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有共同祖庙的亲族。大而言之,可指几世同居而共财的大家庭;几世已分居、异财,各自生活的若干家庭若系一支族,共奉一支族祖先,也可称为一家族。
家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先秦时期是宗法家族统治期,天子集族权、政权于一身,是天下的共主。按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分封的原则,形成了公侯、卿、大夫、士四个层次的宗法家族,天子的嫡长子为天子,非嫡长子为卿,以此类推,被封者或继承者都是血缘团体领袖,凭藉血缘关系,对亲属进行管理并支配他们的行为乃至人身,这些亲属相应地服从这种管理和支配, 这种宗法家族是国家实施政治管理的基本单位。这个时期尚无名门望族之称,但在人们心目中,总爱标榜那些宗法大家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低层次的宗法家族为改变其低下命运,最先掌握先进技术,叩土垦壤,其经济实力超过了高层次的宗法家庭, 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的不相称,产生了“春秋无义战”。在兼并战争、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宗法大家族崩溃,家庭演进至第二阶段,其最终形式即是世家大族。战国以来,高官以权兼并土地,富商以钱兼并土地,形成了一个个豪强地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许多人治经书起家为高官,累世清官成为名门, 这些人门生故吏遍天下,掌握着选举大权,成为地方上的望族, 这些以经来翹家厉代%官的人家更探之%扯家夫族,乂羽f%名门望族。世家大族自战国始孕育几百年,至汉魏之际形成。隋唐行科举选官,是对世家大族操选举权的否定,从此以后,士人以科举入仕,以能任官,许多寒人奋发读书,由寒门变为名门;与此同时,父为高官儿堕落,祖为高官孙腐败,昙花一现的英雄充斥朝廷,三代或几代皆为名流的家族愈来愈少。但家族管理更细腻化、规范化,叙家谱、建祠堂、族长立规、乡规民约,几乎各村落皆有,家族管理也更趋向于大众化、普及化,故隋唐以降,是家族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宗法大家族阶段,李姓先人们默默无闻。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名的人物。《史记•老子列传》一文中,对周代老子至汉孝文帝时期的李假之间的世系,记载很明确:老子生李宗,在魏国为官,李宗生李注,李注生李宫,李宫的长孙是李假,在汉文帝时为官,其子李解,官至胶西王太傅,举家迁齐地,至于其后人在齐地之作为,史书未载,史书中也曾记载过齐地的李姓名流,也不详是否系李解之后。战国时期,李姓中出现了几位名流,李同率三千敢死之士抗秦军,保全赵都邯郸, 英勇战死。李悝相魏文侯,使魏国富强。李斯相秦,使秦一统天下。李牧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李牧的祖父李昙系李耳之后,李昙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崇迁居陇西,即是陇西李始祖,幼子李玑即是李牧之父,迁居赵郡,是为赵郡李始祖。从此,天下李氏分成了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两大支,该两支自汉至五代谱系清楚。随着子孙的繁衍,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不得不再分族,这种宗族的分支称为房,各房名称大都与房始祖居住地或任职有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赵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李玑有三子,次子为赵将李牧,李牧之孙系楚汉相争中为陈余出奇计的李左车,李左车第八代孙李护为酒泉太守,李护孙李就为汉会稽太守、高阳侯,徙居江夏平春,是为江夏李氏始祖。晋永康宰相李重、侍中李式、中书侍郎李充、南齐少府李珪之、唐宪宗相李鄘、唐昭宗相李磎皆其后人。
李玑幼子李齐,任赵相,初居中山,十三世孙李宝,字君长, 为东汉玄菟都尉,徙居辽东襄平,是辽东李氏始祖。晋司徒李胤, 南齐刺史李元护,北周柱国大将军、太师李弼,北周真乡夙公李衍,隋末瓦岗寨起义军领袖李密,唐德宗相李泌,唐节度使武威郡王李澄,唐户部尚书李元素皆其后。
