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1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吕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吕姓 来源 分布 氏谱

内容

吕姓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早在42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出现“吕”这个姓氏。
  源流、分支吕姓之源有三:其一,据《族谱》载,吕姓出自炎帝神农。神农育于姜水 (渭水的支流,在今陕西岐山),以地为姓,故姓姜氏。起于烈山(在今湖北随州。随州神农架相传是神农尝百草之原始林区,神农氏子孙数十代皆称首领为炎帝,何代神农活动于随州,史无明载。烈山即连山,以九峰相连,山连山,故称连山、烈山、刊山、厉山等,皆取其音),又称烈山氏。炎帝之裔共工氏后人伯夷,帝尧时掌礼,编掌四岳,号太岳。伯夷曾佐禹治水,因功封赐于吕,遂以国为姓。吕者,膂(脊骨) 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吕国封地在蔡州(今河南南阳西部), 这个古老诸侯国历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楚所灭。
  商末,有吕尚,字子牙,其先姓姜,从封姓,伯夷之裔, 河南汲县(今河南新乡东北)人。其韬略雄才,避世而垂钓渭水之滨(遗址在今陕西宝鸡东南秦岭山脚下),周文王往聘, 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佐周灭纣,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北),统治原蒲姑部落地区。 西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宣王时改吕为甫。吕齐二十传至康公贷,逊齐于田氏,失国后,吕氏宗室族人或散处海滨,或散居韩、魏、鲁、秦、楚之间。
  秦末,散居秦国之族人后裔吕青者为令尹,因从汉高祖有功封信阳侯,遂居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其子吕臣为司徒。 两汉以降至唐代,河东人吕湮者,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拜相,地以人重,郡望生辉。河东吕后来成为吕姓主干。
  其二,据《姓源》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魏氏分化而来。晋大夫吕奇、吕相皆出魏氏,其子孙为吕氏。
  其三,据《魏书•官氏志》等书载,南北朝时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复姓叱吕氏、比丘氏,及后周三字姓俟吕陵氏, 皆改为吕氏。
  姜吕之后,还分支有齐、甫、申、纪、许、向、芮、卢、 高、柴、崔、丁、封、龚、国、丘、骆等二十多个姓氏。
  后世聚居南安石井港湾滨海一带的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结成了吕、卢、高、纪、许五个姓氏的宗族联盟,称之为 “烈山五姓会”。至今,在东南亚一带,这个宗族社团活动相当频繁。
  入闽、肇基吕侯太岳之后人南迁始于汉末,先徙浙江,再徙入闽。
  吕湮后裔竞茂,讳占,唐光启元年(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兄弟入闽,居晋江七都曾埭吴坑(今晋江安海西安村)。吕占被称为福建吕氏肇基祖。
