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本名药师,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李诠在隋朝任郡守,其舅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韩擒虎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有文武之才,为隋军灭陈的先锋将,率精兵五百直捣陈都城金陵,擒获陈主叔宝,从而平定江南,为隋统一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勋。李靖自幼爱文韬武略之学,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常与其舅父韩擒虎研究孙子、吴起的兵书,其舅父韩擒虎抚其背而曰: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只有这人了。”李靖确也刻苦,又少有大志,对其至亲常说:“如果遇到英主和好时机,我一定要建功立业,从而求取富贵。”成年以后,他入仕,先在长安县令手下为吏, 历年升迁,在兵部四司之一的驾部任副职,官称驾部员外郎,从而渐习军务。也与宰相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接触,深受隋朝显贵赏识。吏部尚书牛弘说他有“帝王辅佐之才”,杨素指着他的宰相椅对李靖说,将来终能坐此位。李靖却也踌躇满志。隋末,李靖任马邑郡丞,马邑即今山西朔县,相距太原甚近。时李渊、李世民正在联络突厥,准备在拥隋旗帜下进兵长安而夺天下,李靖发现李渊的企图后,路经长安准备到江都告发,未行,长安城即被李渊攻破。李渊知此事要将李靖斩首,李靖说‘“你起义兵是为了天下除暴乱,我去江都告发也是忠于皇帝的义举,你要想成大事, 难道能以告发你的私怨而斩杀忠于皇帝的义士吗?”李靖强词夺理的慷慨之言,使太宗李世民感到此人可用,于是再三请求李渊免其一死,李渊将李靖释放后被李世民召为幕僚。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才能是基本条件,但不遇明主不识时务,照样一事无成。李靖巧逢李渊,未杀而成为李世民幕僚是巧遇明主;正遇削灭群雄的统一战争,李靖有文韬武略,得以发挥其长,是又遇其时。李靖一生建功立业的大事计有四件。其一,灭萧铣。
萧铳本系南朝梁皇帝宣帝之曾孙,隋末为县令,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的隋王朝统治下的许多地方将领军官纷纷拥兵自立,岳州(治巴陵,今岳阳市)地区的一批军官拥立这位皇帝之胄为帝,在江陵称梁王。隋炀帝被杀后,湖广地区的隋将纷纷投降萧铣,萧铳拥兵40万,占据两湖、两广地区,成了南方一个很有势力的割据政权。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曾派李靖为使者联络萧铣,希望萧铳归顺,没有成功。于是李靖提出了灭萧铣的十条策略,高祖便任李靖为行军总管,指挥三军进兵江南。当时正值秋季,江水猛涨,诸将想待江水稳后再进,李靖说:兵贵神速, 现我军集中进军,萧铣尚不清楚,趁水猛涨之际,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荆州,萧铣仓促应战,则无法抵御我,必为我所擒。此议得到皇室宗亲、荆湘道行军总管,早就准备攻击萧铳的河间王李孝恭的大力支持。于是李靖率兵急进,破荆门,进至夷陵。萧铣及其骁将文士弘率兵数万迎击,李孝恭主张列阵以击, 李靖说:文士弘是救败之师,必激愤而来,其势甚盛,不如躲其精锐,待其惰气产生时,而一击必溃,李孝恭不听,率军进击,果然大败。文士弘的将士便抢掠物品,人人背着沉重的包裹洋洋得意地撤军,这时李靖纵兵猛击,将文士弘数万军彻底击溃,于是李靖率五千骑作为先锋军至江陵城下,使萧铣及其属下将士丧胆。李孝恭又率大军到江陵城下一,李靖击杀萧铣骁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只好投降。李靖率军入城,秋毫无犯,并宣布:萧铳部下, 只要愿降朝廷,一律既往不咎,于是江汉诸郡皆纷纷投降,江南遂平,60万户皆归朝廷。高祖授李靖为岭南扶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在任,宣示礼仪,率兵南巡,又宣示大唐之威,所过访贫问苦,以示皇朝恩惠,甚得赞誉。
其二,平定辅公祏叛乱。
辅公祏本与杜伏威一同起兵反隋,由章丘长白山转战淮南,收服许多义军,战败隋精锐部队,拥兵数万,占据江淮间,是隋末势力最强的三支农民起义军之一。此支起义军以杜伏威为主帅,辅公祏副之。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遣使招抚,杜伏威请降,被封为吴王,拜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授勋爵上柱国。封辅公祏为舒国公,拜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杜、辅的江淮起义军降唐后,曾在江东、淮南讨伐不听令于唐的诸支起义军与割据势力,为唐统一大业作出过一定贡献。当唐太宗平定刘黑闼后,又进攻徐园朗。徐园朗是与杜伏威同时揭竿而起的义军首领,兔死狐悲之感,使杜伏威感到应马上进京,否则将见疑而被诛,于是于武德五年(622)进京做朝官,而留辅公祏为主帅,王雄诞为副,带兵留在江淮。杜伏威临行时对其亲信王雄诞说:“如果进京无事,不要让辅公拓反叛中央。”但辅公柘在奸人左游仙劝说下,趁王雄诞有病在家时,举兵反叛,说皇帝不让杜伏威回江南了,杜伏威已来信让起兵反叛,于是辅公祏任命左游仙为兵部尚书,杀死不同意反叛的副帅王雄诞。唐高祖令李孝恭为元帅,李靖副之,征调李勣等七总管受其节制,讨伐辅公祏叛军。
