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子略况大唐王朝有皇帝20人,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入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①一个皇帝有百余个妻妾嫔妃,故子女甚多。史载,高祖李渊有子22人,太宗李世民有子14人,高宗李治有子8人,中宗李显有子4人,睿宗李旦有子6人,玄宗李隆基有子30人,肃宗李亨有子14人,代宗李豫有子20人,德宗李适有子10人,顺宗李诵有子23人,宪宗李纯有子20人,穆宗李恒有子5人,敬宗李湛有子5人,文宗李昂有子2人,武宗李炎有子5人,宣宗李忱有子11人,懿宗李漼有子8人,僖宗李億有子2人,昭宗李晔有子8人,哀帝李机未成年而亡,无子,总计20位李姓皇帝,有皇子217人。
在217位李姓皇子中,有政绩者仅有11人而已。
高祖第十二子李元则,折节励引,颇著政声。
高祖第十三子李元懿,好学,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
高祖第十四子李元轨,多才多艺,抵御突厥有功,礼贤下士, 屡屡上书陈述时政得失,但在高宗时却因反对武则天而被杀死。
高祖第十六子李元庆,在刺史任上以政绩清闻,事母谨孝。
高祖第十八子李元名,性高洁,为刺史以善政闻,在武则天时被丘神勣杀死。
太宗第十子李慎为州刺史,亦以善政闻,百姓为之立碑。
睿宗第五子李业,孝友,为官廉。
玄宗第六子李琬曾为元帅,讨安禄山,素有雅称,风格秀超。
玄宗第十三子李〓读书有文词,性俭率,玄宗逃至西蜀后, 治理蜀地有方。
肃宗第三子李倓,英毅有才略,善射,在安史之乱玄宗逃难时,能以天下为重,忠勇得人心,士卒拥护,但却得罪了李辅国与张皇后,被李辅国陷害而死。
德宗子李谊首率军队攻李希烈叛军。
在217位皇子中,好学或有才艺者有20位,即:高祖第七子李元昌,少好学,善隶书。
高祖第十子李元礼,恭谨,善骑射。
高祖第十一子李元嘉,好学,却因反武则天兵败被杀。
高祖第十三子李元懿,好学。
高祖第十四子李元轨,多才多艺。
高祖第十七子李元裕,好学,善谈名理。
太宗第三子李恪,有文武才。
太宗第四子李泰,善属文。
太宗第八子李贞,少善骑射,颇通文史,兼有吏干,人服其才,却纵诸僮竖侵百姓,人鄙其行。
太宗第十子李慎,少好学,长于文史。
高宗第四子李素节,精勤不倦。
高宗第六子李贤,处事明审。
中宗长子李重润,风神俊朗,以孝友知名。
睿宗长子李成器,恭谨畏慎。
睿宗第四子李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礼待之,多聚书页,为时所称。
玄宗第八子李琚,有才力,善骑射,以母为才人见疏薄。玄宗第十三子李〓,读书有文才。
玄宗第十六子李璘,少聪敏好学。
玄宗第二十子李玢,仁爱有学问。
代宗第二子李邈,好读书,以儒行闻。
皇子中有才有德者少,无才无德者多,开国之初尚能多出有才有德有能之皇子,概世事维艰之影响,自三四代皇帝之后,皇子们则多腐败之人了,即使如此,争皇位者亦大有人在,故皇帝十分重视储君之立。
2.储君废立一代帝王,有子数人或十数人,继承皇位者一般是其中一子,一旦为君,位极人尊,皇帝为使其帝业永享,也注意从众皇子中选拔培养接班人,该接班人称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其人品能力关乎着皇朝的兴衰,故立贤是一根本标准。但因皇子未必只一人贤能,因此常发生储君争位手足相残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中国古代即确定了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嫡子未必贤,庶子未必不贤,所以立嫡立贤是一对矛盾,故常发生立嫡立贤之争。嫡子为皇后所生,皇后多经先皇和太后确定,皇帝也可以根据好恶予以贬废,重新更立,因此为争立太子,又常发生立后之争。朝中大臣,内宫侍从都有自己的交结范围,也想寻找自己的靠山,所以权臣、外戚、宦官又常左右皇后废立、储君之立、君王之立。立嫡立贤之争,立后之争惊心动魄,李唐皇帝们亦然。