此对中原来投之将,他都以诚相待,予以重用。对于南方诸小国,他一直采取友好政策,南汉来使,相约灭楚,他婉言拒绝。吴越京城发生特大火灾,宫室、府库、仓廩、甲兵焚烧殆尽,吴越王钱元瓘惊悸而死,朝野上下六神无主。他不趁火打劫,反而资助吴越重建京城。在其临终弥留之际,李昇仍叮嘱其儿子李景通(即后来的中宗李璟)要“善交邻国,以保社稷”①。
  李昇推行的息兵睦邻政策为南唐赢得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在这个安定的环境中,李昇努力发展利国兴业的农桑本业。他对流落江淮的难民尽力安抚,先计口给食,解脱冻馁之忧; 后又按丁授田,免收三年租税,助其定居耕织,重建家园。为扩大衣食之源,李昇又奖励垦荒,对垦荒有功者,按量赐钱、赐布,五年不纳税。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因此极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与此同时,他本人却节俭生活,在称帝后,仍衣着朴素,脚穿蒲鞋,身无锦绣,盥洗、饮食用具均为铁制,不见金银;他将年轻貌美的宫娥裁减出宫,身边只留几名老妇女;他不修新宫殿,不增新家具,一切从简。由于他节俭亲政,励精图治,使江淮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使南唐一跃而成为十国的佼佼者,成了当时中国南北人皆瞩目的乐土。但李昇却想长生不老,让人练丹药,结果中毒身亡,过早谢世,临死之时李昇很后悔,他对李璟说:“我吃丹药本想益寿,反而丧生,追悔不及,你以后要警戒。”为了使李璟不致重蹈覆辙,李昇强忍病痛,要李璟把手指头送到他嘴里,狠命咬了一口一直到血流满口,他希望儿子切记不忘。最后,对李璟说:“他日北方当有事,千万别忘了我的话。”言毕溘然而逝。

附注

①《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①《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