李孝恭、李靖大军在长江西岸,辅公祏大军在长江东岸,从靠近今芜湖市的当涂渡口一带沿江布阵,集中在三点,即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率水师两万屯当涂,部将陈正通率兵两万屯青林山、梁山,冯惠亮、陈正通连接锁江十余里,成掎角之势,辅公祏屯兵丹阳(今当涂东北的小丹阳镇)成三角状态,互相照应。唐诸将以为冯惠亮、陈正通握强兵、筑城郭、凭大江以备唐兵,应避其精锐,绕道渡江进击辅公祏巢穴丹阳,丹阳一破,全军瓦解。李孝恭从此议,但李靖说:“辅公祏既留屯丹阳,肯定也是精锐之师,不可能轻易攻取,辅公祏的策略是令其严守以老唐军,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兵,如果绕道攻丹阳,时间必长,敌已了解我进军动向,必尽力保丹阳,丹阳战不胜,退有冯惠亮、陈正通之兵,进有丹阳之敌,我必腹背受敌,不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冯惠亮,灭冯惠亮再进击丹阳,则敌可全歼。”李孝恭同意李靖意见,李靖率精兵进攻冯惠亮,苦战而胜,冯惠亮败走。李靖率兵攻丹阳,辅公祏已惧怕唐军,迅速逃走,在吴郡(今苏州)与冯惠亮、陈正通先后被浮,从而平定了江南。唐高祖大加赞赏,说:“李靖乃是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也,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啊!”于是拜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赏赐物品、 奴婢、马匹若干。
其三,平定突厥立功勋。
突厥的祖先在汉代称丁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敕勒,其祖先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当时从贝加尔湖到我国的东北部居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史书上称作“狄历”、“丁令"、“丁灵”、“丁零”等, 以称“丁零”为多。丁零族在汉代还臣服于居于其南部的匈奴族, 与李陵有旧的汉代降将卫律也曾被匈奴封为丁零王,丁零是一个“勇健敢战”的游牧民族。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 匈奴政权崩溃,丁零也南迁,一部分活动于中原地区,一部分仍在原驻地,但向西向南发展,大致在张家口以北、内蒙、新疆一直到贝加尔湖一带,在这区域活动的丁零族史称敕勒族。北魏拓跋珪时曾征讨敕勒族,除贝加尔湖畔的东部敕勒外,其余敕勒各部基本上被北魏统一。至拓跋焘时,东部敕勒迁至漠南一带,创造了漠南文明,时称漠南为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是敕勒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北魏时期,在漠北与北魏政权并存的还有柔然政权,柔然政权统治下的臣民有10余万户敕勒人,这些敕勒人以锻铁工艺为柔然奴隶主服务,柔然可汗鄙视地称他们为“锻奴”, 时称“铁勒”。公元487年,铁勒副伏罗部在首领阿伏至罗和他的弟弟穷奇率领下,集体西迁至今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车王国, 从而使铁勒人第一次从被奴役地位中解放出来。铁勒的一支,其首领为土门,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打败并合并了铁勒各部, 与西魏通好。公元552年正月,土门发兵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不久土门的弟弟密室点统领十大首领,带领十万大军,攻占西域各地直至碎叶河流域,自称可汗,相对于漠北来讲密室点统治区域在西,故称西突厥,而土门及其子孙统治区为东突厥。东突厥靠近北朝统治区,常利用北齐、北周矛盾掠夺人口与财物。隋末唐初,东突厥在始毕可汗统治下,势力强大,曾率领数十万骑兵围攻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隋末兴起的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等地方割据势力,都曾向东突厥政权称臣,借以求得东突厥的支持。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时,也向东突厥政权称臣求援。唐立国后,突厥奴隶主贵族不时向唐进攻。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东突厥进犯太原,朝廷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江淮兵一万驻扎在太原迎敌,当时与突厥作战的诸军皆败,只有李靖所率兵完好。高祖武德九年,突厥又寇边,便征李靖为灵州道(今陕西灵武)行军总管。颉利可汗带兵进泾阳,李靖急趋幽州,截其退路,使突厥就范,因刚立国,唐与突厥族和亲,了却此次战争。