今将李唐王朝太子废立事略列示如下:(1)高祖时高祖李渊,嫡子四人,第三子早死,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秦王李世民与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本同胞兄弟,李世民首举义旗,又有削平群雄统一大业之功,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故高祖首私许立为太子,高祖即位仍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其较秦王世民而言,功绩甚微,仁声亦未遐布,为保太子位,与元吉联手, 募健儿,欲害李世民。高祖发觉后,又一次许愿废建成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但在诸妃劝阻下又停废立之事。后建成与元吉又借宴请之机用毒酒害世民,世民吐血数升,高祖便又许愿让世民去洛阳建王子旌旗,世民欲行,建成、元吉又怕东去难制,劝高祖改变主意。由于高祖优柔寡断,建成、元吉苦苦相逼,于武德九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建成、元吉,高祖乃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李渊为太上皇,世民为皇帝,是为太宗。
(2) 太宗时长子承乾、四子泰、九王治皆长孙皇后所生,属嫡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太宗于贞观元年立8岁的承乾为太子。承乾非常调皮,又自幼脚残,不被太宗喜欢。太宗对有文才的李泰甚偏爱, 赏赐甚厚,李泰便潜怀夺嫡之计。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怕李泰受偏爱而失位,于是为保太子位而与侯君集、汉王元昌等谋反, 事发,废为庶人。承乾被废,泰又威胁15岁的同胞弟弟李治退出立储之争,太宗觉得李泰在诸兄弟争储中扮演的角色不光彩,于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继而又觉李治太懦弱,想立三儿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之母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李恪确有文武之才,但遭到李治舅父长孙无忌等反对,则罢。李治为帝,李世民女儿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李渊女儿丹阳公主丈夫薛万彻、李世民女儿巴陵公主丈夫柴令武、李渊之子荆王元景对李治不满,联合起来,阴谋发动政变,共举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房遗爱将李恪牵进,为绝众望,李恪被诛,海内冤之。
(3) 高宗时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无子,为保地位,请立后宫刘氏所生子李忠为太子,李忠系长子,高宗准其请。武则天施手段,幽禁王皇后与萧淑妃,于656年废李忠太子位转而封为梁王,立武则天长子李弘为太子,664年李忠被赐死。因李弘同情被囚禁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不合母意.675年,25岁的太子李弘暴死。接着又立武则天二子李贤为太子,因母子不合,于680年诬为谋反,并废太子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683年高宗去世,李显即皇帝位,于684被废为庐陵王,幽之。接着又赐死李贤,立四子李旦为帝,但不准参政,武则天临朝称制,690年重阳节,武则天称 “圣神皇帝”,建大周王朝。
