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是李宝长子,在北魏拓跋焘进攻北凉政权时,李宝既想报家仇国恨、光复曾有一隅之地的旧国,又感到自己力量不足, 便倾向于归附拓跋氏。但西凉许多旧属怀念故国,异议甚多,当时年仅13岁的李承早器大成,劝父速定大计,从而使李宝意志坚定,并派李承随其叔父李怀达一同奉表投降拓跋焘,甚受拓跋焘器重,赐爵姑臧侯。后曾任荥阳太守,“为政严明”,“甚著声尔”①,但可惜45岁而亡。死后赠使持节、大将军、雍州刺史。因李承最早劝其父归附拓跋焘,又对北魏政权忠心耿耿,所以被拓跋焘及其子孝文帝元宏格外器重。李承四子皆分别由孝文帝赐名曰:韶、彦、虔、蕤。韶兄弟四人皆在北魏为高官,而以韶最知名。
李韶“学涉有器量”②,北魏初年曾一度将中央政府所办的国子太学改称中书学,拓跋焘执政时,于太平真君五年(444)下诏:“自三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③李韶因其父为官而补中书学生,孝文帝延兴五年(475)其父卒后,袭爵姑臧候, 任命为仪曹令,负责主持制定各级人员所用车马服装等礼仪制度,由于所定制度适合皇帝口味,从而升任给事黄门侍郎。给事即供事,黄门即禁门,是外朝进入皇宫内室的门,故黄门侍郎是皇帝内宫官员,《后汉书•献帝传》注引《汉官仪》曰:“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内外。”其职责在皇帝身边侍从服务,负责传递公卿大臣上奏的文件,虽官阶与小县县官相当,且无僚属,但却属皇帝信任的位卑权重的人员, 并且自汉以来黄门侍郎都“引用士人有族望者”④。不久李韶又兼大鸿胪,负责掌管和安排诸侯王及四方归属藩国入朝时的一切迎送、接待、朝会、封授等礼仪。北魏自拓跋硅时即定都在平城 (今山西省大同市)。平城非富庶之地,常因旱灾造成荒年,荒年百姓生计困难,官员也供粮不足。平城又近塞北,柔然族常常南侵,威胁京师安全。拓跋焘之父明帝拓跋嗣时就有过迁都于邺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以就食冀(河北冀县)、定(河北定县)、相 (即邺郡)三州的议论,孝文帝时又旧事重提,再议迁都。在迁都之中,李韶力陈迁都洛阳的好处,得孝文帝赞赏,于是拜李韶为太子詹事、秦州大中正,然后以安东将军爵出任兖州刺史。太子詹事是皇后太子府中的管家,也是由皇帝所信任之官担任。自魏晋以来,即行九品中正制,在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将地方上的士人综合其家事和个人品行事迹分为九等,九等即九品,三年一定,以作选拔官吏的依据,李韶即负责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地方的士人定品工作。由于士人的晋升权操在中正官手中,所以中正官一般由地方上有名望的人担任,可见李韶已小有名望。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在去洛阳进发途中,李韶自兖州赶至中途朝见,深得皇帝赏识,拜侍中,领七兵尚书,除抚军将军、并州刺史。侍中是门下省长官,负责审校中书省起草的皇帝诏令,即是皇帝身边的秘书长,七兵尚书是尚书省中主管军政的官员,侍中领七兵尚书即以中央秘书长身份管军事,但这仅是头衔,其实职是并州刺史。这时的李韶可以说正是飞黄腾达之时, 忽然中央发生了一个大事变,即孝文帝的长弟咸阳王元禧谋反, 元禧的夫人是李韶的叔伯妹妹,李韶的叔伯弟弟李伯尚参与了元禧的谋反之事,李韶受连坐免除官爵,事情平息下来以后,又重新起用李韶,任将作大匠。参与议定朝仪律令,这时吕苟儿在秦州谋反,朝延派李韶等去镇压,因镇压义军为朝廷作出贡献复其爵位。不过李韶确也颇解民意,征讨之后,耐心安抚百姓,甚得当地人民之心。
