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隆基夺位盛又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51
颗粒名称: (2)李隆基夺位盛又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151-15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隆基政变得皇位,基本上承袭了武则天时代的政局。武则天为了广收士人之心,扩大科举,多予拾遗补阙之职。同时她的用人路线是酷吏嬖臣监能臣治国,能臣如狄仁杰、姚崇、宋琛治国以忠,无隙可乘,酷吏常兴大狱,令人胆寒,诸武、男宠常兴风作浪,互相排除异己,能臣利用诸武、男宠、酷吏三者之间的矛盾,以求武则天支持治国安民之举,因此武则天以来,社会经济有发展,但冗官泛滥、法度常乱是武则天时代的一大弊病。李隆基即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大堆问题,百废待举,首在整顿吏制,收复失地,发展经济。营州都督宋庆礼屯田有方,民人殷富,擢升为御史中丞;刺史裴景先,非法聚敛5000匹绢,玄宗下令处死。
关键词: 李隆 唐太宗 李氏望族

内容

李隆基政变得皇位,基本上承袭了武则天时代的政局。武则天为了广收士人之心,扩大科举,多予拾遗补阙之职。同时她的用人路线是酷吏嬖臣监能臣治国,能臣如狄仁杰、姚崇、宋琛治国以忠,无隙可乘,酷吏常兴大狱,令人胆寒,诸武、男宠常兴风作浪,互相排除异己,能臣利用诸武、男宠、酷吏三者之间的矛盾,以求武则天支持治国安民之举,因此武则天以来,社会经济有发展,但冗官泛滥、法度常乱是武则天时代的一大弊病。自神龙元年(705)革命到先天元年(712)的七年中,皇宫又陷入权力之争之中,连换二帝,朝政几乎无暇顾及,人心也惶惶,国弱遭人欺,边境又不安,大片土地丧失。李隆基即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大堆问题,百废待举,首在整顿吏制,收复失地,发展经济。
  唐太宗时重视谏官作用,凡与宰相议事,都让谏官与史官参加,以引古讽今,匡正纠违,武则天任命了许许多多“拾遗”、“补阙”之类的谏官,却作摆设,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宰相议事,不允谏官、史官参加,政多私弊,不敢公开。唐玄宗即位,于开元三年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受”,一举裁汰了冗官数千员,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财政开支。接着又恢复太宗时期传统,除非特殊机密外,允史官、谏官参与宰相议事。
  武则天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为巩固地位,在人事制度上采用两手政策,一方面延用小人,以作为鹰爪和耳目,另一方面广延人才以治国。为广延人才,他提倡科举,又增加进士名额。在武则天和唐高宗统治时期,共录取千余名进士,平均每年20余人,比贞观时期增一倍。她开创了武举、南选、试官、殿试的先例。武举即招考有武艺之人,“南选”是专设名额录取岭南偏远地区人才,殿试即对科考的贡士在宫殿由她本人面试。试吏、殿试在汉代即有先例,武则天推行得更得力,故史书上讲武则天开试官之始,殿试成了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考试。自唐朝立国,到高宗去世武则天临朝称制的683年,唐朝已度过了 65个春秋,晋阳起兵时的20岁的小伙子也已是80多岁老翁,不死也退出了政治舞台,因此朝中已无立唐时的元勋。一般一个人最有所作为的时期是在30-60岁之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30年为一代人的含义。每一代人有不同的思维,也有不同的用人方法和用人标准。可以说唐朝第一代人是元勋执政,这些人知道政权来之不易,工作尽职尽责,生活克勤克俭,这就是高祖、太宗时情形。第二代仍受着第一代的影响,少数功臣元勋仍旧执政,其子女居高位者不少,这就是高宗时期情形。到武则天时代,已进入第三个 30年,按照“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功臣之后大都腐朽而不可用, 武则天便对李氏宗室和功臣勋旧子女大加清洗。功臣勋旧之后不可用,李氏宗室不可用,魏晋以来的门阀已腐朽,也就是说原来以关陇集团为骨干的统治基础已破坏,那就要建立一个新的统治基础,这个新的统治骨干的来源只有靠科举,所以自武则天以来扩大了科举取士,玄宗时的名相除姚崇非进士出身外,宋璟、张九龄、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不是进士及第,便是明经及第。玄宗后期听信李林甫谗言,想任用目不知书的牛仙客为宰相,便遭到宰相张九龄等人的非难。因此,唐玄宗沿用武则天以来的用人路线,并在前期选人用人较成功,使贤人在位。武则天任用酷吏在于震慑异己,因此讲不到有什么么严格规范的官吏考核制度,唐玄宗重视选拔任用官吏,更重视考核,奖惩官吏。玄宗认为郡县是国之本,即位之初曾对县官亲自出题考试,了解应考者是否通晓治国之道,凡考试优者即可任用,劣者即罢免。开元四年组织了一次县令考试,其中被淘汰者45人。为搞好吏治,玄宗亲自颁布《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一年一考核, 有功者升,有过者降。营州都督宋庆礼屯田有方,民人殷富,擢升为御史中丞;刺史裴景先,非法聚敛5000匹绢,玄宗下令处死。