李牧的第十代孙李武,为汉东郡太守、太常卿,其孙李颉为东汉博士,始居汉中南郑,是汉中李氏始祖。李颉子李郃为东汉司徒,李郃子李固,字子坚,为东汉太尉。李固之第十三代孙即隋内史李德林,李德林子李百药为唐礼部侍郎、宗正卿、安平文公;李百药子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过宰相。
李牧、李左车本居赵郡,李牧后代中的一支即第五代孙李秉在汉任颍川太守,将家迁至颍川,其后五世皆任过太守之职。李秉之第七代孙李修在东汉安帝时任太尉,李修之孙即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的司隶校尉李膺,史载李膺系颍川襄城人。因李膺与陈蕃谋诛宦官失败,死狱中,其子李瑾等为避难,又回到了祖先生活过的旧地——赵郡,当时的赵郡即今石家庄南部的赵县、元氏、高邑、柏乡、赞皇、平乡、隆尧等县之地。李瑾之第五世孙中有一人名曰李楷,在西晋任司农丞、治书侍卿史,因避赵王伦之难定居在常山(今元氏县西北)。李楷有五子,长子李辑与次子李晃居南巷,共称南祖。三子李芬、四子李劲居西巷,共称西祖。幼子李叡居东巷,称东祖。因常山在平棘之南,所以李楷之后又称平棘李氏。又因李瑾复徙赵郡,李牧、李左车始居赵郡, 所以广义的赵郡李氏指以李现、李牧为始祖的赵郡李氏。颍川李膺属广义的赵郡李氏范畴之中,东祖、西祖、南祖属狭义的赵郡李氏范畴之中,如果东、南、西三祖合并讲述,则以平棘李氏较便于概括。至今在平棘(今赵县)西南7里有李左车墓,在县西北 15里有开业寺,这就是北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李裔之旧宅。这是两个时代的赵郡李氏遗迹,前者是赵郡李氏始祖阶段的遗迹,后者是西祖一位领袖人物的遗迹。由于赵郡李氏在东汉末出现了李修、李膺等一批名流,所以东晋时期排列中原地区大姓时,赵郡李氏、琅邪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列为中原五大世族。平棘李氏三祖在北朝声名显赫,出了一大批名流,有唐一代出了宰相13位,其中南祖宰相有李游道、李藩、李固言、李日知、李敬玄、李绅、李元素7人,东祖宰相有李绛、李睛、李珏3人,西祖宰相有李怀远、李吉甫、李德裕3人。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381说陇西李氏衍流为十四房。即:苦县房、狄道房、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安邑房、丹阳房、武陵房、敦煌房、绛郡房、定卅房、武阳房、姑臧房。《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又提到镇远将军房、仆射房、平凉房。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说在陇西、赵郡未分房前的李氏的祖先中有一人叫李昌祖,为陈大夫,家住苦县,苦县系春秋楚地, 今河南鹿邑东,相传老子居住于此,李耳、李昌祖都是陇西李氏的祖先,他们后代中的一支迁至关中,后至陇西,肯定有人留在苦县,而这些苦县的李氏后人如何,至今不详。
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次子李瑶曾封狄道候,其孙即是在秦虏太子丹有功的大将军李信,封陇西侯。李信之孙有两人,即李元旷和李仲翔,李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其家定居于此,其长孙李尚为成纪令,定居成纪。李尚即是汉飞将军李广之父,成纪近狄道,故李广及其子孙可属狄道之后,不过其后人多迁徙,亦难讲李广之后人则是狄道李。北周信州总管、安康公李迁哲自称其祖父李景系狄道人,避难迁至今陕西安康,李迁哲之孙李袭志、李袭誉在唐初是名臣,可算狄道后人。唐代名臣李晟、李愬一家,古居临洮,近狄道,大概系狄道李之后。
汉飞将军李广的叔父李向是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后人如何, 尚不详。《北史》、《旧唐书》中立传人中有四人声称是范阳人即李广、李诉、李惠登、李全忠。李广祖籍辽东,概非范阳之后,其余三人大概系范阳李氏后人。
汉飞将军李广幼子李敢有二子,次子李忠为顿丘房始祖,北朝名臣李彪、李崇二家即其后。
汉飞将军李广之八代孙李恬为渤海李氏始祖,北朝名臣李敬彪、李棠、李铉即其后。
汉飞将军李广之九代孙李潜为申国公,唐宪宗时削藩镇功臣李逊,唐穆宗、敬宗时不怕丢官,上书切直,为民请命的李渤即其后人。
飞将军李广之十三代孙李伦为丹阳房始祖,唐宰相李靖、李昭德即其后人。
飞将军李广之十四代孙李益为安邑房始祖,其后人不详。