平定吕苟儿后,朝廷又任李韶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 散骑常侍都是高级侍卫官和高级秘书官,这种官员需要的是忠心不一和谨慎从事,而吏部尚书的职责则是为国选拔栋梁之才。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立的王朝,王朝政权的巩固取决于鲜卑贵族与汉族世家大族的联合,孝文帝时便加大了联合措施,当时北方士族以崔、卢、李、郑为最,他将范阳卢敏、清河崔守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陇西李冲之女充后宫,并以李冲之女为夫人,在为六个弟弟聘妻时,他亲自出马,分别聘陇西李辅、代郡穆明乐、荥阳郑平城、范阳卢神宝、陇西李冲、荥阳郑懿之女为妻,北方世族又攀皇帝之亲,聘诸公主为妻,这是一种政治的结合。恩格斯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①作为吏部尚书,以才取人,不能完全照顾皇亲国戚、世家大族的利益,这就会违背北魏皇帝与世族联合的国策;只取悦于皇帝和世家大族,便不能为国选拔人才。李韶系亢直之人,在吏部尚书任上能“平心守正”,但不善通融,只得以不称职贬为冀州刺史。
在冀州任上,李韶“清简爱人,甚收名誉。政德之美,声冠当时北魏孝明帝元诩对李韶予以表彰,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头衔,并赠赐剑佩、衣物等。李韶这时已年老,上表要求退休,皇帝不准,又转为定州刺史,自冀州赴任西行定州时,冀州父老一直送至西境,“相聚而泣”。冀州、定州二州相邻,“百姓素闻其德, 州内大安”。③正光五年(524)李韶72岁,死于定州刺史任上。人生一世,做事千万,能有一二件为时人叫好,后人不忘,即为贤人,李韶一生两件事最为人难忘。一是为北魏汉化定礼仪律令, 二是在太守任上政绩卓著,境内大治,所以死后,皇帝痛心哀悼, 赠布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李韶之死民人也怀念,葬后,在荆州戌守的冀州兵千余人, “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④。
李韶之风,对其子孙颇有影响,史载其长子李玙“温雅有识量”,在徐州刺史任上“为政清静,人吏怀之”①。其次子李瑾“有才学”、“典修仪注”、“掌帝仪”。②其孙李伯卿“聪明好学,雅有词致”③,李产之以学行称,李蒨之“清通好文学”④,李凝之“明本草药性,恒以服饵自持,虽年将耄及,而志力不衰。笃好古文,精心典礼,以之终老,未尝懈倦。”⑤李韶后人有四大风范,其一,为政者清静,为吏人称赞。其二,勤奋好学,以一技之长生存。或好文学,或通礼仪,或通医药。其三,知进退,善保身。在专制王权下为官如临深渊,不会察言观色,不知进则不得为官,不知退则易遭难,陷灭顶之灾。李韶在冀州刺史任上政绩显著,皇帝加官赐物,民人歌颂,名誉大收后,“便抗表逊位”⑥。其长子李玙在东徐州刺史任上为政清静,“人吏怀之以老疾,不求仕进”⑦。其孙李凝之,在光州为中从事,非其所好,不久即辞官回家,钻研医药学和典礼。李韶家族第四种风范则是讲孝悌,家族团结。李韶之孙李产之“抚训诸弟,爱友笃至”⑧,李行之“简静,善守门业”, “居丧尽礼,与兄弟深相友爱”⑨,李蒨之“为政清静,吏人称之”⑩,但却被皇帝元恪误杀,时人以为冤,但皇帝并未以为误, 李氏兄弟竟“不避当时凶暴,行丧极哀”⑪,时赵君李荣来吊丧, 非常叹服,说:“此家风范,海内所称,今始见之,真吾师也。”⑫由于家中讲孝悌团结,所以其子孙繁衍,合家欢悦,因李玙曾为东徐州刺史,仅李玙之宅便称李东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