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86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董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董史 族谱 氏谱 郡望

内容

据《姓志通志姓》载:虞舜时有董父,董父之裔大夫辛有二子,数传到周朝时任晋国太史,督理史书典册。董父为董氏之始祖,其后以董为姓。
  董氏主要有“陇西”、“济阳”两大郡望。
  唐光启元年(885年),董漳为避乱,由陇西从军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莆田,其子董思安勇冠一时。后来,审知少子王曦,自称闽主。思安谋复王氏,迎王延政于建州,带其裔于宋初退陷泉州岭井,播迁晋江沙堤(今属石狮永宁)。其郡望为“陇西”。
  泉州董氏始祖为董弘农。董弘农官漳州长史,其父董武荣任南安县丞,遂家南安。董武荣裔孙董仙,讳希祖,字日华, 有子三:长董谋公迁浙江,次董思敬迁广东,三董言公迁泉州承天巷,其号端亮。三世:长董顺号倚鹿,次善应。
  迁入晋江的董氏有二支:一支在宋末元初由泉州承天巷迁入青阳董厝崎(目前该族人丁稀少),其始祖董洪字颖实,宋嘉定榜眼。另一支在元末明初由同安董厝迁入深沪山头,其始祖董巨海。其后又分支英林伍堡、陈埭四境、西滨、安海东大街、青阳、桂山隘门头等处,均以小姓分散杂居。
  据《晋江董氏大成宗谱》载,晋江董氏昭穆(从五世起) 为:“恭维道明德,日旭焕春光,群伦欣帝贶,孙曹敦孝友, 垂裕泽方长,奕世振家声。”董姓总昭穆为:千秋良史,一代儒宗;天人三策,兄弟五奇;双成笙韵,小宛香奁。
  附:董杨同祖渊源据族谱所载,董杨俱为黄帝姬姓之子孙。黄帝共有25个儿子,封姓12个,其中的姬姓就是后来董杨的祖先。所以董杨是同胞兄弟,同一位祖先--黄帝。经过两千多年后,一直到了唐朝末期,董杨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唐代末年,杨明珠上京赶考。在路上的一家饭馆,遇上几个无赖之徒百般奚落嘲讽杨明珠。杨明珠忍无可忍,义正辞严地予以辩驳,但终究是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就在这危急之时,有一位在旁用餐的武士站了起来,痛斥并赶走了那帮无赖,为杨明珠解了围。摆脱了困境的杨明珠,心里对武士非常感激,遂与之攀谈起来,两人互通了姓名,询问家居何方,方才得知武士姓董字思安,两人均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傅庆。他乡遇乡音,两人倍感亲切,越谈越加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遂烧香秉烛,结拜为兄弟。
  在这次科举中,他们均考中进士。后来,他们均随王审知入闽,并在泉州府为官。有一次,董公奉命到建州,便把年仅三岁的幼子董兴托付杨公照养。杨公欣然答应遂接回家,视为亲子,加以抚养教育。十二年后,董公重返泉州府任职,杨公亲自把已经长大成人、一表人才的董兴归还董府,让他们父子团聚。
  南宋末期,又有董、杨联宗之故事。由浙江余抗入闽,在同安为官的董公世兴,与在晋江为官的杨公梦龄结拜兄弟。两家人经常走动,亲如一家人。不久,董公世兴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前为官清廉,家境贫寒,抛下夫人和幼子君选,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不得不返回原籍,生活十分困难。在这走投无路之时,杨公宣义无反顾地将他们母子接回家照养,并对君选加以培养教育,使之长大成才。后来,君选亦以杨姓在元朝做了官。从此,董杨就融合为一家。
  杨公君选临终时,嘱咐后裔要恢复董姓。到了明朝,君选公的后裔董杨道滨公之子锡缑在朝为官,官居刑部侍郎。有一天上朝,他向明神宗皇帝奏本,提起杨公君选临终遗言,要求皇上恩准恢复董姓,但神宗皇帝的御批是:“既成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从此,董杨就成为一家, 不再分离了。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启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