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代宗、德宗无能限藩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54
颗粒名称: (2)代宗、德宗无能限藩镇
分类号: K810.2
页数: 9
页码: 159-1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安史叛乱集团本系乌合之众,争权夺利,互相残杀,755年安史叛乱,757年安禄山即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分为安庆绪、史思明两大集团。759年九节度使攻邺城,虽唐军未胜,但史思明却进邺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成为一个强大的反叛力量。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到唐代宗即位时,安史叛乱集团已成为强弩之末。762年,代宗任命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攻击史朝义,763年史朝义战败自杀。自755年至763年计8年,安史叛军大多数降唐,宣告叛乱失败。从正常逻辑推理来看,代宗应赏功臣、除叛臣?恢复大唐一统天下,但从当时的形势看有四点制约着皇帝决策。
关键词: 代宗 藩镇 李氏望族

内容

安史叛乱集团本系乌合之众,争权夺利,互相残杀,755年安史叛乱,757年安禄山即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分为安庆绪、史思明两大集团。759年九节度使攻邺城,虽唐军未胜,但史思明却进邺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成为一个强大的反叛力量。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到唐代宗即位时,安史叛乱集团已成为强弩之末。762年,代宗任命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攻击史朝义,763年史朝义战败自杀。自755年至763年计8年,安史叛军大多数降唐,宣告叛乱失败。从正常逻辑推理来看,代宗应赏功臣、除叛臣•恢复大唐一统天下,但从当时的形势看有四点制约着皇帝决策。
  第一,农民起义威胁朝廷,使朝廷不得不分兵镇压义军。762-763年,袁晁起义.一度控制过江浙一带。后又爆发了方清领导的起义,连克江西诸州,唐代宗只好从在前线与叛军作战的李光弼部队中抽调一大部分兵力去镇压农民起义。
  第二,西部边疆不安宁,使朝廷不得不分兵去靖边。安史叛乱时,朝廷抽调西北边境兵力参加征伐,边镇只留一些老弱兵, 吐蕃乘机夺取唐地,河西陇右为吐蕃占有。763年,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人入大震关(今甘肃陇西县),深入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逼近京师,代宗任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到咸阳御敌。郭子仪正在家中闲住,尚未入伍,长安已失守,郭子仪赶至京师,用少数兵卒虚张声势,将吐蕃惊吓而走,退到原州(宁夏固原县)、会州(甘肃靖远镇)、成州(甘肃成县)、渭州(甘肃平凉一带),京城始终处于吐蕃威胁之下。抗击吐蕃保卫京师成为代宗时期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宦官专政、宦官监军,朝臣、大将不服。唐初不允宦官与政,玄宗开元末年怠于政事,四方奏章先交高力士审阅,又创宦官监军之制,宦官参政又监军,军政大权皆有。宦官出身卑微, 很少有人经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修养差,自小就以察颜观色取悦于皇帝为务,而不以是非为标准。朝臣则不然,唐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功臣,知事业之艰难,武则天以后大都是科举出身,读史书、论政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皇帝宠宦官,必塞言路用佞人,正直有为之臣被排挤,自唐开元末以来大致如此。马嵬坡之变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文武官员不足30人,而宦官李辅国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肃宗任命李辅国为元帅行军司马,掌握禁军, 政无大小均由李辅国专断。后李辅国又为兵部尚书节度使。时谋士李泌英明果断,与建宁王李倓正筹划如何消灭安史叛军, 李辅国与肃宗爱妃张良娣进谗言,逐走李泌,害死李倓。接着又逼唐玄宗迁出兴庆宫,进太极宫。肃宗惧怕宦官李辅国,不敢去看其父唐玄宗。不久李辅国又与张皇后闹翻,派兵杀了张皇后, 将肃宗惊吓而死。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拥立李豫为帝,是为代宗。
