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储君废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62
颗粒名称: 2.储君废立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189-19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太子是国之储君,其人品能力关乎着皇朝的兴衰,故立贤是一根本标准。但因皇子未必只一人贤能,因此常发生储君争位手足相残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中国古代即确定了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立嫡立贤之争,立后之争惊心动魄,李唐皇帝们亦然。秦王李世民与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本同胞兄弟,李世民首举义旗,又有削平群雄统一大业之功,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故高祖首私许立为太子,高祖即位仍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其较秦王世民而言,功绩甚微,仁声亦未遐布,为保太子位,与元吉联手, 募健儿,欲害李世民。高祖发觉后,又一次许愿废建成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但在诸妃劝阻下又停废立之事。不久,禅位,李渊为太上皇,世民为皇帝,是为太宗。
关键词: 大唐 储君 废立

内容

一代帝王,有子数人或十数人,继承皇位者一般是其中一子,一旦为君,位极人尊,皇帝为使其帝业永享,也注意从众皇子中选拔培养接班人,该接班人称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其人品能力关乎着皇朝的兴衰,故立贤是一根本标准。但因皇子未必只一人贤能,因此常发生储君争位手足相残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中国古代即确定了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嫡子未必贤,庶子未必不贤,所以立嫡立贤是一对矛盾,故常发生立嫡立贤之争。嫡子为皇后所生,皇后多经先皇和太后确定,皇帝也可以根据好恶予以贬废,重新更立,因此为争立太子,又常发生立后之争。朝中大臣,内宫侍从都有自己的交结范围,也想寻找自己的靠山,所以权臣、外戚、宦官又常左右皇后废立、储君之立、君王之立。立嫡立贤之争,立后之争惊心动魄,李唐皇帝们亦然。今将李唐王朝太子废立事略列示如下:(1)高祖时高祖李渊,嫡子四人,第三子早死,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秦王李世民与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本同胞兄弟,李世民首举义旗,又有削平群雄统一大业之功,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故高祖首私许立为太子,高祖即位仍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其较秦王世民而言,功绩甚微,仁声亦未遐布,为保太子位,与元吉联手, 募健儿,欲害李世民。高祖发觉后,又一次许愿废建成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但在诸妃劝阻下又停废立之事。后建成与元吉又借宴请之机用毒酒害世民,世民吐血数升,高祖便又许愿让世民去洛阳建王子旌旗,世民欲行,建成、元吉又怕东去难制,劝高祖改变主意。由于高祖优柔寡断,建成、元吉苦苦相逼,于武德九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建成、元吉,高祖乃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李渊为太上皇,世民为皇帝,是为太宗。
  (2) 太宗时长子承乾、四子泰、九王治皆长孙皇后所生,属嫡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太宗于贞观元年立8岁的承乾为太子。承乾非常调皮,又自幼脚残,不被太宗喜欢。太宗对有文才的李泰甚偏爱, 赏赐甚厚,李泰便潜怀夺嫡之计。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怕李泰受偏爱而失位,于是为保太子位而与侯君集、汉王元昌等谋反, 事发,废为庶人。承乾被废,泰又威胁15岁的同胞弟弟李治退出立储之争,太宗觉得李泰在诸兄弟争储中扮演的角色不光彩,于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继而又觉李治太懦弱,想立三儿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之母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李恪确有文武之才,但遭到李治舅父长孙无忌等反对,则罢。李治为帝,李世民女儿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李渊女儿丹阳公主丈夫薛万彻、李世民女儿巴陵公主丈夫柴令武、李渊之子荆王元景对李治不满,联合起来,阴谋发动政变,共举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房遗爱将李恪牵进,为绝众望,李恪被诛,海内冤之。