  吕占六传至天申,讳晏,荐为泉州府助教,住泉州相公巷。晏生寿。寿字季玉,号心节,宋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历官,终授光禄寺卿,赠镇国公。吕寿时而住曾埭吴玩,时而居泉州相公巷。后,吕寿再择南安朴乡(今南安水头朴里)安家。朴乡与安海相距仅数里。朴乡北临瀛溪水,南纳小昆仑(亦称太湖山、大丰山,今名塔仔山).旁官道而近大盈港口,地势宽阔,水陆交通便利。吕寿择居于此,奠定吕氏望族千年基业,使朴乡成为闽省吕姓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繁衍、外迁吕占生启、发、达。启生成、立。成传霭、均,立传沛。 沛生文卫、武卫、仁卫。文卫传暠、昂,仁卫传晏、暹、言。 晏以贤德见聘于宋君,官至工部侍郎。晏子二:长寿、次鉴, 俱进士。寿生二十九子,成者十人,登进士八人: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惠卿七子:渊、 汴、游、潍、淮、河、汉。德卿子:法、洵。温卿子:液、 洞。康卿子:浚。谅卿子:洌。升卿子二:源、言。源,字天德,子三:明、昭、杰。杰子二:修卿、仁卿。言,字天恩, 子二:信、造。信子三:明卿、荣卿、裕卿。造子二:乔卿、 夏卿。宋朝时,吕氏儿孙昌炽,衣冠盈门,簪缨奕世。
  之后,吕氏子孙显而仕者,偃而避难者,散居各地。康卿及渊居毗陵(今江苏常州),虞卿居衡湘(今湖南衡阳一带), 仁卿居成都,修卿居浯州,淮、河迁漳郡,夏卿及汴、游、 汉、潍等留居晋江安海及南安朴乡、杨山。游(惠卿第三子) 居朴乡,游生秉文,秉文生克广,克广生大奎、大贤。大奎生四子:温、和、正、直。
  宋季,吕大奎(字圭叔)因念诗书,拒署蒲寿庚降檄而被杀于浯州(今金门),蒲氏同时捕杀在泉之赵宗室及士大夫族人,史称这事件为“圭叔之难”。时吕氏族人星散四方,有隐姓埋名者,有易他姓者,亦有遁僧者。今南安石井许氏、石井溪东部分李氏及晋江内坑吕厝蔡姓等,皆吕姓后裔也。
  清初,朝廷笠迁界令,强迫闽浙粤尚海居民内迁30〜50 里,安海、朴乡、杨山是迁界之重点范围,自是被夷为废墟。 二十三年后,迁界令解除,原籍人丁或就迁地繁衍生息,或另择他处居住,或返故土。今江西九江,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广东揭阳及本省三明、宁德等处的吕姓居民,即这段期间从朴乡迁出的。
  现泉州境内吕姓居民绝大部分是惠卿、夏卿的后裔。主要聚居点为南安水头、诗山、丰州、石井、东田,永春蓬壶、石鼓,晋江安海、内坑、磁灶、深沪等处。
  郡望、堂号吕姓得姓之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姓氏林中脱颖而出,吕姓族人在历史进程中,开拓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吕姓郡望和堂号,闪耀着鼎盛时期的光彩。
  吕姓之郡望有多种,其中有:东平郡:吕尚子孙在齐传至齐康公贷,政权被田和所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北宋间,吕惠卿以材剧器博、出入文武,佐佑三朝,被赐爵号曰东平郡公。
  河东郡:汉初,吕青以功封信阳侯,居河东,其后儿孙昌炽,吕氏郡望“河东”始于此。
  此外,还有淮南郡、金华县、晋江县、南安县。
  吕姓之堂号有二:渭滨堂:以吕尚垂钓之处为堂号,昭示吕姓的光辉历史。■东莱堂:宋代吕蒙正一族,衣冠最盛,为宋代之著名望族,有“一门相继七朝政”之誉,因其先世居东莱(古郡名, 约今山东半岛之地),世称“东莱吕氏”。
  吕姓之门额有三:渭水流芳、河东衍派、中原文献。其中,中原文献门额来由是这样的:此门额就东莱吕氏而言,自吕公著始,连绵七代,登宋元学案者二十二人,尤以吕祖谦 (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拭(南轩先生)合称当时东南三贤。 清全祖望谓之“中原文献之统”;就泉南吕氏而言,吕惠卿被宋神宗称“性与道契、文为词宗”,其与王安石父子合编《三经新义》,成为从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祐二年(1087年) 前后12年间全国所有学宫的唯一教科书,“精熟者辄上第”。 又,据族谱载,吕季玉曾孙吕之才,号洪溪,崇宁五年(1106 年)丙戌科探花,年二十一岁,官资善大夫、崇伯学士,帝称其家学渊源为“中原文献”。其后,吕氏祠堂有副与此门额相配的楹联:“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上联指吕氏宗族四世中有六人在宋朝拜相,这六人为: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惠卿、吕大防。下联指吕季玉的十个成丁儿子有八人登进士第。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吕荣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