  唐贞观之治时的经济发展,靠的是均田制。均田制推行的基础一是皇帝控制着大批无主荒地,二是政权建立之初,人心思治,政治清廉,少土地兼并之害。到武则天时代,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政府难以按足数授田。唐武德七年(624)规定,18岁以上丁男,每人授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史载武则天时,江西彭泽,“百姓所营之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①唐敦煌户籍残卷记载了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余善义、张玄宗、曹仁备等八户授田数,余善义一户授田最多,其授田亩数仅是应授田亩数的 1.9%。与授田不足并行的是富豪巧取豪夺,大肆吞噬田产,高宗永徽年间(650 —655)“豪富兼并.贫者失业”②严重。许多均田农民为求生存,只好将土地交给豪强,到豪强地主家中当荫客,由国家的编户齐民变成了豪强荫庇的逃避国家赋税的荫户。与此同时,武周、中宗、睿宗都信佛至甚,在全国各地大设寺院,“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③豪强兼并,横行乡里,荫户、僧人逃避赋役,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了财政危机。玄宗为缓解财政困难,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支持官吏整治不法豪强。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抢夺民田,玄宗对王仙童依法惩治。玄宗下令在开元九年(722)至十三年(725)开展检田括户运动,该运动使中央增税18万,从而一度制止了荫户和兼并现象的蔓延。其二,抑制佛教发展。唐玄宗于即位的第二年即下令裁汰天下僧尼,当时全国各地还俗者1. 2万人。唐玄宗又下令,严禁新造佛寺,禁铸佛像,禁抄佛经,禁止贵族官员与僧尼交往,使佛教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抑制了僧人逃赋税和僧院浪费资金现象的发展。其三,劝课农桑。在开元年间,玄宗重视兴修水利,全国共建50大项水利工程,在一部分地区保障了水利灌溉,提高了农业产量。农业的丰收,出现了“公私仓廩俱丰实”,“齐纨鲁缟车班班”的繁荣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由于神龙革命以后,朝纲混乱,使边塞又造成危机,玄宗即位时,西域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安西都护府四旗之一),北方的云州(今山西大同)以北以及辽西十二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隶主贵族占领,玄宗采取各种措施整顿军旅,于开元五年收复辽西十二州,开元二十七年攻陷碎叶城, 重建安西都护府,重震国威。
  自唐玄宗即位后,励精治国,用贤人,重吏治,发展经济,靖边图强,出现了封建时代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这时的玄宗已当了 20多年皇帝,年近花甲,歌舞升平令其陶醉,直臣们喋喋不休的谏诤,国家繁多忙乱的政务令其厌倦和不耐烦,老皇帝想找一个顺从意旨的人作宰相,以使自己纵情娱乐享晚年。这时唐宗室之后李林甫正投机钻营想寻主子,先是求其亲戚、进士岀身的宰相源乾曜提拔,源宰相素厚李林甫。后又通过关系巴结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想以拥戴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得武惠妃信赖,从而达到升官的目的,此举果然有效,从此,武惠妃宠信李林甫。这时高力士正受玄宗信任,高力士本系武三思家奴,而武三思之女又与李林甫有旧情.于是李林甫与高力士结好,求其媚言。时宰相韩休与萧蒿有矛盾,韩休直率爱上谏,常受玄宗指责. 