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95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卓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卓氏7 氏谱 族谱 郡望

内容

卓氏为战国时楚国大夫卓滑的后代。居于魏国所置的西河郡,即现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治所在今山西汾阳,故卓氏以“西河衍派”作为郡望。
  卓氏起源另有一说:汉初大将韩信因功遭忌,被汉高祖刘邦杀害,其子孙得丞相萧何救护,隐藏于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为逃避迫害而改姓,将韩字分开,分别成为卓、韦两个姓氏。
  汉代,四川临邛有卓王孙.以冶铁而致巨富,有家僮千人。其女乃嫁与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卓文君。东汉时,有名臣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城(今河南南阳)人。父祖均任过郡守,茂年少时就学于长安博士江生,通诗、礼及历算。累官给事黄门、密县县令。为县令时宽仁恭爱,视民如子,善举而教。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一年,河南二十余县发生严重蝗灾,唯有密县免遭蝗害。督邮上报太守,太守不信,乃亲往视察,大为惊奇,认为是卓茂治民善政所致。汉光武为帝时,茂已年老,朝廷为提倡教化,复拜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并令画像于南宫云台,列于世臣之列。故卓氏后人引以为荣,书堂号为“褒德传芳”。并以楹联“临邛巨富(卓王孙), 褒德晋封(卓茂)”标榜先祖业绩。
  宋代,卓氏已传衍于闽侯、福清一带,闽县有卓佑之、卓士龙、卓士安、卓回、卓显天、卓泳、卓汝显、卓勋;福清有卓俊、卓石等先后科举得名。福清人卓立,字志道,得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故卓氏又有楹联曰:“名高东汉(卓茂),绩著西溪(卓立)。”明代,卓氏迁入泉州,分别居住南安祥云、福田、澇港, 同安蔡宅,泉城浮桥,晋江紫帽湖盘、砌田、池店茂厝、金井福全等地,在泉州百源清池建有祠堂。傅全星著《泉山采璞》 载有这样一段故事:明末百源川池南畔卓姓祠堂修建一新,欲竖一匾,笔墨侍候名家赐字,忽有人穿一条褴褛海青,挤进人群,不问情由,提笔乱涂一通,涂罢掷笔扬长而去。众人急忙追上,抓住其衣,人却不知去向,只剩那件海青。其余的人抬着匾到池边刷洗,浮墨洗去,现出“流清翠屏”四字,落款 “吕纯阳”。众人才知是仙人吕洞宾赐题,于是将匾悬于卓氏祠堂,并于池北建亭纪念,称“海青亭”。
  定居于晋江福全的卓氏,分居台湾者颇众。清乾隆间,福全十世卓昌月徙居台湾,因回乡谒祖省亲,并拾其父克喜骨骸移葬台湾,将本厅谱系带往台湾抄录,不料渡海时突遭风浪, 人虽幸免,行装及谱系尽为大浪卷没,原记载世系遂无从查考。后在台地,人丁繁衍,于咸丰四年(1854年)再立族谱。 记载:“大清国福建省原籍泉州晋江县十五都福全所啸(嵋) 山境,开基自乾隆戊申年吉月移来台湾北路上淡水桃涧堡大坪顶大湖尾下湖庄。昌月公置买埔园壹所吉宅居住。迨至道光七年,大球公再移来枫树坑庄置买田业数处吉宅居住,生财发福,子孙蠡斯衍庆,麟趾呈祥矣。”台湾卓氏族谱首页有“留青翠屏”四个大字,上款书“元在唐山祖厝匾字,左记四字,乃是仙人李托拐惠锡作笔”,下款书“李托拐仙作笔”。其内容与民间传说稍有出入,不知题匾应是“流清”还是“留青”,又不知题字者是吕洞宾还是李托拐,但能表明台湾卓氏与泉州卓氏乃是同一祖祠的。因族谱散失,台湾卓氏仅记其上辈字行为“克昌大锡”, 再造新字行“宗伯邦甫卿尔子,原来仲淑振云孙;孝悌友恭恢祖武,诗书奕世绍经纶”。而福全卓氏所记字行,自五世起为 “我仰奕瑞克昌仁文志孙正”,又自十五世起续编为:“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宋风昭世代,继振家声。”福全卓氏后来按祖厅存留旧枋牌及神主为依据,整理抄录为谱。1998年初,台湾卓氏宗亲组团回乡寻祖,经谱系核对, 确系本支一脉,自此往来频仍,宗谊情深。故在《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中郑重写着:“叶落根深胥归一本,流长派远究竟同源。愿我等儿孙世代慎终追远,继振宗风,是厚望焉。”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粘良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