(4) 中宗时705年神龙革命,武则天让位,中宗李显复位。韦后所生子李重润系嫡长子,因诽谤武则天,年19即被杖杀。中宗次子李重福系后宫生,因涉嫌告发李重润,被韦后幽禁。三子重俊系后宫所生,因此时已无韦后所生子,于中宗复位第二年立为皇太子, 武三思深忌之,于第二年七月,李重俊为武三思及韦后女安乐公主所逼,乃发羽林兵杀武三思,兵败被杀。中宗复位第四年五月, 韦后欲临朝称制,安乐公主欲立己为皇太女,于是合谋进酒毒死中宗,皇后亲总庶政,立中宗幼子重茂为太子。当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讨韦后,睿宗复位。
(5) 睿宗时睿宗六子,以宋王成器为嫡长子,曾立为皇太子。睿宗复位, 因三子隆基功大,成器将太子位让与隆基。时太平公主(武后女, 睿宗妹)有诛韦后功,权倾天下,深嫉隆基贤明,谋废之,不久被隆基平定。
(6) 玄宗时玄宗长子李琮系妃生,未立太子。二子李璜亦系妃生,但其母受玄宗宠爱,故开元三年立为太子。后武惠妃得宠,常谮太子璜,于开元二十五年废李璜为庶人,不久赐死。宰相李林甫等争立武惠妃子寿王瑁,时惠妃死,在宦官高力士“推长而立,孰敢争”的建议下,立三子李亨。李林甫惧不利己,谋危太子者四,后杨国忠亦惧太子,潜谋不利,但未使太子之位动摇,至安史之乱,李亨至灵武即位,是为肃宗。
(7) 肃宗时肃宗皇后张氏无子,于是肃宗立长子李豫为太子。李豫曾在安史之乱后跟随肃宗,在灵武招集部队,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 率军收复两京。张皇后怕李豫功高难治,便暗中联络越王李係, 阴谋废立,矫诏召李豫,图谋陷害。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其谋, 带兵卫太子,杀死张皇后,幽禁越王係,吓死唐肃宗,立李豫为帝,是为代宗。
(8) 代宗时代宗长子李适,虽非嫡生,但却因平定安史叛军有功而兼尚书令,代宗即位,立22岁的李适为太子,李适太子位稍稳,但亦遭京兆尹黎干挟左道惑主,黎干与宦官刘中翼几危宗嗣。
(9) 德宗时李诵系德宗长子,德宗即位当年即立李诵为太子,但李诵不久中风,德宗崩时,仓促拥李诵即帝位,是为顺宗,但不足一年即退位给其子李纯,是为宪宗。
(10) 宪宗时元和四年即即位第四年立长子宁为皇太子,元和六年,19 岁的李宁薨,于是另立储君。宦官吐突承璀独排众议,立宪宗次子李恽,以树个人威权,宪宗不同意,令翰林学士崔群代李恽上让表,从而否决吐突承璀意见,不久,宦官陈弘志杀死宪宗。当天李恽死,宦官吐突承璀也死,大概被害死,于是立三子李恒为帝, 是为穆宗。
(11) 穆宗时穆宗于即位第二年立长子李湛为皇太子,穆宗当政四年即死,15岁的李湛继任为皇帝,是为敬宗。
(12) 敬宗时敬宗荒淫,为帝不足三年,被宦官刘志明杀死,宦官王守澄又杀刘志明,立穆宗第二子李昂为帝,是为文宗。
(13) 文宗时大和六年,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杨贤妃数谮之,开成三年暴薨。大臣数请建东宫,乃以敬宗子成美为皇太子。开成五年正月文帝暴卒,宦官仇士良迎立穆宗第五子李炎为帝,是为武宗, 不久杀成美于其邸。
(14) 武宗时武宗在位数年,未立太子。武宗33岁时有疾甚重,宦官马元贽见武宗五子皆幼,乃立武宗叔叔、宪宗之子李忱为皇太叔,权理军国事。武宗崩,李忱即位,是为宣宗。
(15) 宣宗时宣宗有11个儿子,但他最喜欢第三子夔王滋,因非长子,怕立为太子大臣们反对,故立东宫之事拖了下来。待病重时,密嘱宦官枢密使王归长等人立李滋为太子,王归长为扫除障碍,将与其不同心的宦官右中尉王宗实调走。但王宗实却未赴任,待宣宗死,矫诏立长子李温即位,改名为漼,是为懿宗。
(16) 懿宗时懿宗即位14年,未立太子,病危时,大宦官左神策中尉刘行深和右神策中尉韩文约杀死懿宗长子,立第五子12岁的李俨为太子,改名李儇。是月,懿宗驾崩,李儇即位,是为僖宗。
(17) 僖宗时僖宗12岁即位,政事全由中尉田令孜主之,时黄巢起义,声势浩大。僖宗逃至成都,成流亡皇帝,未立太子。888年,僖宗病重,宦官杨复恭主持拥立僖宗之七弟寿王李晔为皇太弟执政,不久李儇驾崩,李晔即位,是为昭宗。
(18) 昭宗时乾宁四年(897年),立长子李裕为皇太子。900年3月21 日,宦官刘季述、王仲先作乱,以皇太子为皇帝。901年正月,兵败,昭宗复位,李裕封为德王。904年朱全忠弑昭宗,害德王李裕,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是为哀帝。907年在朱全忠逼迫下, 哀帝禅位给朱全忠,朱全忠建后梁,908年杀死哀帝。