飞将军李广之十六代孙李皓在北朝建西凉国,虽立国仅21 年,却小有名气。李皓十子,后人衍分九房,即:镇远将军房(始祖李皓之子李愔)、平凉房(始祖李皓玄孙李系)、姑臧房(始祖李皓之孙李丞)、敦煌房(始祖李皓之孙李茂)、仆射房(始祖李皓之孙李冲)、武陵房(始祖李皓之玄孙李刚)、武阳房(始祖李皓之子李豫)、绛郡房(李皓曾孙李礼成)、定州房(始祖李皓之孙李乞豆)。李皓之后所衍分九房中名人辈出,尤以姑臧房、武阳房最知名,武阳房有名臣李大亮、宰相李迥秀;姑臧房宰相有四,即李义琰、李揆、李蔚、李逢吉。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即定州房始祖李乞豆的长兄李虎,故唐皇族出自西凉皇帝李皓,也因李乞豆与皇族最近,所以定州房又列入皇室宗族分房。
以上所云皆李广之子李敢之后人,李广之孙李陵降匈奴后, 浪迹西北,后在北魏立国中做出了贡献。李陵后人李贤、李穆等是北魏功臣之家,其后至唐又出了许多名流,其中李道广相武后,李元纮相玄宗,皆一时名臣。
陇西李氏在汉魏之际并无什么名流,所以东晋定北方世族时,与陇西李氏无缘。北魏建立过程中,陇西李氏立下了不朽功勋,北魏孝文帝定四姓,将范阳卢氐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定为最高门,赵郡李氏因在建北魏中功勋较小,被排除在高门之外。陇西李氏自恃有功,连夜兼程赶赴洛阳,力图挤入高门, 无奈四姓已定,未能入选,被高门们嘲讽为“驰李”。但陇西李氏后人却建立了两代王朝,小王朝西凉国虽昙花一现,却子孙满堂;洋洋大唐帝国,不甘心其所在的陇西李氏不入高门,在唐将其定为全国第一姓,排其谱谍。《北史》作者李延寿又正是陇西李氏之后,故陇西李作为李氏两支中的后起之秀,谱系排列更明确,衍分诸房更细腻。与此同时,大唐皇帝们利用其权力及人们对皇帝的倾心,又给许多名臣、藩臣赐姓,从而形成了赐姓李氏的数支,主要有:柳城李氏。唐代柳城李氏有两支,一支以李光弼为代表,李光弼祖上为契丹酋长,后徙京兆万年,李光弼之父归顺唐朝,赐姓李。李光弼尽忠唐室,多谋能战,功高权重,封爵拜官后南迁至金陵,宋入称之为金陵李氐。金陵李氏向南方数省迁徙、散布,广东、福建、湖南、四川在唐以后都有金陵李氏的支系分房。柳城李氏的第二支即原为奚族,后官至成都节度使、清河郡王的李宝臣。
武威李氏。西域安息国的安氏,东汉安世高入朝,居洛阳,后徙辽左以避难,又徙武威,至唐李抱玉时赐姓李。
高丽李氏。李正己本名怀玉,赐姓李,官至平卢节度使、饶阳郡王,正己从父兄李洧官至徐海观察使,检校户部尚书。
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唐振武节度使李光进时赐姓李。
代北李氏。原为沙陀部落,姓朱邪氏,代北节度使李国昌时赐姓李,其子李克用建后唐王朝。此外像开国元勋李世勣也是赐姓李氏中的名流。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他们人丁兴旺,随着朝政的变化,许多人被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打击陷害,逃至全国各地,所以改变了以前赵郡、陇西二李氏不南下的习俗,使李姓遍布全国。随着科举的发达,以文取士,以才取士,不以高门荫官,迁徙到各处的李氏家族与各姓家族一样, 彳艮难保持数百年历代为官的现象,连三代祖孙相继为官者亦少, 因此呈现了变化快的特点。
不过翻一下中国历史,两宋及其以后,李氏名人却不少,涉及到各个领域,如名相有:李昉(宋太宗时)、李沆(宋真宗时)、李继隆(宋真宗时)、李迪(宋真宗、仁宗时)、李邦彦(宋徽宗时)、李石(金世宗时)、李善长(明太祖时)、李春芳(明嘉靖时)、李鸿章 (清道光帝时);名将如李纲(宋徽宗时)、李彦仙(宋徽宗时)、李显忠(宋高宗时)、李庭芝(南宋末)、李文忠(明太祖时)、李远(建文帝时)、李遂(嘉靖时)、李秉衡(清末);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如李顒(明清之际)、李开先(明代)、李倜(南宋)、李冶(元)、李塨(清)、李兆洛(清)、李贽(明)、李焘(宋)、李汝珍(清);画家、戏曲家如李玉(明末清初)、李成(五代)、李衍(元)、李嵩(南宋)、李 〓(清)、李公麟(北宋);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李锦、李世贤、 李秀成、李开芳、李定国、李岩等。这些人有的是名门望族之后, 有的传二三代而无踪迹,有的一代即无踪影,因为作者本意反映的是名门望族,因此,一代而无踪者则略而不述。由于资料浩翰, 难免挂一漏万,也难免释重就轻,然本书意在开拓李氏望族研究之先河,故望同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