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名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91
颗粒名称: 三省名宦
分类号: K820
页数: 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王氏晋江有个号称万人的村庄——沙塘村,是泉州地区王姓聚族而居最大的行政村的概括。
关键词: 堂号 人物 传记

内容

三省名宦晋江有个号称万人的村庄——沙塘村,是泉州地区王姓聚族而居最大的行政村。其民居的匾额为“太原衍派”,标出族源亦为山西太原王氏。而位于村中央的沙塘王氏大宗祠,被泉州历史研究会誉为“泉郡名祠”,高悬于祠堂正厅的匾额(堂号)却是“三省名宦”,大门的对联为“三省名宦乡贤裔,八闽忠臣才子家”。该村的宗族庆典、红白喜事前导仪仗彩牌有两面,一为“太原衍派”、一为“三省名宦”,甚至于远在南洋的“沙塘旅菲同乡会”会所,也高悬“三省名宦”的匾额。这一堂号,突出反映“太原王氏”在沙塘村的宗支,有别于遍布泉州地区的“开闽传芳”的宗支,其直系祖先是元末自安徽卢州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福建福州治中、福建江西行省郎中、广东潮汕路总管王翰。
  王翰,字用文,号友石山人,元元统三年(1335年)生于安徽卢州。翰先世山东阳谷人,宋代从征西夏(今宁夏), 宋军失败,陷没为夏人。元得天下,征复西夏,元世祖以其刚直守义,不屈于西夏,赐姓“唐兀”,俾附国籍嘉之。翰高祖名撒达,元初归附,即复归山东。翰曾祖名回,元初从右丞昂吉下江淮,占领荆襄,以武功授武德将军,镇守卢州,携眷定居。翰祖父名蕉。翰父名德,先后袭职镇卢州。翰五岁生母逝世,自幼受父祖熏陶,并赖庶母鞠育教导,勉以立节建功显身扬名。年少即才艺突出,十六岁袭职领兵千户,守卢州,省宪共言其才于上,除卢州路治中。翰家自曾祖以来,皆以赐姓 “唐兀”为氏,迨翰袭职乃冠旧姓“王”。王翰称“新氏乃天子所命而不敢违,旧氏乃祖宗所传而不可弃”,表达其尊祖重宗之诚忱。
  元末政治腐败,国力日衰,灾害迭起,兵乱频仍,至正年间,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福州发生“三魁之乱”。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四月,王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省燕只不花镇闽,辟为从事,改福州治中。适三魁之乱起,地险猝难用兵,翰审时度势,主张不用强兵镇压,不顾危险亲赴三魁营垒谕降之,因功迁同知,又迁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二县。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泉州属地莆仙地方武装势力头领柳莽 (伯祥)跋扈,联络傍郡进犯永福(今永泰),县民恐惧不安。 翰一面组织百姓准备抵抗,一面派人严正警告“慎勿犯我尺寸之地,吾有以待汝矣”,柳莽终退。翌年,翰擢朝列大夫、福建江西行省郎中。平章陈友定慕翰德望,留翰居幕府。越年冬,友定以翰威望素著,表授为广东潮州路总管(职三品)、 兼督循、梅、惠三州。翰赴任后即大布恩信,缓徭役,简刑罚,事有害政者即罢之,使奸凶宿恶顺若良民,又修葺韩文公祠,兴建书院,礼待儒生,重振潮州士风文风。潮州人士感其德政,至今犹称颂。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翰调任闽省参加政事,陈复代领州事,时朱元璋已称帝金陵。王翰知国事已去无力回天,乃弃官离潮抵闽,经晋江沙堤(今沙塘),见其地水光潋滟,四周紫帽、罗裳、宝盖、清源诸山环抱,光风霁月,风水甚佳,遂携眷于沙塘碧山麓构筑三堂曰“云归处” 安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人州,元亡。王翰虑及沙塘系交通要衢,非久居之地,乃留长子伯开居泉州排铺街,留次子仲开居沙塘,自偕夫人并季子屏居永福观猎山(因闽王王审知曾于此狩猎而得名)。自此,翰黄冠野服,与樵夫牧竖为伍,与僧人道士唱和,徜徉于龙泉山、大樟溪清泉白石之间, 自号友石山人,过着隐居生活。明洪武十年(1377年),府县上书荐之,明太祖朱元璋闻王翰清正贤能,欲请之出山,辟书 (召令)再下,翰不事二主,叹曰:“岂可再适人哉!”即自备棺木,病不服药。逮有司逼就道,翰逐自刎于龙泉山。后人钦其忠烈,乃改其地名曰“官烈”(即今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 翰屏居永福时,续生二子,一名修,早殇,一名伟。王翰善诗,精篆书,著有《友石山人遗稿》,收诗48篇,收录于乾隆 《四库全书》。潮州金山麓有“清辉同趣”题刻,石狮永宁西山岩镌“海天一色”题刻最为知名,永泰、罗源亦留有诸多手迹。元、明、清、民国四代,有十三部史志为王翰立传,泉州、潮州均祀王翰于名宦祠,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王翰的长子伯留居泉州排铺街,子孙繁衍于城内,今南门指挥巷一带,乃有裔孙数十户聚居。