综上可见,李唐皇帝20个,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文宗、武宗、宣宗、僖宗、昭宗、哀帝11位皆非嫡长子而立。故立嫡以长并不是李唐皇帝坚持的原则,就20位皇帝废立类型而言, 因功而立者有太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因后干政而立者有中宗、睿宗,自顺宗以下九位皇帝的废立皆由宦官决定。因此李唐王朝的皇帝废立,与其说在父皇,倒不如说是各种势力作用的结果,前期起主要作用的是父皇权臣,中期有武后、韦后干政,后期则是宦官专权,由于各种势力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太子地位不安,此非李氏所能改变,盖由封建家天下制度所致。
3•皇子管理贞观十六年,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国家何事为急。有的说“养百姓最急”,有的谈“安定四夷为急”。还有的说教导人民讲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太子、诸王定名分为最急。”唐太宗同意褚遂良意见,说:“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即以长子守器东宫,诸弟及庶子数将四十,心常忧虑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①可见唐太宗将定名分、慎择师作为最急的头等大事。
为了将太子培养成皇帝的接班人,李唐王朝所建东宫官属庞大,主要成员是三师三少、太子宾客、詹事、左右庶子、左右谕德等。三师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指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师三少负责教谕太子。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太子左右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左谕德掌“讽谕规谏”,右谕德掌“导引宫臣辞见及承令劳问之事”。太子詹事是太子府总管。
除太子之外的诸皇子皆封王,王府设傅一人,掌补正过失; 咨议参军事一人,掌预谋议事;友一人,掌侍游处,规讽道义;侍读、文学一人,掌校典籍,侍从文章;东西阁祭酒各一人,掌礼贤良,导宾客。此外还有长史、司马、掾、史等王府事务官。
太宗时重视对太子的培养和皇子的教育,他要求太子官要认真辅佐太子,常谈百姓间利害事。太子承乾嬉戏过度,太子右庶子李百药作《赞道赋》述古来储君事以诫教太子,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教》20卷,以讽谕太子,太宗对此称赞赏赐。李治为太子,太宗常让他陪同自己相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有时还有意听听他对事情处理的意见。他亲著《帝范》赐给太子,让其学习,以便成为一个真正能治理国家大事的皇帝。太宗对太子的教导、教育、训练,一直被后代皇帝视为楷模,但太子能否被培养好,关键在于君主个人是否勤政,能否为太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太宗以后的君主勤政者寡,所以培养太子建树者甚少。
