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83
颗粒名称:
页数: 7

内容

走进泉州,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就是每家大门的门匾上,大多题上“某某衍派”或 “某某传芳”的字样。人们由此可知:这家是何姓氏, 从何处迁徙而来,祖上有何遗风。这样的门匾不是一般通用的匾额,不是其他姓氏之家能够采用的,它是某宗某族的重要标志。这种标志,还在其家厅堂上标有相应的“某某堂”,或标明在宫灯上,所以俗称“堂号”或“灯号”。千百年沿袭下来,就成为泉州一大习俗。
  家族宗族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色,无不要从这个地区家族宗族的特点说起。由于堂号是家族宗族的重要标志,为全宗全族所认同,不但有其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而且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意味深长的来历,又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因而就成为社会文化一种重要的现象。 但是,由于专门堂号文字的记载不多,编辑成书的更少,只靠口头的传授,难免传之不广,授之不全,尤其是年轻人,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或只知堂号而不知其内涵。海外的华人、华侨更是如此。因此, 编著出版这部《泉州姓氏堂号》,对寻根溯源,敦亲睦族,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血缘、亲缘,时刻不忘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什么血,不忘这种血是从哪里流来的,也不忘把这种血脉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因为, 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父系社会, 即随父居,尊重父权。最基本的社群,就是父系家族, 由近及远,由家庭上溯至宗族至远祖氏族。在这个族群中,无论老幼,就像网络一样交织在一起,互相牵连,构成一个巨大的而强有力的群体。个人的成败得失,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族之事。所以,每一族中的成员,首先想的不是自己多么重要,而是把如何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视为头等大事。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保住这个“根”,表现出中华民族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为了维系中华民族这个 “根”,各宗各族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家族宗族观念,讲究孝道和慎终追远,尊重家史、族史, 并引以为荣。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子孙不断繁殖、播迁、支分派衍,为了不因此而数典忘宗,为了促进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的精诚团结,于是便设立堂号,以便把所有的子孙凝聚在一起,把这个“根”延续下来,并且使之枝繁叶茂。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之下,每个人都有一种念旧念乡的情结,因此堂号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超越时空, 贯通古今,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堂序号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认同。 因此,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传承不衰。
  何谓堂号,简言之,就是各个姓氏的记号。自魏晋南北朝设立堂号以来,中原动荡,各个姓氏流离失所,迁徙分衍到全国各地的很多;唐宋以后,生齿日繁,海外交通发达,流播到海外去的也不少。因此, 各个姓氏支分派衍很多。各个姓氏为了不忘祖宗的发祥地,不忘生身的由来,所以,既有总的堂号,又分若干的分堂号。总堂号,是指其姓氏的始发地、发祥地。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 因此各个姓氏的始发地、发祥地,常以郡作为自己的称号,这叫做郡号。而分堂号,是指其族从始发地迁出之后,在其聚居地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望族巨室, 他们以各自祖先的道德声望、功名才学自立堂号,以所在的郡,称“望出”,把“望出”的郡和祖宗的发祥地的“郡号”,合称“郡望”。例如王姓,“太原衍派” 是该姓的总堂号。因为他们的始祖,系出姬姓,是周灵王太子,讳晋,字子乔.天生睿知,年十五便以太子佐理国政,因政见与王不合,被废为庶人,迁于太原。子乔后裔以王为姓,又以太原为其发祥地,因而以郡名为堂号,号称“太原衍派”。后来,由于支分派衍,分衍到全国各地,又在所在地成为名门望族,因此,在“望出”之郡,王氏还有许多分堂号。据目前所知,有琅琊、北海、陈留、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等。其中以“琅琊衍派”最为显赫,晋代曾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誉。 由此可见,以郡望为堂号的,有总堂号,也有分堂号。 自立分堂号,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名望,一种是地望。“名望”是以其先祖的德望、功业、科第、文学,取其吉利祥瑞,或取其训勉后昆向上向善,以别于其他支派。例如王姓的“开闽传芳”,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入闽,雄踞一方,在闽建立丰功伟绩为荣,以激励后昆。杨姓的“四知传芳”缘于杨震。 杨震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且博学多才,淹通经史, 人称“关西孔子”。