  代宗以为二位宦官有拥立之功,宠信有加,尊李辅国为尚父,加中书令,任程元振为左监门卫将军。李辅国却不将代宗放在眼中,对代宗公开讲:“你只管居禁中,外事自有老奴我处分。”李、 程二人在朝中弄权,排斥异己,打击正直大臣,左仆射裴冕、礼部尚书萧华与李辅国不和,皆被贬为州司马,代宗竟爱莫能助。郭子仪、李光弼作战有功而不赏,反遭猜忌。吐蕃兵入大震关时,郭子仪已解职在家,李光弼被挤出朝廷。代宗发诏书征诸道兵马, 各节度使恨程元振,无一人应诏,连李光弼也未赴京应约,只是郭子仪从家应诏出兵。皇帝用宦官,忌功臣,使武将心寒,战斗力减弱,皇帝只知多败仗,却不知根在重用宦官。
  第四,武将专兵,皇帝指挥不灵。唐初定兵制为府兵制,军府长官只有训练管理之职,而无调兵遣将之权,四方有事,统兵之将由中央临时委任派遣,军队调动也以中央的铜鱼兵符为凭。这样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很难利用兵力欺凌朝廷,这就保证了军权的集中。唐玄宗时,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已遭破坏,府兵制也无法起作用了,一有战争,只好采用募兵制。在唐玄宗以前,在边事吃紧时才临时募兵,唐玄宗将京师戍卫和边境戍兵都改为募兵。京师戍卫兵初称长从戍卫,后改称彍骑,边镇戍兵称长征兵或长征健儿。募兵制推行后,兵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野心将帅易与职业兵相结合,成为一个个军事集团。唐玄宗天宝初年,为防备突厥、吐蕃、契丹、奚,在北部和西部边境设十节度使。“节度使”一词在高宗永徽年间已岀现,本是对“持节都督”的一般称呼,都督本是军事长官,持节都督是给都督在军事上有相对独立的专赏专杀大权,这在军事指挥上是方便的。在高宗时持节都督非正式官衔,也只是偶尔出现。天宝年间,又使节度使兼监察长官采访使,采访使是采访处置使的简称,采访使在唐后期又称观察使。在开元年间以前,又有观风俗使、黜陟使、巡察使等称呼, 这些使职本是监察区——道的长官。监察长官初无常设机构,系临时派遣。开元二十一年道有了常设机构,采访使、节度使逐渐有了支配地方州县的行政权,采访使、节度使逐渐成了道一级的行政长官。为解决军费问题,戍边部队都进行屯田。屯田由屯田使或营田使负责,为了便于调度军费,开元末天宝初又让节度使兼任营田使和掌管地方财政的度支使。这样以来,节度使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①安禄山之所以能造反,就是因为他是范阳、 平卢、河东节度使,控制了今晋、冀、鲁地区。范阳有兵力9.1万, 平卢有兵力3. 7万,河东有兵力5. 5万,他手握重兵20万,所以才敢与朝廷作对。763年史朝义战败自杀,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表示投降,但却仍控制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地盘, 握有重兵,要求代宗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其他节度使,除少数忠于朝廷外,相当一部分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很难为朝廷分忧。
  朝中宦官专权,宦官与朝臣有矛盾,时时攻讦功臣郭子仪、 李光弼等;节度使权重,酿成安史之乱的教训也可能太深,肃宗、 代宗也都怕功臣权臣,从而对功臣疑心重重,千方百计掣肘功臣;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旧将投降,要惩治,国库空虚,军饷不足,郭子仪在西抗吐蕃,李光弼在南镇压起义军,也无力惩治尚握重权的安史旧将。而这时野心家仆国怀恩正以灭史朝义之大功居朝中,嫌皇帝赏赐不足,便想拉拢安史旧将作为自己的羽翼,于是建议封安史旧将降唐者为节度使,以安定其心。诸多原因使唐代宗不得不于763年7月下诏书,大赦天下,安禄山、史思明旧将家族一律不追究责任.对安史旧部降将中有实力的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和薛嵩四人封为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治原有的恒、赵、深、定、易五州,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县);李怀仙为幽州(又称卢龙)节度使,占有幽、涿、营、平、蓟、 妫、檀、莫八州,镇幽州;田承嗣为魏博镇节度使,占有魏、博、 德、沧、瀛五州,镇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占有今冀南、豫东北一带。这样一来,原安史叛军所占的晋冀鲁豫一带名义上归唐,实质上仍割据自立。相卫节度使薛嵩死后, 12岁的儿子袭职,其子又让给其叔父薛萼,不久又被田承嗣兼并。朱希彩杀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又被部下所杀,推朱沎为帅,做节度使,唐代宗无力干预,只好听之任之。田承嗣曾向代宗索要宰相之职,代宗就授他为平章政事。唐代宗的羁靡政策, 形成了成德、魏博、幽州三镇,是唐中后期最大的割据势力,时称河朔三镇。史家总是埋怨唐代宗软弱无能,但这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形势逼迫他不得不这样做,非不为也,势不能也,使唐代宗不得不落个无能的结论。