太宗皇帝曾以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 凉州总管,西讨元帅等身份削平群雄,太宗即位,便沿此俗,让亲王兼任地方军政、民政长官,所领官职有州都督、州牧、州刺史等,此俗一直沿袭。玄宗前仍有领采访使、太守、京兆尹、节度使、 行军元帅等职者,所领职的亲王唐初大多到任,是实职,如荆王元景历任刺史,以善政闻,韩王元懿历任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道王元庆历任刺史,以政清闻等等。后来则多系遥领,而且年幼即任命领职,不到任。褚遂良曾上书太宗,指出年幼皇子遥领军政、民政的弊端,太宗予以采纳,但太宗以后的皇帝们仍沿用年幼领职的办法,其意有屏藩中央之意,也有培训诸王子从政之意。然而许多藩王岀藩有军政大权后,往往结成朋党,争地位,反叛朝廷。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玄宗便采取了给诸皇子单设房第,使其养尊处优,不与政事的办法。此法溯源应至武则天时代,圣历初年(698),武则天在东都积善坊盖房,让玄宗等五王居住,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大足元年(701)又在长安兴庆坊盖房,让睿宗五子居住在里边,也叫“五王宅”。其中李隆基在兴庆坊西南盖有两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李隆基为帝后,称兴庆宫。玄宗即位,接受谯王重福出迁外藩,因失爱而反叛的教训,采用则天皇后以来盖五王宅的做法,又在安国寺东盖大宅院,让其年长的十子居住,为十王宅,令宦官管理,引词学工书之人教导。后来,诸幼子长起,又盖六宅,故号十六宅。史书曾载唐玄宗初为帝时在五王宅中与其兄弟的生活,说帝时时登楼,闻诸王作乐,必亟台至楼,与同榻相坐,同享作乐之欢。或幸诸王之邸,赋诗燕嬉,诸王每天早晨于侧门相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毬、斗鸡、驰鹰犬为乐。玄宗弟兄如此,十六宅中的皇子们也大致如此生活。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使皇子们专注于享乐,不致力于政务,自然减去了权力之争的担忧,但却难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帝王,因此自唐玄宗建十六宅后,皇子多无能。后来又给宦官专权,从十六宅中选皇帝以行废立创造了方便条件。
4•诸公主事略高祖有女19,太宗21女,高宗3女,中宗8女,睿宗11女, 玄宗29女,肃宗7女,代宗18女,德宗11女,顺宗11女,宪宗 18女,穆宗8女,敬宗2女,文宗4女,武宗7女,宣宗11女,懿宗8女,僖宗2女,昭宗11女,总计李唐一代有公主210人。
中国封建时代讲究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因此妇女是内当家。“号天姬之贵,史官犹外而不详”①,仅从不详的记载中,即可发现李唐公主中不乏有胆识有义行之人,而且唐初中期并不讲究贞节观念。
有胆识之人,应首推高祖之女平阳公主。高祖晋阳起兵时, 平阳公主与其夫柴绍在长安,为响应高祖起兵,平阳公主让其夫柴绍去晋阳,而自己奔鄠县,出家资招募兵士数百人,以迎接高祖。时农民起义领袖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投奔平阳公主,占领盩厔、武功、始平等地,申明法纪,禁剽夺,远近皆附, 兵力达七万,威震关中一带。高祖渡黄河,平阳公主率精兵万余与秦王李世民在渭北会师,柴绍与平阳公主各领一军,各置幕府,分兵进攻京师,故平阳公主部队号称“娘子军”。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虽系野心家,亦算是一位女中豪杰。仪风年间,吐蕃向太平公主求婚,武则天不愿意让太平公主去夷邦为妻,予以拒绝。不久,太平公主穿紫袍玉带而飘舞于高宗与武则天前,要求以此紫袍玉带赐予驸马,于是选薛绍为夫。薛绍死后,又想改嫁武承嗣,正巧武承嗣有病,武则天又杀了武攸暨的妻子,于是又嫁武攸暨。本平公主身材丰硕,多权术谋略,武则天以为类己,常与其商议大事,太平公主知宫中规矩,从不泄露。因此受其母则天皇后宠爱,赏赐有加。按照唐初规定,公主岀嫁后封300户,而太平公主食封加50户。神龙革命时,太平公主曾因预谋有功而享食封5000户,赏赐不可胜计。其与薛绍有二男三女,与武攸暨有二男一女,都享受食封待遇。