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贪权讲术的郇王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05
颗粒名称: 四、贪权讲术的郇王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224-22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令礼部尚书李纲在朝堂集全体宗室王公人员,第四代有户部尚书李晋、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婺州刺史李思忠,第五代有宗正卿李济、玄宗宰相李林甫,第六代有左金吾大将军李通、左金吾大将军李翰、太常少卿李与,第八代有武宗宰相李回、绵州刺史李骈,16人中史迹有载者有李叔良、李孝协、李思训、李晋、李回、李林甫6人。李思训在武则天时期弃官潜匿,念其为宗室任为宗正卿,玄宗时晋位右武卫大将军,李晋坐附会太平公主伏诛,以刑部侍郎身份对河朔三镇晓喻道理,即武宗宰相李回,最贪鄙岀奇的则是佞才、歪才李林甫。
关键词: 民族 家史 权术

内容

郇王李祎与李渊之父是同胞兄弟,在隋曾为一般官吏,李渊即位,封为郇王,其子叔良、德良、幼良皆小于李渊,入唐皆因亲例封为王。李叔良封为长平王,拜刑部侍郎,率师镇守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以抵御薛仁杲。薛仁杲的内史令翟长孙率众投降。当时泾州一带粮食缺乏,一斗米一千钱,但李叔良不爱护士卒, 减少兵粮以渔利,士兵怨恨李叔良,于是薛仁杲声言粮尽,率军退兵南下,并派人假装投降将粮尽信息告知李叔良,李叔良信以为真,派部将刘感率众进击,结果未战而兵乱,造成全军覆没。李叔良出重金赏赐战士,并将守城之责委托给翟长孙才算保全了泾州。这样一个无能之辈,后来又令其率军进击突厥,结果中流矢而亡。其弟李德良虽封新兴王,但自幼体弱多病,不仕。其弟幼良封长乐王,性情暴躁,高祖李渊数次教导不听,有人偷其马, 他抓住后,竟擅自杀之,高祖觉得太残酷,令礼部尚书李纲在朝堂集全体宗室王公人员,鞭挞李幼良一百杖,以惩戒其过于严酷的行为。尔后李幼良在凉州都督任上,常引不肖之徒百余人,侵暴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太宗时以其反叛罪,令宇文士及杀之。
  郇王三子不是无能之辈,便是不肖贪婪之徒,然其子孙人丁兴旺,且任高官者也不少。《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12世104 人,三品以上大员16人。第二代有刑部侍郎李叔良,第三代有州刺史李孝协,第四代有户部尚书李晋、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婺州刺史李思忠,第五代有宗正卿李济、玄宗宰相李林甫,第六代有左金吾大将军李通、左金吾大将军李翰、太常少卿李与,第七代有宗正卿李弘泽,第八代有武宗宰相李回、绵州刺史李骈,第九代有滑州观察使李知柔、京兆少尹李知义,第十代有太仆少卿李元。16人中史迹有载者有李叔良、李孝协、李思训、李晋、李回、李林甫6人。李叔良平庸无奇且贪婪,李孝协系李叔良子,因受赃赐死。李思训在武则天时期弃官潜匿,中宗复位,念其为宗室任为宗正卿,玄宗时晋位右武卫大将军,无政绩,但善画山水, 有李将军山水画之称。李晋坐附会太平公主伏诛,改姓厉氏。李回系李幼良六世孙,进士及第,强干,有吏才,办事敏捷,武宗时李德裕为相,以刑部侍郎身份对河朔三镇晓喻道理,使其归附中央,有功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帝崩,宣宗即位,逐李德裕党,因与李德裕友善而一再贬谪,宣宗大中九年(855)卒于抚州(治所江西临川)长史任上。以上五人仅一正直能吏,即武宗宰相李回,大概系接受其高祖李幼良教训做了正直之人,然其之所以能展其才,除个人能力素质外,还与武宗朝重用李德裕有关。藩镇屈服于朝廷,故李回一番宣谕即可使其心悦。李回成名有时运。
  郇王之后贪鄙之人多,最贪鄙岀奇的则是佞才、歪才李林甫,可为中国历史奸佞之最。
  李林甫之父系李思敏,任过扬州参军之类的小官。其祖父即长平王李叔良的次子、善作山水画的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
  李林甫善音律,初为低级皇宫侍卫千牛直长,自小就有强烈的权利欲,为太子中允后,与其亲戚、侍中源乾曜打通关节, 希望担任司马郎中之职。为御史中丞后,一方面利用宦官高力士曾是其情人武三思之女家奴的关系,让武三思之女请托高力士, 由高力士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又通过宦官,结好了玄宗最早宠幸的妃子武惠妃,武惠妃也常在皇帝面前吹枕头风,终使李林甫获得相位。
  与李林甫同为宰相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为独掌大权,便对宦官和后妃之家,深厚交结,经常观察打听皇帝动静,分析皇帝心理,把握皇帝的需要和欲望上奏,所以每奏必称旨。对于同僚表面亲近,内含奸计,凡对其权势有威胁者则两面三刀, 暗施巧计予以出卖。对于下属顺其意者尽量提拔,不中其意者, 中伤害之。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其母失爱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得知,告诉了武惠妃,武惠妃正受宠幸,又上谗言于玄宗,玄宗大怒,要废太子,并对他们三人治罪,张九龄力争, 唐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初无言,后又对宦官说:“天子家事,不用与外人商量。”竟让宦官传话给玄宗,以顺玄宗之意。