有这样一段佳话:杨震前往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素来仰慕杨震, 夜送黄金十斤给他。他拒绝接受。王密说:“夤夜至此,无人所知。"杨震严词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不知?”后世子孙便以“四知”为荣,作为本姓传芳,以教子孙。吴姓的“让德传芳”以“让天下”的广阔胸怀教育子孙。据云:周太王左公亶父, 生有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三曰季历。泰伯、 仲雍知父欲让季历继承王位,便以采药为名,远走东吴自居。孔子盛赞此举是道德高尚。因此,族人便以 “让德”作为堂号。“太岳传芳”是许姓的堂号,“太岳”或称“四岳”、“五岳”,为上古分掌四时、四方之官,许的祖先在尧舜时期便世袭四岳之官。由于“许, 太岳之胤也”,许姓便以“太岳”作为堂号。张姓的 “百忍传芳”缘于唐代的张公艺。张公艺九世同堂。唐高宗亲临其家,询问他如何治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 “忍”字作答。高宗不禁潸然泪下,族人便以此作为堂号。谢姓的“宝树传芳”缘于东晋人谢安与其侄谢玄。 他俩在淝水之战中,以寡胜众,大破前秦苻坚强盛之军,扭转东晋危局的著名战例为荣。谢安曾居会稽之东山。谢玄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 以喻谢家子弟人才出众。后人常用“宝树”作典以喻子弟贤俊。王勃《滕王阁序》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后来谢氏就取“东山”、“宝树” 为堂号。柯姓的“瑞鹊传芳”缘于柯述。北宋神宗时, 泉州人柯述,奉命往漳州赈济饥荒,救活饥民无数。 两只喜鹊栖于柯述传舍,柯述离漳之时,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去,人人称异, 传为佳话。柯姓族人便以此作为本姓堂号。林姓的 “九牧传芳”,分为前“九牧”和后“九牧”,都是盛赞本姓的荣耀,子孙贤达,因而作为本姓的堂号。凡此种种都是以其先祖之名望或地望而另立分堂号。所以, 一郡之下,有出现数姓之堂号;一地之下,也有出现数姓之分堂号。总之,堂号对家族宗族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和重大的影响。
  明其堂号,一可自上而下,沿源探流,探索其支脉分衍、播迁;一可自下而上,追根溯源,寻其根, 明其源。上下互动,可以求索到堂号的完整体系。因此可以说,不管是总堂号,还是分堂号,都象征历史的绵延。它像长江,像黄河,源远流长。这种血缘之情结,可以说比任何的铁链都要牢固,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中华民族这个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她之所以不亡国,不灭族、不断史,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链条连在一起,成为攻不破、摧不毁的坚强堡垒。 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这个“根”,追根溯源,无数的中华儿女才更加珍惜家族宗族之缘。
  堂号,虽然是家族宗族的标志,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又包含着多元的文化因素。早在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行汉化,令胡人皆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留居北方的中原士族,撰谱录, 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北齐时期, 凡为一方乡党众人所仰望推许者,皆自标地望为郡姓, 于是“望以别族”。流风所及,隋唐之际,趋于鼎盛而族人世居本郡,年久族众,因故迁徙流离,每冠郡号于姓氏之上,盖亦无非志世系,以示不忘本源之至意。 虽然数百年来一再强调其血缘的纯洁性,但是,民族融合的潮流滚滚,势不可挡。不少少数民族迅速汉化, 承认汉统。在汉姓的源流之中,增进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血液。他们原来多为复姓,为了与汉姓一致,便弃复姓,变为单姓。例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氏” 原为鲜卑的皇室贵族,他们带头把自己的姓氏改为 “元”姓,其他姓氏也纷纷改姓,如“贺兰氏”改为 “贺”,“勿忸于”改为“于”……100多个姓改为汉姓。汉民族也出现了许多改姓的现象,有避讳改姓、 避祸改姓、入赘改姓、趋荣改姓、避耻避嘲改姓、笼序络赐姓,等等,丰富多彩,形成姓氏的独特魅力。尽管如此,他们追根溯源,也是同根同源,同属炎黄子孙,都属中华民族之一员,所以,也进一步促进民族的大团结。“胡汉一家”、“天下一家”的观念与日俱增,牢固地树立了 “大一统”的思想。
  《泉州姓氏堂号》一书,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动手编撰,而且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头绪纷繁,姓氏分散,搜集材料不足,时断时续,难以成书。鉴于此书在民俗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编辑“泉州民俗文化”丛书之时,又提出研议, 大家的热情不减当年。承蒙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鼓励与支持,将此书列入“泉州民俗文化"丛书的出版计划。 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组织人员,深入社会调查,大量搜集材料,认真细致整理,重新进行编撰,才使此书臻于完备。
  然而,由于撰稿人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体例难于统一,不能尽如人意。在此,我们敬请诸位方家指正。这书是初次与读者见面,愿有机会再版,再作修改,以谢诸君的关心和匡正。纸短意长,略表寸心, 权作序引。
  许在全2004年7月1日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