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63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吴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吴氏 氏谱 族谱 堂号

内容

“至德传芳”与“至德流芳”是吴氏的共同堂号。
  “至德”的称誉来自吴氏开基始祖三让王吴泰伯。据考证, 泰伯系周部落首领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古公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因季历生子姬昌生辰八字非常祥瑞,古公说兴周者必此子也。言语间有传位季历而及姬昌之意,而古时不便废长立幼, 于是古王常常长吁短叹。泰伯知父亲之意,心存退让,趁父病悄悄邀二弟仲雍告以入山采药,实则远遁江南。时江南尚未开化,泰伯、仲雍短发文身杂于当地土著之中。他俩把周部落先进的纺纱织布和耕作技术等传于斯,从者千户,于是组成新的部落,自号句吴。古公因长、次子不在,遂传位于季历,得遂心愿。季历后传位姬昌(即周文王),后来,他果然成了兴周的真命天子,拜姜子牙为相,兴兵讨伐纣王,后传位姬发(即武王),兵逼朝歌,灭了商纣,建立周朝,为一朝天子。古公逝世时,季历询知泰伯着落,请即王位,泰伯不就。后泰伯、 仲雍前往岐山奔丧,季历再三请泰伯即王位,泰伯坚拒,礼毕与仲雍复归江南。后来武王追封泰伯为吴国公。当孔子读到这段历史时,称泰伯“三以让天下,真至德第一人也”。史记列泰伯为第一世家。泰伯而后传至第十八世寿梦,始建立吴国, 后人皆以国为姓。因感念泰伯高风,吴人门匾常书“至德传芳”或“至德流芳”。泰伯谢世后,周武王曾派人寻找其后人, 得蔡叔、周章,后又发现诸多姓氏后人,皆有封赠。
  追宗溯源,现在香港有至德总会,全球有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包容了十二姓(周、吴、曹、翁、 洪、江、方、龚、汪、辛、柯、蔡)。从泰伯“三让天下”、 “开拓荆蛮”事迹概括起来的“至德精神”的内涵是:“孝悌谦让、开拓进取、兼容宽怀、奋发图强。”吴姓还有“延陵衍派”之堂号。“延陵衍派”源出季子封地。季子名札,泰伯第十九世孙,吴王寿梦之子。泰伯传至第十八世寿梦,建吴国。寿梦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馀祭,三曰夷昧,四曰季札(世称季子)。四子中季札贤名最著,上国观风,闻乐知政。《左传》有《吴季札观乐》篇,每请其评各国之乐,均能从乐中而知兴衰更替。寿梦知札贤,意欲传位札,札以不可废长立幼固辞。于是,寿梦立下兄传弟的遗旨。 寿梦逝,兄长们承父志欲传国于季札,季札固让不受,避居延陵,诸樊在位时封季札于延陵。兄长们执政时,都任用他为外交大臣,因他在春秋战国时期贤名远播,受到诸国的热烈欢迎。因知他能“闻乐知政”,就都请他听其国乐,而他也往往一语中的,解人疑团。有一次.他出使上国,路过徐君国,徐君热情相迎。见面时,徐君对季子腰间的镶金饰玉的名贵佩剑羡慕不已。季子心里说:“要不是我尚要出使上国,一定解下佩剑相赠。待回来时一定奉赠。”当他到上国办完差使,回到徐国,徐君已病故了,季子到徐君墓去拜祭,仍把佩剑挂在徐墓相赠。跟随他的差官说,徐君都已死了,为什么还挂剑赠他。季子说:他虽逝去,但我早已心许赠剑,不赠是为欺心。 后来“过徐挂剑”的这一段佳话和“季子救陈”、“季子习礼”、 “季子守节”等,均被广为流传。
  吴国遵寿梦王位“兄传弟”遗训,传至三子夷昧,夷昧亦欲传位于季札,季子固辞不就,后来夷昧把王位传给其子僚, 而诸樊之子光不服,搞了宫廷政变“养专诸剌王僚,着夭儿杀庆忌”,公子光夺了王位又假意要季子即位,季子对其为王位自相残杀大为生气,拂袖而去,终身躬耕延陵。因他封地延陵,就被世人称为吴延州。他比孔子大二十岁,他九十岁谢世,孔子来拜祭时特地为书十字碑:“於戏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他繁衍的后裔遂称“延陵衍派”。泉州吴氏大宗祠内有对联:“兰陵让德延陵继德合族温陵祀祖德;渤海流芳左海传芳分支闽海播宗芳。”兰陵梅里为泰伯发祥之地,泰伯的让德精神,被延陵季子加以继承发扬,而泉州吴氏合族乃共同纪念先祖的优良品德。渤海流芳、左海传芳,渤海、左海皆是东海的别称,与延陵封地虽称谓不同,而溯源则一。
  延陵族裔不仅在泉州繁衍甚多,由泉州侨居海外尤多,特别是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菲律宾还有个让德宗亲总会,尊崇的是泰伯和季子的让德精神。在泉州不管属哪个支派的吴氏子孙,现在都尊延陵季子为先祖,因其是先贤祖德最辉煌的继承者。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瑞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