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军强国,安定边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48
颗粒名称: (5)治军强国,安定边疆
分类号: D033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本文讲述了艮户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所以除交纳赋税外,每个男子一生服兵役两次,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封建国家控制三种人,一是编户齐民,交租赋,户籍由郡县管理。二是屯田户,隶属于中郎将和典农校尉,是国家佃户。军户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是平民身份。兵役制的基础是社会安定、 国家管理的民户多。由于招募的士兵多非良善之民,素质低,个人欲望强,易哗变,故只是权宜之计。北周府兵制的组织系统是由宇文泰都督中外军事,统率八柱国大将军和十二大将军,每一大将军统率二军,是为二十四军,一军设二团,是为四十八团。
关键词: 治军 强国 安邦

内容

唐以前的兵制有四种,其一,是汉代的征兵制或兵役制。因为艮户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所以除交纳赋税外,每个男子一生服兵役两次,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其二,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荫庇,成为他们的部曲,平时种田,战时为兵,这是豪强地主的家兵。封建国家控制三种人,一是编户齐民,交租赋,户籍由郡县管理。二是屯田户,隶属于中郎将和典农校尉,是国家佃户。三是军户,军户中,父子世代为兵,户籍不属郡县管理,而由军府管理,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战时以户抽丁作战。军户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是平民身份。这是一种世兵制。其三,募兵制。兵役制的基础是社会安定、 国家管理的民户多。世兵制下的军户地位低,士兵逃亡严重,至南北朝时,兵役制条件不具备,世兵制正遭破坏,只好招募兵士, 著名的北府兵即是由招募的徐、淮地区的骁勇组成。由于招募的士兵多非良善之民,素质低,个人欲望强,易哗变,故只是权宜之计。其四,府兵制,该制由宇文泰创立。自北魏实行均田制以来, 国家编户齐民增加,兵源上仍行几丁抽一的办法,开始三丁抽一,后曾改为八丁抽一、十二丁抽一,所抽之丁皆各均田户中强壮之人,所抽之丁,免其租庸调,平时一年集训一月,战时为兵, 为兵时一切弓弩、衣仗、干粮之类,几家共备。几家共备养一兵, 既为自己子弟,又为国家出力,还不误农时,士兵又经专门训练, 战斗力也强,从兵役角度讲也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较前代几种兵制来看是种创新,也有优势。北周府兵制的组织系统是由宇文泰都督中外军事,统率八柱国大将军和十二大将军,每一大将军统率二军,是为二十四军,一军设二团,是为四十八团。该编制机构源于鲜卑八部之制,故史书上说府兵制从编制上讲源于鲜卑兵制,但从兵源上讲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寓兵于民、兵农合一的制度。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讲一方面则是片面看法。
  隋文帝杨坚、高祖李渊都是北周府兵制下八柱国之后,府兵制本身又较其它兵制有优势,于是隋朝与唐高祖、唐太宗皆继承并发展了府兵制度。从编制来说,全国府兵制由中央十六卫大将军统率,十六卫大将军是府兵最高军阶,直接隶属于皇帝。唐太宗贞观十年,在全国设10道、634府,诸府称折冲府。各府按兵力分为三等,一等1200人,称上府;二等1000人,称中府;三等 800人,称下府。各府长官为折冲督尉,十六卫大将军所领府数量不一。府下为团,一团300士兵,团置校尉;团下为旅,百人为旅,旅有旅帅;旅下为队,50人为队,队有队正;队下为火,10人为火,火有火长。故府兵制组织系统是:卫将军府——折冲府——团——旅队 ——(卫将军) (折冲都尉) (校尉) (旅帅) (队正)火(火长)高祖、太宗时的府兵制从兵源和机构上讲与北周宇文泰时类同,不过更系统化、具体化了。当时府兵的任务有二个,其一, 冬季军事训练,战时岀兵;其二,轮番进京戍卫或守卫边疆。兵源仍然是均田农民,唐初三丁抽一时居多,战时仍是自备弓马粮食。府兵制下的士兵兵源有保障且经过训练,战斗力强,所以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形势好转,国力增强后,便开始了安定边疆的战争。唐初东突厥经常骚扰侵犯唐北部边境,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太宗派李靖为统帅,率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等大将,攻打突厥,奋战八月,击溃东突厥,收回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 使北部边境免遭侵扰,摆脱威胁。此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西突厥所控制的西域地区,建立了安西都护府,从而又使西边安定。这时唐太宗又与吐蕃联姻,加强了与亚非诸国的交往。贞观时期强盛的唐帝国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中国使者、僧人、商人遍及亚洲各国,各国以“唐家子”称呼中国人,西方各国今以“唐人”称呼中国人,即源于那时。
  李渊、李世民晋阳起兵后,直取长安,建立唐朝,然后削平群雄,建章立制,恢复经济,又治军靖边,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建设, 从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都为大唐基业奠定了基础。尽管高祖执政年岁少,太宗后期有些不谨慎,但父子二人同称李唐基业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