其住宅与相王一样,都有卫士宿卫,卫士环其所居,十步一岗,同于宫禁。而且允许其开府任用官吏。中宗复位后,韦后、上官琬儿实掌大权,但自认智谋不如太平公主,都害怕太平公主。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杀死唐中宗,推温王李重茂为帝,实则要临朝称制。李隆基在临淄官邸,十分气愤,起兵靖难,太平公主又预谋此事,李隆基起兵杀死韦后,太平公主入宫对温王说:“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便将温王从御座上拉下来,将相王拥上皇帝宝座。太平公主由此威震天下,加赏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为祭酒、九卿。太平公主权力欲极强,又侍候武则天多年,“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①。睿宗复位,太平公主干政,所言皆从,朝廷大事无她不决。如果她不上朝,宰相则到她的官邸请求咨判,天子只签字划押罢了。睿宗时宰相七人,五人出其门下,她想做武则天第二,废掉太子李隆基,自己做女皇。713年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萧至忠、崔湜等谋废太子,并使元楷等率羽林兵入武德殿杀太子,窦怀贞等率兵在南衙为应。太子李隆基发现其谋,率兵镇压,杀元楷、萧至忠等,太平公主闻变,逃入南山,三日后还家,赐死于其邸。神龙革命,灭韦后,是唐中期李氏王朝的两次危难,太平公主在解危难时起了重要作用。至于其夺权野心,旧史家站在男性立场以为叛逆,应属偏见,胜者为王败者寇, 难以叛逆定性。尽管其也贪财,也有男宠之好,且其能也无法与李隆基比较,但也不失为一女中豪杰。
高祖之女常乐公主,支持其丈夫赵环讨伐武则天,说:“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勉之。”②后虽兵败被杀,但为李氏天下尽忠, 亦算义行。唐公主中有义行者尚有七人。太宗之女襄城公主性孝睦,讲规矩,太宗将其作为诸公主的楷模。肃宗之女和政公主三岁时,其母章敬太后死,由韦妃养大,因此性敏惠,侍奉韦妃至孝。安禄山攻陷京师,其姐宁国公主在家寡居,和政公主不顾其三个儿子,夺其丈夫柳潭的马让宁国公主乘坐,自己与丈夫徒步行走,柳潭汲水拾柴,和政公主烧火做饭,共同照顾宁国公主。杨贵妃的姐姐是柳潭的嫂嫂,柳潭之兄柳澄权势赫赫,和政公主未尝以此行私,及杨贵妃的姐姐死后,抚养其子如生母。肃宗时,阿布思之妻被打入掖廷,帝要阿布思之妻穿绿衣为倡,和政公主予以劝解,免其为倡。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困难,和政公主将所得钱千万皆资之国家用作军费,自己过着贫困生活。代宗时给以赏赐,她一文不取,亲自缝补衣服,其儿子也不穿华丽衣服。顺帝之女汉阳公主平时节衣缩食,却在战时拿出个人积蓄赏赐战士,在尚奢侈的唐后期真是难能可贵。宪宗之女歧阳公主在随其丈夫杜悰去丰州赴任时,从者不过二十,骑驴,不食肉,州县供给拒不受。这在风气日坏的唐后期,能廉洁自律,更是可贵可敬。
李氏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且其祖长期与胡人杂居,故不甚讲究贞节观念。唐太宗纳有其弟媳;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 属唐高宗母亲辈;杨贵妃本是寿王妃,亦即唐玄宗的儿媳,但这些都未受到时人的指责。诸公主们的改嫁亦是正常之事。只是太宗之女合浦公主、肃宗之女郜国公主、顺宗之女襄阳公主过于淫乱,且因他事得罪皇帝,才受到指责或处罚。根据史书所载,代宗以前98位公主中,改嫁者即有27位,占1/3,代宗以后没有改嫁的记载,但未必没有此现象。宣宗时规定“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①有子者莫再嫁,主要还是为了维系家庭,这时尚未上升到贞节烈女观念方面。这与宋以后的婚姻观念、贞节观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