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875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雷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雷氏 来源 族谱 繁衍

内容

雷氏的姓氏来源,宋人邓名世有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今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 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 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可见雷氏是古老的姓氏。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方都有发展。 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大荔;豫章,则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雷氏。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就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就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少数民族对雷氏来源又各有不同说法,例如流传于畲族中的传说是:上古高辛帝时,槃瓠以战功被招为驸马,他与公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被赐姓盘名自能,次子被赐姓蓝名光辉, 三子被赐姓雷名巨佑,招赘女婿姓钟名志深。按此说,雷氏是受赐得姓。
  雷氏郡望为冯翊、豫章,随着派衍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地域的雷姓支派,又往往以迁徙的发祥地立为本支派的堂号。例如,分布于泉州鲤城区西隅和南安码头一带的雷姓,称“城山衍派”。豫章雷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于唐末天复年间由四川迁徙入闽卜居建安璜溪(今建瓯房道),其后裔英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仕元,其后裔有一支落籍泉州,明初又从泉州徙到南安城山,雷姓定居城山以后,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遂以“城山”为本支派堂号。
  雷姓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的郡望佳话。“学精易理”,指的是元代建安人学者雷德润及其子雷机、雷共、雷杭俱精于《易》理,史称“雷门易”。南安城山雷氏宗祠有一方 “理学名宦”匾额,乃为赞颂本支派始祖雷机而立。“忠播睢阳”,指的是唐代雷万春因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而备受后人尊敬。雷万春是张巡的偏将,强毅用命,安禄山之变,令狐潮围攻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敌军向他连发了六箭,而他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
  宋代有个勇士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 开府集兵,三益同丙、万、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没于军。雷机,字子枢,建安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进士。 授古田丞,历调兴化尹、惠安尹、延平推官,升湖广提举,又升江西副使。惠安县任上,振兴学政,以礼让化俗,治行为诸邑最。迨还,民立祠树碑。改汀州总管府推官,乞休归,升翰林院待制阶朝散大夫。所著有《龙津》《龙山》《鄞川》《环中》 《黄鹤矶》《梅易斋》《碧玉环》七稿。机与弟拱、杭俱以《易》 名于时。祀泉州府学名宦祠。雷机有三子,长炜,次燧,三灿,俱以功名出仕。史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新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山祭舜。雷燧之子雷填,明进士,授给事中。永乐二年(1404年),雷填被派遣巡抚广西。雷灿次子雷政落籍泉州,今南安城山和晋江内坑雷氏即其后裔。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