想请人从中斡旋,既使玄宗满意又不受制于萧蒿,于是推荐李林甫任宰相,武惠妃也吹起了枕头风,高力士又借机吹风,不久即将李林甫从国子司业之小吏职位上擢为黄门侍郎,又擢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之ー,与张九龄等名相同列。张九龄等不知玄宗心思,尚一味为国亢直上谏.越上谏玄宗越讨厌。李林甫摸准了玄宗心理,以顺从玄宗心意为办事方针.从而使皇帝感到张九龄专权,而李林甫不爱权不专权,于是罢张九龄宰相,用李林甫为中书令,自此李林甫独掌宰相之权,以皇上之意行事。同时李林甫又嫉贤妒能,天宝元年(742)的科举考试,李林甫竟不录取一人,却对皇帝说这是“野无遗贤”,李林甫专权, 蔽皇帝之目,塞玄宗之耳。开元二十四年(736),56岁的玄宗又将22岁的儿媳——武惠妃之子李瑁之妃杨玉环接入宫中,朝暮相处,贪恋床第之欢,无心留意于政务,由开始放任李林甫办理政务,发展到公开委政于李林甫。这点连李林甫的推荐人高力士都为皇帝担心,对玄宗说:“天下权柄,怎能轻易给人呢?他若养成权势,一旦有变,谁还敢说个不是呢?”然而唐玄宗李隆基为纵情于与杨玉环的声色享受,却不愿理朝政。李林甫杜绝言路,谏官上书,先经李林甫,视其好恶再上奏,使皇帝再也听不到逆耳之忠言。李林甫为保住其位,一方面结好唐玄宗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以迎合上意,一方面又妒贤嫉能,排除异己。他怕忠厚持重的边关大将入朝为相,夺其专宠,提议让胡人为边关大将,因为胡人文化水平低,虽有战功,但无能力理朝政。唐玄宗也对足智多谋的边关大将存有疑心,一拍即合,任命了一批胡人如安禄山、 哥舒翰、高仙芝等为边关大将。哥、高二人尚且忠勇,唯安禄山有野心,由小军官至天宝元年(742)升任平卢节度使(治所今辽宁锦州市西),到天宝十年(752),又兼范阳(治所今北京)河东(治所今太原)节度使,他用欺骗、献媚、贿赂等手段取得了玄宗的信任。李林甫病死以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任宰相,杨国忠本不学无术,为宗党所鄙视,而且也从未想过做高官,却因杨贵妃受宠之故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也想利用高官好好地享乐一番,因此便又沉湎于酒色之中,从而朝纲更混乱。在李林甫当权时,许多人都已看出安禄山必反的征兆,张九龄指出将来乱幽州者必此胡雌,不杀必生后患,名将王忠嗣、太子李亨都言安禄山必反,唐玄宗对此一概听不进去,反而一味满足安禄山的要求,从而使安禄山羽翼丰满。杨国忠为相,又嫉妒安禄山恩宠特深,派门客搜集安禄山的阴私,并贬斥安禄山亲信的官职, 想激怒安禄山,使安禄山失态,从而在玄宗面前失宠,求得个人专宠。安禄山本想在唐玄宗死后再反叛,杨国忠的激化,使其提前谋反。天宝十四年(755)11月9日,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 在范阳起兵叛乱,挥军南下,直指长安。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至长安,唐玄宗初以为是谣言,后证实消息确凿后,才委派当时在长安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至洛阳,让大将高仙芝率军东向御敌。封常清足智多谋,高仙芝能征善战,但却率乌合之众,封、高二人抵御不住,退守潼关。但玄宗又听信宦官边令诚谗言,将封、 高二将斩杀,派大将哥舒翰到潼关御敌。哥舒翰患有中风病,也准备屯兵潼关,以寻机出兵,但玄宗又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决战,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72岁的老皇帝唐玄宗慌了神,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及几个大臣,仓皇向西南而逃,想去蜀地避难。第二天走到马嵬驿(陕西兴平西),愤怒的军士杀死了杨国忠,又逼皇帝缢杀了杨贵妃,唐玄宗如惊弓之鸟,带少数人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录武即位,挑起抗击叛军大旗,于758年初收复两京,玄宗才由成都返回长安, 先住玄宗自己当太子时的宫殿兴庆宫,因多和臣下接触,遭太子猜忌,宦官李辅国在李享的赞同下,强令玄宗李隆基搬进太极宫。玄宗在太极宫郁郁寡欢,生活二年有余,便悲惨离世。
  唐玄宗自713年当皇帝,至756年太子李亨即位,他失去皇帝位,实际在位43年。736年武惠妃去世,纳杨玉环为贵妃,在此以前的23年属励精图志期,尚算明君,在此以后的20年沉湎于酒色之中,属昏君期。从756年到762年的6年,玄宗下野,惨度晚年。一个皇帝前后判若两人,使一个唐王朝急转直下,由盛而衰,这在中国所有皇帝中是最典型的。

附注

① 《新唐书•高力士传》。 ② 《新唐书•食货志》。 ③ 《新唐书•辛替香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