  779年,唐代宗去世.其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德宗还真想作为一番,禁止官方经商,严惩贪官污吏。为改变财政困难状况,德宗将税制由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确定应纳户交税税额, 根据田亩多少征收地税,商人也要纳商税,每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夏税不过6月,秋税不过11月,故称两税法。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有丁必分得田,有田即应纳税,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只好去富者家中做佃农,因此两税法符合现实,确也起到了解决财政困难的作用。
  唐德宗雄心勃勃,想整肃一下藩镇割据。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镇节度使田承嗣曾议定在本镇确立传子制。田承嗣死,田悦继位,李宝臣奏请,唐代宗认可。781年, 李宝臣死,李维岳继位,也想让皇帝认可,但唐德宗想革旧弊,不予承认,于是田悦、李正己、李维岳岀兵争取传子制。经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将王忠嗣旧将李晟等力战,将田悦、李维岳、李正己击溃,各回本地,守城自保。在强兵压境之时,李维岳被部将王武俊杀死,唐德宗便瓜分成德镇,任命成德节度使手下部将、降将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二州都团练使,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攻李维岳有功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滔得管德、棣二州。王武俊自以为功大, 却耻比张孝忠地位低,朱滔虽得利,但却未满足其得深州的愿望,于是王武俊先叛,接着朱滔又叛,与田悦和李正己子李纳联合反叛,同时朱滔又密约朱泚同反,因送信人被马燧查获,唐德宗才将朱泚调回长安,令宦官监视。唐德宗派马燧、李怀光讨逆,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朱滔看到唐军不能一时取胜,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相约称王,朱滔为盟主,诸王约定相互支援,以求永保其占据的土地。朱滔等又劝淮西节度使(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李希烈反叛,李希烈兵强,被拥戴为天下都元帅,围郑州,攻洛阳,战争从河北蔓延到河南。驻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在襄城与李希烈大战,李勉看到李希烈精兵在襄城,而其大本营许州(河南许昌市,战争起来后,李希烈驻此)空虚,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派一部围许州以救襄城,结果德宗斥责李勉违背诏书计划,令撤去许州之兵,李希烈前后夹击,宣武军大败,从此一蹶不振。襄城大战失利,德宗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县)兵救襄城,泾原兵五千路过京师,遇雨,冻馁交迫,又得不到犒赏,兵士哗变入京师抢劫,唐德宗仓惶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朝野人心惶惶,直到素有威望的大将浑〓赶到,才使在奉天的皇帝及随从官员安定下来。但这时被宦官监视的朱泚却借泾原兵的实力,占据京城,自称大秦皇帝,朱滔为皇太弟,与四王及李希烈遥相呼应,并派兵攻奉天。李怀光、李晟带兵赶到长安附近,浑〓坚守奉天,三将夹攻,朱泚大败。李怀光自以为功高,也想劝皇帝杀奸相卢杞,唐德宗偏听奸相卢杞之言,令李怀光不必进奉天,直接乘胜攻长安。李怀光见不到皇帝,连连上表揭发卢杞罪恶,群臣也议论纷纷,斥责卢杞等,德宗只好贬卢杞为远州司马。