  次子仲,号致政,开基晋江沙塘,历今630多年,传二十五世。沙塘村原为杂姓,现百分之九十为王姓,王姓人丁上万口,兴旺发达,堪称泉南大宗。明成化年间,有四世弼斋一派,自沙塘分支于本省龙岩,播衍于龙岩城关、西陂、雁石、 永定等地。明隆庆年间,十一世君钦一派,分支于晋江安海通天巷、石狮巷、西宫王厝、楼仔后。清朝末年,始有沙塘王氏渡海至南洋菲律宾立足谋生,艰苦创业,民国初年渐多,二战之后大增,至今繁衍千余人。后又由此徙居美国、加拿大、澳洲者多人。近代以至现代又有五六百人因会亲、经商、谋生等定居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三省名宦”之族望,已名闻海内外。
  王翰季子,字孟杨,生于晋江沙塘,年幼随父母居永福。 父殉节,拜父友名儒吴海为师,发奋攻读。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中举人第六名,入国子监朱谱云名下。明永乐初, 起授从事郎,翰林院检讨,任《永乐大典》副总裁。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文名世,著有《虚舟集》五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五弟王伟,受其提携任泉州府学教授,名录于 《泉州府志》。昆仲两人裔孙繁居于其父执隐居地永泰官烈村, 传人丁数百,部分裔孙又徙居福清、闽侯及福州城内。
  王翰子孙虽分布于各地,然以沙塘王氏为纽带和桥梁,经常联络往来,凡有宗族喜庆大事,必邀聚欢庆,骨肉之情连绵不辍。改革开放以后,沙塘王氏海内外宗亲,每年清明节均组团赴永泰官烈祭祖扫墓,并捐资重修王翰祠墓。
  王翰裔孙继承先祖廉正忠烈:勤政为民品德,历代人才辈出。
  王翰五世孙王廷慎为泉郡首倡“引金鸡、灌晋南”之第一人。他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亲率子弟实地踏勘,绘《金鸡水利图》,不远万里,进京面奏皇上,请求开发晋江金鸡水利,以灌晋南七都民田,终因内官代邑报罢,梦断京华。泉州理学名臣国子监祭酒蔡清(虚斋)题《求金鸡水利图》,为之赞叹。
  七世孙王汝云,乐善好施,守约尚义,明嘉靖年间曾两度受郡守之请修治晋北留公陂(陈三坝),复厥旧观以利灌溉。 董事之时,劳瘁弗辞,不糜公费。
  八世孙王以通,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官湖广副使,贵州道监察使,为官廉正,敬祖穆宗,专程返沙塘祭祖恳亲,并提携后昆三人选授官职,使尽其才。
  十一世孙王命浚,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初授广东新会令,陕西道御史,历官大理寺正卿、刑部左侍郎, 以敢于抗疏权贵而知名。
  旅居海外的沙塘乡侨,事业有成,爱国爱乡,热心公益, 饮誉海内外者甚多。十九世王若察,少年时在家乡从事农牧, 稍长任职安厦船务,即掌理公事,热心公益事业,诚心调解乡里纠纷。后南渡菲岛经商,任太原堂宗亲总会理事,创立旅菲沙塘同乡会,关心故乡教育,首捐巨资创办沙堤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以旧校狭隘,领导筹建新校舍。其哲嗣王孝岁、王孝琼等均克绍箕裘,继承遗志,捐建沙塘学校教学楼、大礼堂、宿舍楼,晋江罗山医院,泉州师范王若察礼堂, 泉州幼师柯银娘图书馆等,造福桑梓。旅菲、旅美王孝等博士,热心教育,除积极支持家乡学校建设外,还捐建泉州师范特教楼,为我省培养特教人才贡献力量。
  考王翰裔孙,历代计有进士 2名,举人7名,各级庠生 (包括贡生、增生、廩生、国学业生等)83名,现代大学生近 300名,故沙塘被称为历史文化村。沙塘产业,历来以农业及锡锖业为主,尤其是锡锖业乃明代以来著名的传统手工业,历400年而益盛,乡里因此而得利谋生者众。明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曾题匾于该村大宫曰《锡福》,清康、乾年间有“金蚶江、 银沙塘”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除锡锖有长足发展外,又开拓了现代服装工业、服务行业及多种产业,经济腾飞,收入增加,实力进一步增强。“三省名宦”的裔孙已随着中华的振兴, 进入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新时代。
  (王维宜编撰)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