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去世,其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顺宗在位虽只八个月,且又中风不语,但却委政给王伾、王叔文。王伾、王叔文又引用柳宗元、刘禹锡等名流直臣,立意改革时弊,夺取宦官兵权,进而限制藩镇。但二王与柳宗元、刘禹锡皆文人,未掌握兵权,且人人又都知皇帝中风不语,改革纯系二王等人所为,所以改革虽切中时弊,却无推行改革的实力。改革措施一推行,即遭宦官、守旧朝臣、藩镇的反对,在这些人的威逼下,顺宗宣布退位,禅让给太子李纯,是为宪宗。宪宗即位,不得不处理二王和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二王贬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贬为州可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宪宗即位时已28岁,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两大矛盾,是中央与藩镇的矛盾,二是朝臣与宦官的矛盾。对于后者,自玄宗以来,皇帝一直信任宦官,用宦官监督朝臣,诸帝王自以为得计. 但宦官终是奴才,以顺从与取悦皇帝为己务,所以直臣、能臣常遭嫉,善于奉迎的奸人受重用,这点皇帝本人并未知其误,却造成了平藩无力的后果。宪宗虽信任宦官,但在危难时却对直臣信任不疑,知错能改,纳谏任贤。宪宗时.经济实力较前有好转,自德宗行两税法以来,税收增加,财政困难略有缓解。由于北方战争频仍,江淮地区却相对平安,经济发达,故唐财政主要依靠江淮地区。江淮赋粮靠漕运,代宗时刘晏为转运使,改革漕运,其后漕运之官杜佑、李巽等皆名臣廉吏,漕运有功,使江淮之赋米畅运到关中,这就为扫平藩镇奠定了基础。宪宗初即位,为平藩镇, 先后任用了杜黄裳、李绛、裴度、崔群等贤相,特别是李绛与裴度。李绛有谋略”熟悉天下藩镇形势,又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裴度忠勇有谋,在这批贤相推荐下,李〓、高崇文、李光颜等战将, 杜佑、白居易、韩愈等文臣得以重用,展其才,使阿谀逢迎小人及宦官难进谗言。宪宗初即位,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其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并请为西川节度使,这本是前代先例,宪宗为平藩,特下令征刘辟入朝为给事中,另派他人为西川节度使,刘辟竟不听调令,发兵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并要求领三川节度使 (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唐宪宗采取宰相杜黄裳建议,用资历虽浅但智勇双全的高崇文为将,讨伐刘辟。高崇文不辱使命,自元和元年(806)六月出发,九月即生擒刘辟。就在高崇文讨蜀之际,夏绥节度使(治所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韩全义入朝要求退休,但却要自己的外甥杨惠琳为留后,不交兵权, 宪宗又将杨惠琳斩首,不久又镇压了镇海节度使的叛乱。西川、 夏绥、镇海三镇叛乱的被镇压,使朝臣欢欣鼓舞,也冲昏了唐宪宗的头脑,要对最早称藩、实力最雄厚的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三节度使开刀。这时李绛劝诫不要匆忙用兵河朔,但宪宗傲气十足,听不进去。他最信任的宦官吐突承璀也想显示一下个人能耐,自请率军讨伐。时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死,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后,并望宪宗册命为节度使。宪宗下诏,削王承宗官爵,任命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军,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使,讨伐王承宗。魏博田季安、卢龙刘济、淄青李师道表面参加平叛,实则待机援助王承宗。吐突承璀在前线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宰相裴垍果断设谋,擒灭了平藩军的内奸、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王承宗见失去内应,同意宪宗妥协意见。讨伐王承宗使宪宗增强了对宰相李绛的信任。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按惯例,其11岁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权,有人主张攻伐,李绛知魏博镇内不团结,主张静观时变,以待内讧。不久,田季安部将田兴杀田怀谏,举镇归附朝廷。宪宗封田兴为节度使,田兴完全听命于中央。魏博镇自田承嗣以来至田怀谏,历四世,49年未听命于中央,今归中央,在河朔三镇打开了缺口。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四处骚扰,宪宗早有平淮西之意,于是下令讨伐吴元济。此令一下, 河北诸镇纷纷表演,讲情者,威胁者,表现拥护实则探情报以通风报信者,不一而言。初讨吴元济,由于将帅用兵不力而败,裴度赴前线,用李〓为统帅,以奇袭办法,活捉吴元济,扫平淮西。淮西之胜,使淮西诸镇刮目相待,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卢龙节度使刘济之子刘综皆呈表臣服中央,宪宗又讨灭了不服中央的淄青节度使,从此河北诸藩镇归中央,天下暂一统。
天下暂一统的大好形势,使宪宗骄傲起来,不愿纳谏,不信忠良,又起用宦官吐突承璀,重用小人皇甫镈、令狐楚,黜贤相裴度、崔群出京,还想求长生不老,派术士炼仙丹,却食仙丹造成了精神分裂症,精神不正常,被宦官杀死,立宪宗第二子李恒为帝, 是为穆宗。宪宗在位15年,前12年致力于平藩,后3年以为大功告成,讲究享乐,求长生之术,却未得善终,总体来讲,尚算唐代明君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