李怀光逼走卢杞,又怕皇帝猜忌自己,便与朱泚联络反叛朝廷, 大将李晟驻兵渭桥,夹在朱泚、李怀光两强敌之间,英勇奋战, 许多反叛将士降李晟。唐德宗又以割安西、北庭二地为条件,请吐蕃兵助战,在李晟、浑〓奋战下,朱泚、李怀光战败自杀。逃亡 10个月的唐德宗才回到长安,曾一度雄心勃勃的唐德宗想整肃藩镇,结果连连失败,锐气皆无。回到长安,下罪己诏,赦田悦、王武俊、李纳之罪。田悦、李纳本来就是让皇帝认可其袭父职的合法化,目的已达到,于是与王武俊一起,三人去王号,上表谢罪。唐德宗任命王武俊为恒、冀、深、赵节度使,李纳改任为平卢节度使,田悦早已是魏博节度使,为赏叛臣以示安抚,特加检校左仆射官号。卢龙节度使朱滔于德宗回长安第二年病死,将士推刘怦为主,唐德宗任命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希烈于786年被其部将陈仙奇杀死,陈仙奇降,唐德宗任陈为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为李希烈报仇,杀陈仙奇,自为淮西留后,朝廷也承认。唐德宗 779年即位,781年便因田悦争节度使传子制引起整肃藩镇之役,战争从河北打到河南,至786年李希烈死为止,历时五年,皇帝未讨到一点便宜,还不得不将原割据状态一一承认,直到805 年病死,唐德宗10年未敢再行整肃藩镇之事。中央对割据者姑息,藩镇俨如独立王国,自行其事。综观德宗整肃藩镇之役,从维护中央来讲是十分有道理的,其所用之将,李晟、浑〓、李怀光、 马燧、李勉等都是能征善战之将,除李怀光外,李晟等四人都是忠勇之将才,然而为何失败呢?关键在于德宗猜忌心太强,用恶人,限贤人。君王欲成大事,必须靠贤相良将,并充分信任。德宗即位,即把善刮民财的杨炎升为宰相,杨炎创两税法,有道理,但杨炎并非良吏,德宗也并非明君,本来宣布两税法之外,不得多取一钱,否则便是枉法,但第二年正碰上与田悦等作战,军费紧张,德宗竟宣布国征茶、竹、漆、木税,加征房屋税、交易税,官吏趁此敲诈搜刮,致使许多人家被抢劫一空。杨炎为相,拨弄是非, 杨炎想在原州筑城,下令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执行。段秀实是忠厚良将,认为安边御敌,应从长计议,农忙季节不宜大兴土木。杨炎对段秀实不满,免其节度使,调至中央任司农卿,别任素来严酷、 泾州军不欢迎的李怀光代段秀实。段部下刘文信不满意,便挑拨关系,引起泾原之乱,德宗不得不发兵征讨。杨炎本系元载旧党, 元载为相时杨炎为吏部侍郎,元载败,免官为道州司马,杨炎为相后,为给自己和元载报仇,便谋害不同政见者,著名理财家刘晏即被杨炎诬陷而遭杀害。刘晏被杀,举朝喊冤,连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接连上表责问刘晏被杀原因。杨炎将责任推给德宗,德宗才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在路上将其杀死。卢杞是继李林甫、 元载之后的唐朝又一大奸相。卢杞摸准了德宗猜忌刻薄的性格, 嫉贤妒能,以德宗之意为己意,皇帝听不到逆耳忠言,自以为是, 酿成大祸,直至奉天之危,李怀光逼走卢杞,奸贼才免相。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讲的是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可怜冻僵了的蛇,救了蛇,蛇苏醒后却咬死了农夫。还有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德宗就好像那东郭先生与农夫,专可怜那些蛇与狼,而对忠良却猜忌。郭子仪是三朝元老,有靖乱重立唐朝之大功,德宗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却免去其一切军职,用其部下李怀光、浑〓等三人分掌兵权。李怀光早有谋夺郭子仪权力的野心,并有伪造诏书杀大将温儒雅的阴谋,被判官发觉,李怀光流汗服罪,德宗不治其罪,竟让其代郭子仪镇汾州。郭子仪的部下, 予权最重的是李怀光。相反,浑〓在郭子仪部中威望最高,却内调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予高位不予权,只是到了奉天之难时才起中流砥柱作用。李晟、浑〓、李勉在外作战,必须按唐德宗计划进行,李勉与李希烈战襄城,就因唐德宗执意执行其计划,而导致大败。奉天之危时,李晟、浑〓夺长安,唐德宗还要陆贽替他拟出指挥的规划,陆贽劝他不要“决策于九重之中,定计于千里之外”,要信任大将才能取胜,这才使李晟、浑〓二人便宜指挥而胜。德宗回长安后,吐蕃入寇,多次被李晟击败,吐蕃认为,要取得大唐,须除掉李晟、马燧、浑〓三人才行,于是用反间计,德宗竟又怀疑李晟,削其兵权。德宗如此怀疑功臣忠良之将,使武将们心灰意冷,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因此德宗回长安后,再也无力号召忠臣良将,只能任藩镇之害蔓延。

附注

① 《旧唐书•兵志》。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