  (3) 高宗时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无子,为保地位,请立后宫刘氏所生子李忠为太子,李忠系长子,高宗准其请。武则天施手段,幽禁王皇后与萧淑妃,于656年废李忠太子位转而封为梁王,立武则天长子李弘为太子,664年李忠被赐死。因李弘同情被囚禁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不合母意.675年,25岁的太子李弘暴死。接着又立武则天二子李贤为太子,因母子不合,于680年诬为谋反,并废太子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683年高宗去世,李显即皇帝位,于684被废为庐陵王,幽之。接着又赐死李贤,立四子李旦为帝,但不准参政,武则天临朝称制,690年重阳节,武则天称 “圣神皇帝”,建大周王朝。
  (4) 中宗时705年神龙革命,武则天让位,中宗李显复位。韦后所生子李重润系嫡长子,因诽谤武则天,年19即被杖杀。中宗次子李重福系后宫生,因涉嫌告发李重润,被韦后幽禁。三子重俊系后宫所生,因此时已无韦后所生子,于中宗复位第二年立为皇太子, 武三思深忌之,于第二年七月,李重俊为武三思及韦后女安乐公主所逼,乃发羽林兵杀武三思,兵败被杀。中宗复位第四年五月, 韦后欲临朝称制,安乐公主欲立己为皇太女,于是合谋进酒毒死中宗,皇后亲总庶政,立中宗幼子重茂为太子。当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讨韦后,睿宗复位。
  (5) 睿宗时睿宗六子,以宋王成器为嫡长子,曾立为皇太子。睿宗复位, 因三子隆基功大,成器将太子位让与隆基。时太平公主(武后女, 睿宗妹)有诛韦后功,权倾天下,深嫉隆基贤明,谋废之,不久被隆基平定。
  (6) 玄宗时玄宗长子李琮系妃生,未立太子。二子李璜亦系妃生,但其母受玄宗宠爱,故开元三年立为太子。后武惠妃得宠,常谮太子璜,于开元二十五年废李璜为庶人,不久赐死。宰相李林甫等争立武惠妃子寿王瑁,时惠妃死,在宦官高力士“推长而立,孰敢争”的建议下,立三子李亨。李林甫惧不利己,谋危太子者四,后杨国忠亦惧太子,潜谋不利,但未使太子之位动摇,至安史之乱,李亨至灵武即位,是为肃宗。
  (7) 肃宗时肃宗皇后张氏无子,于是肃宗立长子李豫为太子。李豫曾在安史之乱后跟随肃宗,在灵武招集部队,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 率军收复两京。张皇后怕李豫功高难治,便暗中联络越王李係, 阴谋废立,矫诏召李豫,图谋陷害。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其谋, 带兵卫太子,杀死张皇后,幽禁越王係,吓死唐肃宗,立李豫为帝,是为代宗。
  (8) 代宗时代宗长子李适,虽非嫡生,但却因平定安史叛军有功而兼尚书令,代宗即位,立22岁的李适为太子,李适太子位稍稳,但亦遭京兆尹黎干挟左道惑主,黎干与宦官刘中翼几危宗嗣。
  (9) 德宗时李诵系德宗长子,德宗即位当年即立李诵为太子,但李诵不久中风,德宗崩时,仓促拥李诵即帝位,是为顺宗,但不足一年即退位给其子李纯,是为宪宗。
  (10) 宪宗时元和四年即即位第四年立长子宁为皇太子,元和六年,19 岁的李宁薨,于是另立储君。宦官吐突承璀独排众议,立宪宗次子李恽,以树个人威权,宪宗不同意,令翰林学士崔群代李恽上让表,从而否决吐突承璀意见,不久,宦官陈弘志杀死宪宗。当天李恽死,宦官吐突承璀也死,大概被害死,于是立三子李恒为帝, 是为穆宗。
  (11) 穆宗时穆宗于即位第二年立长子李湛为皇太子,穆宗当政四年即死,15岁的李湛继任为皇帝,是为敬宗。
  (12) 敬宗时敬宗荒淫,为帝不足三年,被宦官刘志明杀死,宦官王守澄又杀刘志明,立穆宗第二子李昂为帝,是为文宗。
  (13) 文宗时大和六年,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杨贤妃数谮之,开成三年暴薨。大臣数请建东宫,乃以敬宗子成美为皇太子。开成五年正月文帝暴卒,宦官仇士良迎立穆宗第五子李炎为帝,是为武宗, 不久杀成美于其邸。
  (14) 武宗时武宗在位数年,未立太子。武宗33岁时有疾甚重,宦官马元贽见武宗五子皆幼,乃立武宗叔叔、宪宗之子李忱为皇太叔,权理军国事。武宗崩,李忱即位,是为宣宗。
  (15) 宣宗时宣宗有11个儿子,但他最喜欢第三子夔王滋,因非长子,怕立为太子大臣们反对,故立东宫之事拖了下来。待病重时,密嘱宦官枢密使王归长等人立李滋为太子,王归长为扫除障碍,将与其不同心的宦官右中尉王宗实调走。但王宗实却未赴任,待宣宗死,矫诏立长子李温即位,改名为漼,是为懿宗。
  (16) 懿宗时懿宗即位14年,未立太子,病危时,大宦官左神策中尉刘行深和右神策中尉韩文约杀死懿宗长子,立第五子12岁的李俨为太子,改名李儇。是月,懿宗驾崩,李儇即位,是为僖宗。
  (17) 僖宗时僖宗12岁即位,政事全由中尉田令孜主之,时黄巢起义,声势浩大。僖宗逃至成都,成流亡皇帝,未立太子。888年,僖宗病重,宦官杨复恭主持拥立僖宗之七弟寿王李晔为皇太弟执政,不久李儇驾崩,李晔即位,是为昭宗。
  (18) 昭宗时乾宁四年(897年),立长子李裕为皇太子。900年3月21 日,宦官刘季述、王仲先作乱,以皇太子为皇帝。901年正月,兵败,昭宗复位,李裕封为德王。904年朱全忠弑昭宗,害德王李裕,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是为哀帝。907年在朱全忠逼迫下, 哀帝禅位给朱全忠,朱全忠建后梁,908年杀死哀帝。
  综上可见,李唐皇帝20个,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文宗、武宗、宣宗、僖宗、昭宗、哀帝11位皆非嫡长子而立。故立嫡以长并不是李唐皇帝坚持的原则,就20位皇帝废立类型而言, 因功而立者有太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因后干政而立者有中宗、睿宗,自顺宗以下九位皇帝的废立皆由宦官决定。因此李唐王朝的皇帝废立,与其说在父皇,倒不如说是各种势力作用的结果,前期起主要作用的是父皇权臣,中期有武后、韦后干政,后期则是宦官专权,由于各种势力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太子地位不安,此非李氏所能改变,盖由封建家天下制度所致。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