唐太宗即位,颉利可汗又利用政局不稳之际,率兵20万突袭长安并进至长安附近的渭水桥以北地区,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扣押了执失思力,列阵以待,隔渭水独骑出面指斥颉利可汗的侵略行为,在颉利可汗搞不清唐太宗实情的情况下,在渭水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20万突厥兵退却后,唐太宗便开始筹划消灭东突厥的战争。在外交上,唐太宗与东突厥北部的薛延陀结盟,远交以备近攻,从而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唐太宗又利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拉拢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使叔侄二人互相残杀, 部下离心,动摇了突厥统治的根基。同时唐太宗又在全国各地加强军事训练,积极备战。经两年的准备,贞观三年(629)十一月, 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率领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等大将计10万人,分兵四路进攻东突厥。在李靖指挥下,唐军进展神速,连续击溃东突厥骑兵。一月后,突利可汗即率部归唐,并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次年正月,李靖率精骑三千,进攻驻扎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的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认为李靖孤军深入,一定是唐朝倾全国兵力来攻,便慌忙向北方的碛口撤退。李靖趁机将定襄一举攻克,俘获了寄生在东突厥的隋炀帝皇后萧氏和孙子杨政道。与此同时,李世勣率军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堵截击溃了北撤的颉利可汗,俘虏5万多人。在唐军沉重打击下,颉利可汗为获喘息机会,遣使向唐太宗假装求和,唐太宗将计就计,一面派大臣唐俭前去谈判,却不下令停止进攻。李靖身在前线,知颉利可汗假降,揣知唐太宗用兵之计,未听从大将张公谨劝告,亲率精兵一万,带粮20天,跟随在唐俭之后。颉利可汗见唐使者到,未做战争准备,李靖突然袭击,斩首万余,俘获男女10余万,颉利可汗乘千里马而逃,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解送长安。至此,骄横一时的东突厥被消灭。捷报送至长安,举国一片欢腾。唐太宗也高兴的设宴欢庆胜利,并激动的赋诗祝贺,称灭东突厥是“云被雾敛天地明”。
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致使唐朝统一了北部边境,收回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解除了长期以来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也使在东突厥奴役下的各族人民摆脱了东突厥的压迫和奴役,使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联系进一步加强。经过这场战争,唐朝地位大大提高。此后,唐在西域先后对西突厥用兵,设立安西四镇。于高宗年间占西突厥故地 (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至我国新疆一带),设昆陵(碎叶川东)、 濛池(碎叶川西)两都护,使西部边疆安定。尔后虽有突厥再叛, 出现后突厥政权,但至天宝四年(745)最后一个突厥政权灭亡,突厥各部大部分归附回纥政权,ー部分西迁至中亚,一部分迁至宁夏、内蒙,归属唐,与汉族融合,从此中国大地上再也没有突厥之患。解除突厥祸患的关键在于与东突厥之战,而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关键有二战,一是克定襄之战,二是将计就计用韩信灭齐之法消灭颉利可汗‘这两战的指挥官都是李靖,所用战术都是以奇制胜。克定襄战役时,李靖只带三千兵,较之汉李陵携兵五千为少,但李陵兵败而降,而李靖奇袭致胜,因而唐太宗对李靖说: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是报往年渭水之役。”①在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靖立下了万世之功,太宗甚明, 当论功时,温彦博曾指责李靖军在灭东突厥后军纪不整,有抢劫奇宝之事。李世民反将温彦博大加批评,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破突厥达头可汗时,有功不赏反被杀,我则不这样,要“赦公之罪,录公之勋"。②李靖顿首称谢,既得奖赏又得教训。
