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8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范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范姓 氏谱 族谱 堂号

内容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其子隰叔,亦称杜隰,任晋国士师,掌禁令、刑狱,曾孙士会为晋大夫,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遂以邑为氏。
  到汉代,范氏已成为常见姓氏之一。《郡望百家姓》及 《姓氏考略》云:范氏望出高平郡,即今山东巨野一带。
  晋江范氏其先由苏州迁晋江,其祖先即宋代名臣范仲淹。 据晋江金井陈厝《晋江范氏族谱》载:明洪武间,有范志道由苏州来晋江,初卜居于晋邑杨梓坑,后居晋江陈厝,是为晋江范氏一世祖。其传裔分布于围头半岛南端陈厝、东营两村、至今人数600多人。还有一部分分支于台湾地区、缅甸及南洋诸国等,人数不详。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居民饱受迁界之苦,范氏一族或迁南安、泉州,或随郑成功往台。谱牒亦散失无存,至康熙间复界,族人迁回聚居,十二世范学洙往台湾教书,始搜集两岸范氏承传世系、婚娶、生卒、葬处等资料,经营六载,于雍正四年(1726年)撰修成《晋江范氏家谱》,编订字行、讳行。自十二世起,讳行为:“学辨古今,心期贤圣,毓立修齐,先存诚正,长厚传家,继承以敬,世德延绵,懋昭余庆。”字行为: “尔子若孙,一本同源,伯叔昆季,雍睦是敦,士思孙敏,农尚力勤,用宣斯训,庶其成遵。”《晋江范氏家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范学洙再次修订,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由陈厝范古棠、台湾范维罴主持续修,记录范氏族人迁台的世系和事录甚详。
  族谱记载早期渡台的范博梦,是郑成功的部将。“郑氏以公督舟运饷,军务倥揔,不获归视祖里。于某年舟次围头澳, 念兄殁侄幼,恐先茔辨,乘泛小舟登岸回家,呼侄文贯同族人示己先茔处所……”范博梦的后人范光友,是台湾一名缙绅,关切着祖家莹墓:“始祖墓以播迁故置之荒蔓.碑记无存,垒垒中无复能辨, 后该其故老得知。康熙辛丑,公自台避乱归,旁午中,率族人祭扫而坟茔尉岿在望也。”族谱纂修者范学洙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从陈厝往台湾,依族叔范光友,处馆教学,三年一归,其间曾应台湾学道刘良避之聘主持台南崇文院,延修《台湾郡志》,乾隆六年 (1741年)考入国子监肄业,考选入英武殿校书,后授安溪训导,升安溪教谕,主编《安溪县志》,著有《怡轩会心录》若干卷。他在修谱时得到台湾族人范光友、范学致等族亲的支持和帮助。《晋江范氏家谱》完成后,台湾提督学班单德谟、张湄,台南教授吴开业,台湾副使刘良璧等为该谱写了序言。
  《晋江范氏家谱》还记载了范氏族人往台开拓、游学、戍兵、行医者数十人,是闽台交往史珍贵的资料。
  继1949年修谱之后,2002年,范氏族人又一次修谱,并重建陈厝村的宗祠。晋江范氏人珍视自己的先辈分支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期望隔岸的族亲早日回到祖地认根谒祖,重续家谱。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粘良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