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以文见长、留芳百世的李延寿一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19
颗粒名称: 八、以文见长、留芳百世的李延寿一家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韶之二弟李虔,亦是中书学生,迁秘书中散,一生谨慎勤政,明帝时为领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庄帝时因百官被杀,73 岁的李虔授特进、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四子,除幼子李晓外,其余三子皆在河阴大屠杀中遇难。三子被害,李虔授高官也难掩丧子之悲,于次年去世。李晓本“少而简素,博涉经史,早有时誉”①,河阴之难险逃后,李晓便寓寄清河,感到君王前途难定,因此无心宦途,便“训勖子弟,咸以学行见称”②。北齐立国后,再三规劝岀任,才出山为官,历任几郡太守, “所在有惠政,为吏人所怀”③。北周军队围晋州,城破李仲举拒降,北周将梁士彦闻李仲举贤,请其出山, 被逼不已,仲举建议北周军应以德泽民。
关键词: 李延寿 家族

内容

李韶之二弟李虔,亦是中书学生,迁秘书中散,一生谨慎勤政,明帝时为领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庄帝时因百官被杀,73 岁的李虔授特进、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四子,除幼子李晓外,其余三子皆在河阴大屠杀中遇难。三子被害,李虔授高官也难掩丧子之悲,于次年去世。李晓本“少而简素,博涉经史,早有时誉”①,河阴之难险逃后,李晓便寓寄清河(今山东临清),感到君王前途难定,因此无心宦途,便“训勖子弟,咸以学行见称”②。北齐立国后,再三规劝岀任,才出山为官,历任几郡太守, “所在有惠政,为吏人所怀”③。
  李晓有三子:伯山、仲举、季远。以仲举最出名,史载李仲举 “博涉经史”,精通吉凶礼制,任北齐修武(河南西北部)令,为政宽简,“吏人号曰宽明”④,升晋州(治所今临汾)别驾。北周军队围晋州,城破李仲举拒降,北周将梁士彦闻李仲举贤,请其出山, 被逼不已,仲举建议北周军应以德泽民。自此淡薄宦途,隋时几次补其官,皆推辞以疾归家,“以琴书自娱,优游赏逸”⑤。63岁老于家,“当世名贤莫不伤情之”⑥。
  李仲举二子,名曰大师、行师。大师“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⑦在隋任州郡小吏,隋末大乱,曾追随窦建德、王世充,故唐初发配到西会州(治所今甘肃靖远)。时侍中杨恭仁镇凉州,羡慕其才,常与其交游,武德九年(626)赦免后进京城长安,与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常交往。李大师自小就有著书之志,他认为宋、齐、 梁、陈、魏、齐、周、隋南北朝相隔,原有史书,记本国祥,它国略, 有些还失实,于是大量搜求书籍,赦免回京不久,他便东行回家, 靠家中所藏书修史,但可惜赦免二年后,即于贞观二年(628)去世,时年59岁。其子李延寿继承其志修史,因其有文才,先在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手下删削文学,得以遍览群书,补家中藏书之不足,又先后任太子典膳丞、崇贤殿学士,令孤德棻修《晋书》,褚遂良修《隋书》,李延寿都是按诏令积极参与,是编修该二部史书的重要成员。颜师古、孔颖达、令孤德棻、褚遂良皆当时名儒,又是史学家,李延寿受其熏陶,又勤奋钻研,终于写成 《北史》与《南史》,二书计180卷,颇有条理。于是迁“符玺郎”,掌管皇帝大印并兼修国史。他又曾撰《太宗政典》,直笔秉书,时人称之,高宗阅之,甚服其直,賜其家帛五十段。
  综观李虔一家,自三子被害后,其唯一幸存的儿子李晓便淡泊仕途而教训子女重文学经史,李晓子李仲举博学经史,孙李大师立志修史,李大师第四子李延寿终成其志,完成了“二十四史” 中的两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著名史学家。这是李虔家室几代熏陶的结果。

附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 《北史・序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延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