其四,灭吐谷浑。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年间)西迁至青海,与羌人杂居,主要从事游牧畜牧业。隋炀帝时,常侵扰边境。唐太宗八年,吐谷浑率兵侵扰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 威胁着中原与西域交通。时李靖正患足疾在家,唐太宗希望李靖为帅出征。这时的李靖已64岁高龄,听说后仍自动请缨,于是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总管征讨。贞观九年春,大军至吐谷浑地盘,吐谷浑以火烧去野草, 使唐军断绝粮草供给,诸将皆认为春草未生,马草难继,不便再进攻,唯李靖坚持疾进,深入敌境,前后数十战,大破吐谷浑军队,吐谷浑民众杀其首领可汗而降,于是李靖率得胜之师回朝。
①②《旧唐书•李靖传》。朝廷采用以夷制夷政策任命慕容顺为郡王,继续统治吐谷浑地区,至高宗年间,吐蕃占领吐谷浑,吐谷浑人归附唐,迁至宁夏灵武一带,与汉族融合。李靖击败吐谷浑,加强了吐谷浑人与汉族人的联络,为吐谷浑人的汉化推进了一步。
一个人一生能办一件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已经不易。而李靖一生为国家的统一南征北战,灭萧铳,平辅公祏叛乱,为靖边击败东突厥和吐谷浑,应该算是实践了其少年时“立功立事”①的志愿。李靖之所以能立功立事,除了个人善学有能外,尚有三因。其一,逢明主。李渊起兵,他告发,被李渊抓获,本是死罪,但李渊、李世民惜才,释怨而用之,此是初逢明主;武德二年, 李靖为使者安辑萧铳,因萧铳阻止,迟留数日,高祖李渊欲将其斩首,都督许绍惜其才,为之请命,李渊让其戴罪立功,带800兵一举灭开州,使高祖欢悦,宣布“既往不咎"②,此是二遇明主;灭东突厥时,因其军纪不严,有抢劫突厥财物现象,被温彦博弹劾, 而唐太宗却宣布“赦公之罪,录公之勋”③,此则三遇明主。征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率军迟到,被李靖严肃指责,高甑生与李靖结怨,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信老臣李靖,判高甑生等诬告罪,使李靖得以明节,此是四遇明主。人逢真主,做事放心,则是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其二,自强不息, 以奇制胜。安辑萧铣时,因萧铳阻止,迟留差点被杀,本不是李靖之过,但高祖李渊竟要治其罪,让他戴罪立功。他却毫无怨言,竟以800人一举而胜开州蛮首。率军击萧铳,正值江水猛涨之时, 其他将领要待江水平稳后再进兵,他却力主趁江水猛涨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结果使萧铳仓促应战而败。平叛辅公祏,别人劝避其精锐而击其巢穴,他却要迎面冲击,狭路相逢勇者胜,以勇苦战,将其精锐击溃,从而使辅公祏败而被俘。灭东①②③ 《旧唐书•李靖传》。突厥之战,先带三千兵奇袭定襄,使颉利可汗毫无准备,一日数惊,一举击溃。颉利求和,太宗派使,他又带兵一万,尾随唐使者之后,突袭颉利可汗,一举而灭其国。灭吐谷浑时,在粮草烧尽的春季突袭,又一举而胜。孙子兵法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作为兵家致胜的一条策略。萧铣以涨水而不备李靖进攻。辅公祏以长江天险为凭障以老李靖之师,准备不足,突厥以和谈不备唐军进攻,吐谷浑以烧粮草阻止李靖大军,李靖皆以反向思维攻其不备,突袭而胜。但是这些突袭是一种硬碰硬,又应有相当的准备和勇气,而李靖则以勇气以奇制胜,建功立业,这是胆量与智慧的高度结合。李靖一生作战,从未退缩,东征吐谷浑时,李靖已 64岁,仍主动请战。太宗十八年,李靖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了, 唐太宗与他商议出征之策,他还说:“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若不弃,老臣病期瘳矣。”①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保持了个人的晚节。其三,李靖谨慎处事。李靖削平萧铳、 辅公祏,平定东突厥,战功赫赫,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参与政事堂会议,“恂恂然似不能言”②。不久即以足疾为由要求退休, 唐太宗识他身居富贵能知足,“能识达大体”③,要树立一代楷模,乃下优诏,加授特进,在家养病,让他“每两三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④,门下省、中书省是宰相们开会议事的地方,也就是让他三两日参加一次宰相议政会议。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宰相名称,即“平章政事”,其渊源就在于此。他退休后,仍不忘国家之难,吐谷浑入侵,在他主动要求下,又为帅出征,得胜回来后,“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⑤不言胜似有言,李靖识大体得太宗信任,67岁时被封为卫国公, 71岁时被列为二十四功臣,在凌烟阁画像。唐太宗去世的同年, 李靖在家去世,皇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①②③④⑤《旧唐书•李靖传》。李靖的功劳为后代所赞佩,其军事才能为后代所学习,其所传“李卫公兵法”即是对其作战兵法的总结。其高风亮节为后人所称赞,也为其子孙所继承,其子孙传至后代而不衰,至武则天时,其家族中又出现了一位刚直有为的人物,他就是宰相李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