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85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丁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晋江 丁氏 起源 概括

内容

晋江丁氏,回族,是阿拉伯穆斯林入籍中华传衍的后裔。 一世祖丁谨,生于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聚居在晋江平原的岸兜、江头、溪边、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等七个回族行政村,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人口 22000多人。分衍居于泉州的还有安海、东石、泽沟、鲤城等地,此外还分布于省内沿海市、县,省外的浙东沿海市、 县,广东潮汕,海南岛和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人口超过6万人。
  元末,泉州地区发生“亦思巴奚”十年战乱,民生涂炭, 激起反元、排斥“色目人”高潮,丁姓三世祖硕德公携带儿、 孙三代七口,于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海边陈埭,《族谱•谱序》云:“隐伏耕读于其中,远于法而保其家。”明初禁令不准胡姓,乃以詹思丁末字“丁”为姓。 惊魂未定,立足不到二十年,因白莲教案株连,四世祖丁善与子妈保俱囚南京天牢待决,历十三年冤案始白获释;后又于成化间被诬“撒脱氏之戍”。《族谱•雪戍说》云:“撒成之诬几乎灭族,争论十八年始白。”紧接着祖坟被徐福占据,毁尽墓碑及建筑物,争论五年,案白归还(见《族谱•斋公墓圹始末》)。如此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丁姓岂敢暴露官家后裔,遂隐匿家史,虚托“由苏货贾于闽泉”。莫怪七世祖养静公听过曾钦仁社师引丁度而祖之,以明不出于回回。值此险恶处境, 令人寝食不安,七世祖诸兄弟共商对策,唯有读书入仕才能改变政治、社会地位,乃延师课子。八世祖丁台、丁仪相继拔元、进士,九世祖丁云会举人,丁衍仁、丁衍经兄弟科第,丁自申进士, 丁衍忠武进士。在其家族214人中,就有七人进入仕途,接连着“四闱十登科,六试七联捷”。由于取得政治地位,种族歧视淡化了,丁姓拥有的浅海滩涂生产和农业得到丰收.经济收入上升,生活得以安定。丁姓逐渐改变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族谱•祖教说》、《族谱•感纪旧闻》两篇文章云: 一世至四世不设神主,祭不列品,不焚楮帛,诵清经,殡不以木,食不以豚。夏稚年习见如此(见十世祖衍夏于嘉靖间著文)。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乱,陈埭惨遭烧杀,人丁离散。至万历十年(1582年),三世进士的丁自申、丁日近父子将俸禄捐献建造“丁氏宗祠”。为了不数典忘祖,宗祠建造 “回”字形,并在中堂立匾“百代瞻依”,后厅立匾“绥我思成”,取二匾第三字“瞻”“思”,加上前门额上“丁氏宗祠” 的“丁”,合成“瞻思丁”。同时将家训撰成楹联立于中堂, 云:“乔木润叶以流根子又子孙又孙长培吾宗元气,大海迴何不有农恒农仕恒仕开泰先世遗风。”接着著谱,由一位崇高名节、不慕荣华的隐士丁衍夏和三世进士、乡贤名宦丁自申操办。
  20世纪30年代,张玉光阿訇来泉州主持伊斯兰教,发现陈埭丁姓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7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界专家、学者数以百人次到陈埭丁姓聚居点调查考察,泉州历史研究会、泉州海交馆和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也先后组织调查考察,前后发表数十篇文章, 有的说晋江丁氏系“赛典赤•赡思丁后裔”,也有的说“海上经商来的”。笔者认为,晋江陈埭乃赛典赤•赡思丁之后裔。根据《族谱》纪文,云南《赛典赤家谱》、《八闽通志》、《泉州府志》以及有关回族史册、文集等资料,整理六点如下:一、 《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载有十世祖隐士丁衍夏在明嘉靖十年的著文:“从伯父讳传,出所藏毅祖手书 (六三祖)裱褙一幅,纪吾宗由来之系示余,其起句曰:由赛典赤•赡思丁回。”二、 云南《赛典赤家谱》节录。鼻祖:穆罕默德。一世祖:赛典赤•赡思丁,其先祖由阿拉伯经希哈拉国而降之,入中华封咸阳王,生五子。二世祖:长纳速拉丁、次哈散、三忽辛、四苫刺丁儿墨星、五马速忽。三世祖:(纳速拉丁之子) 艾卜伯克(元世祖赐名伯彦),次乌马儿,字世美。
  三、 《八闽通志》、《泉州府志》记载:元代泉州设立“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帅:纳速拉丁(他上任带来了诸弟和子、侄任泉州各级长官)。《泉州府志•元文职官员》计有:纳速拉丁、哈散、忽辛、马速忽、艾卜伯克、乌马儿、倒拉沙、 木八拉沙、怯烈、马哈谋、马哈麻、马哈只等人。特别是乌马儿,自至元十年(1273年)至延祐七年(1320年),历任泉州府同知、左丞,泉州市舶司同提举、提举,泉州府达鲁花赤, 平海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等职务。
  四、 《蒙几儿史记》载:“乌马儿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建泉州兴化两府庙学,置学田,又筑兴化莆田海塘,民颂之。” 《回族人物志》载:“乌马儿建泉州桥梁六所:金鸡、南台、相额、营头、下辇、金溪。”又云:“赡思丁的后裔终元之世,累代簪缨、父子祖孙游宦所及,多有子孙留居下来,大约在元末明初,采用单一词的汉族姓氏,或以丁为姓。”五、 杜安沙墓碑。墓碑青花岗岩石雕刻阿拉伯文,经北京大学马坚教授译文:“死者殉教者,赛典赤•杜安沙,系赛典赤•乌马儿之子,卒于回历702年。”由此证实乌马儿在泉州长期任职期内携带眷属,同时说明他在中国没有祖居地,儿子杜安沙死在他任职期间,葬在泉州。
  六、专家辨证: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海上集》 载:“赡思丁——纳速拉丁——乌马儿——杜安沙,世系非常分明。”又云:“云南马氏与福建丁氏原是一家,这是前人所不知道的。”另,《泉州伊斯兰教论文选》载有陆峻岭、何高济教授文云:“赛典赤•乌马儿在泉州定居,儿子杜安沙死于他任职期间,葬在泉州。”丁氏的郡望为“聚书”。陈埭丁氏宗祠的中堂厅口有一石, 刻有“帝有恩言不愧聚书之裔”的字样。相传明代天启年间, 魏忠贤奸党欲招当时刑部左侍郎丁启浚入伙,丁婉言辞却,魏怒欲除之。有一日奏帝曰:丁启浚两耳垂肩,帝王之相,留之后患,当诛。丁急辩,《地藏五经》有云:“龙耳小,驴耳大。” 帝下诏查证,翌日司官奏闻查实有据。魏即奏云“丁启浚学可嘉,应赐猪肉羹予食”。帝准奏,命御膳赐食,丁手拿肉,捧羹泪垂,魏趁机奏曰“欺君该杀!”帝责丁启浚为何不吃? 丁跪奏云:“祖不食豚,食之背祖,不食欺君,两难!”帝见其慷慨坦然,乃褒曰:“不愧聚书之裔!”“聚书”遂成丁氏之堂号。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丁维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