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有政绩,玄宗想给以实封。张九龄认为奖赏可以,没有必要实封,上朝前,张九龄与李林甫说知此事,并说要力争,李林甫也表示同意张九龄意见。但上朝时张九龄力争不实封,玄宗默然不语,李林甫亦不语。退朝后,李林甫却将张九龄之言告诉牛仙客。第二天上朝时牛仙客竟诚恳地辞让官爵,玄宗感动,又想实封,并让牛仙客兼尚书张九龄仍然坚持原意见,并说牛仙客“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①。李林甫退朝后却说:“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②经过如此这样的折腾,在皇帝面前张九龄一直做孬人,李林甫做好人,结果张九龄被罢相,随后裴耀卿也被罢宰相,李林甫引牛仙客为宰相。不久又用李林甫之言,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踞为庶人。
  太子李瑛被废后,李林甫想立武惠妃之子寿王为太子,但玄宗却立忠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认为立李亨为太子不是其首谋, 恐太子即帝位后对己不利,于是千方百计找太子差错,削太子羽翼,妄图再行废立。但太子李亨谨慎无过,难以造其流言,李林甫却对太子羽翼砍去不少。皇太子妃兄韦坚入朝准备任要职,他让其亲信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观察韦坚,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一天皇太子岀游,碰见韦坚,被杨慎矜看到,于是上奏皇帝,皇帝以为韦坚交通王侯,是不轨行为,罢黜韦坚官职,废掉了皇太子妃韦氏。李林甫又借此上奏说宰相李适之与韦坚亲昵,大臣裴宽、 韩朝宗皆委曲附会李适之,皇帝以为他们在搞朋党,于是赐韦坚自尽,将裴宽、韩朝宗免职。太子良娣杜氏的父亲杜有邻与他的女婿柳勣不和,柳上书告发杜有邻的不法行为,并引李邕作证, 于是诏书让杨国忠与御史中丞王处理。王是李林甫的心腹,便按照李林甫意见与杨国忠上奏,赐杜有邻自尽.废杜良娣为庶人,李邕等数人处以极刑。陇右、河西节度史王忠嗣自幼与太子在宫中长大,他让曾为王忠嗣部下的朔州刺史魏林告发王忠嗣,说王忠嗣自言与忠王李亨自幼相处,情投意和,想拥兵以辅佐太子,玄宗说:“我儿在内,怎么与人交通,这是妄说。”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将王忠嗣降职为汉阳太守。
  唐初为维护统治,对于少数民族将领不予以专任一方镇守之职,即使像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等人,虽忠孝有才略,也未专任一方。开元以来,又形成了出将入相制度,许多文吏像张嘉贞、 张说、杜暹等先任节度使,若有政绩,则入朝为相。李林甫为巩固个人宰相之位,便想杜绝岀将入相的做法。他上奏说:“文人为将,对于刀箭是害怕的,不如用寒族和番人,番人善战有勇,寒族不会有党援。”皇帝同意他的意见。实质上,李林甫认为番人不识文字,虽英勇剽悍,但却不能入相,这个举措使安禄山独任节度使•最后酿成大乱。
  李林甫为固其相权,不择手段。主要权术概括有三,其一,结交皇帝身边的人,如宦官、宠妃等,侦探皇帝情报,摸索皇帝脉搏,顺帝王之意而言谈和行动。其二,口蜜腹剑,暗中活动,出卖与陷害同僚,以达独掌大权之目的。其三,收买亲信,排斥异己。张九龄、裴耀卿罢相后,李适之、陈希烈为相,因韦坚事,李林甫操纵,将李适之罢相,陈希烈曲事李林甫,固能为相,杨慎矜被李林甫引为心腹,权位渐盛后,李林甫又让亲信王密奏杨慎矜不法,竟族杨全家。他四处安插耳目,以排除异己。咸宁太守赵奉章告发李林甫罪状二十条,上告书尚未到皇帝手中,李林甫即知之,便令御史台将赵奉章逮捕杖杀。《资治通鉴》卷214说李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滑无能逃其术者。”这正是对李林甫保全相位,不择手段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
  李林甫口蜜腹剑是实,但也不容讳言,李林甫却也精明能干,史载其“每事过甚,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①故其处事应说有才。另外,李林甫却也能以术立威。安禄山在天宝初年任幽州、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军队数十万, 傲慢自大,满朝文武一概不在他眼中,开始见到李林甫也是毫不礼让,于是李林甫想了一个制服他的办法。一次,安禄山拜见李林甫,谈话时,李林甫假装有事,召见与安禄山同为御史大夫的王,王此时正得宠,权势在朝中仅次于李林甫,但却是李林甫提拔的亲信,他知道李林甫的用意,因而守着安禄山对李林甫词卑貌顺,“趋拜甚谨”,安禄山一见,大吃一惊,立即对李林甫表示恭顺。李林甫又揣知安禄山要说什么,先说出来,并分析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安禄山佩服不已。自此,安禄山敢对公卿大臣慢待,唯独惧怕李林甫。史载李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衔,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影侧月,惮其威权”②李林甫一生坏事做绝,但防身有术,荣宠有法,因此一生荣宠,能得善终,但死后千秋唾骂。李林甫一死,尸骨未寒,即被杨国忠诬奏有叛逆之谋,将其子李岫、李锷等流于岭南。故李林甫后人在广东海南居多。

附注

①②《旧唐书•李林甫传》。 ①《新唐书•李林甫传》。②《旧唐书•李林甫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