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86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曾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曾氏 族谱 氏谱 来源

内容

据《春秋》、《左传》、《史记》和《曾氏族谱》考证,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把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 “鄫”(山东〓县一带)的地方。历夏、商、周,至春秋时代, “鄫”被“莒”所并,鄫太子巫于襄公六年(前645年)七月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山东兖州邳泗一带),仕于鲁,于是去 '鄫"之“邑”为“曾”。
  曾太子巫仕鲁,夭为鲁国季氏宰臣,点(“点”,《史记》莱芜侯。点生子参,曾参生于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事亲至孝(与大舜、娶孔氏为妻,居于山东南武城,生子夭。 生子阜、羿。阜为鲁国叔孙氏宰臣,生子作“〓”;《论语》作“点”),字皙,官封居武城,“武城”因此成为曾氏郡望。
  汉文帝等被列为古今二十四孝);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与颜回被孔子视为优秀生。曾参著《大学》,作《孝经》,并以其学传给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其父曰鲤),子思又以其学传孟子。
  孔庙大成殿,塑孔子像以祭祀。孔子塑像两侧,塑曾子、 颜回、子思、孟子四大贤弟子及弟子传人,称之为“四配”。 “四配”两侧,另塑十二哲陪侍,显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 济济一堂。于是孔、孟、曾、颜四姓都以“鲁国传芳”为堂号,且其字辈也都以“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诏念显扬”为行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他16岁的时候,拜孔子为师,那时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曾参以日“三省”其身,悟“一贯”之旨,大家公认他“传'三省'于世代,立'孝经’于天下,著'大学'之十章,为治国治民之本”。因此曾氏后人也将“三省传芳”(或云“三省传家”、“三省传世”)作为曾氏的堂号。
  曾氏还有以“一贯流芳”作为堂号的。其来历出自《论语•里仁》“参乎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这是“一贯”的道理。曾子后人为纪念“一贯”道理,也就以“一贯流芳”作为堂号。曾氏堂号,还有“沂水流芳”、“泗水流芳”。 “沂水流芳”等。
  曾氏是我国一个名门著姓,其郡望及堂号包含着儒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历代人所赞赏。
  唐末,曾延祚随王潮入闽。曾姓子孙开始分别籍漳、泉、 福州及潮、汕诸州。
  曾延祚(延世)入泉州,初肇基于碧石(俗名曰白石), 至六世曾峤,移居晋江城内龙头山。
  曾峤公之孙曾会,才华出众,中榜眼,成为“南闽鼎甲开先”的出类拔萃人物。曾会之子曾公亮,累官为北宋名相;曾会之孙曾孝宽,累官右丞相(与其父曾公亮被时人称之为“父子两府相见”);曾会之玄孙曾怀,累官右丞相;曾公亮之四世孙曾从龙,亦累官右丞相。一时间,宰相、状元,萃于一门, 兄弟子孙,馆阁、侍从者,摩肩接踵,“四相二百僚”、“六元双鼎甲”、“七世封公十一人”等荣衔,甲于天下,被时人誉为 “簪缨满壁”、“玉笏赢堂”。
  曾氏后世子孙,即以“两朝顾命,定策亚勋”这位宋朝名宰相曾公亮祖居,辟为“曾氏家庙”。“曾氏家庙”地号“龙头山”(亦称昇文山),于是又以“龙山衍派”作为堂号。
  泉州龙头山曾氏枝繁叶茂,自唐至清,繁衍数百支房系,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1年),始列40支房系,依次轮流值祭, 其房系是:安枫三房、獭江房、曾井房、内坑房、浯埭房、角尾上厝房、南塘房、德化凤阳房、安枫房、碣石房、凤岑房、 浮桥霞州房、大路尾房、南听庵前房、桔里房、安固房、曾舍房、武荣前州房、仙游霞石房、内湖房、东园房、德化曾坂房、惠安山柄兜房、龙笋房、金田房、白石上曾房、新市房、 苏内房、西安房、郑厝巷房、溪边房、下辇房、德化科荣房、 曾坑房、曾营房、霞淮房、罗裳房、三峡房、状元坊坊边獭江房、垒芳桥獭江房等。
  据《曾氏族谱》载:泉州龙头山曾氏还有分居于省外濠州、常熟、徐州、池州、新郑、定海、潮州等地,以及省内的莆田、连江、厦门、漳州等县市和台、港、澳地区。旅居海外乡亲,以“龙山衍派”为郡望,以“三省传芳”、“鲁国传芳” 等为堂号。曾氏后裔移居海外,多分布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曾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