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二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71
颗粒名称:
十二画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6
页码:
290-305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辜、蒋、鲁、谢、曾、童姓海外华侨人物的列传等信息。
关键词:
福建
列传
人物
内容
辜鸿铭(1857—1928 年)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是第四代侨生。他的曾祖父辜礼欢,在清朝乾隆年间南渡谋生,先是到达暹罗(今泰国),后来转入马来亚北部的吉打,1769年5月被委任为当地甲必丹。祖父辜龙池为吉打拿督,父亲辜复蓬是槟榔屿的双溪吕蒙(Sungai Nibong)英国人布朗(F • 290Scott Brown)树胶种植园经理,辜鸿铭7岁时父亲去世,被布朗收为养子,在10岁时被带到英国的苏格兰受教育。1877年辜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接着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工科,获土木工程文凭,后又留居法国巴黎。通过刻苦的学习,他精通汉、英、马来、德、法以及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
1880年,辜鸿铭返回马来亚,在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这一年,马建忠(《马氏文通》著者)赴欧洲途经新加坡,向辜鸿铭介绍祖国情况并劝其以己之长报效国家。辜鸿铭遂倾心中华文化, 决意报效祖国。自此便潜心钻研中国经史典籍,并着长袍马褂,蓄辫留甲,终生引为自豪。
1885年,辜鸿铭由杨汝树推荐,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英文案牍司理,长达20年之久,甚为张之洞所器重,“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1891年,俄国皇储访问中国抵达湖北, 张之洞于汉阳晴川阁宴请。席间辜鸿铭为翻译,俄、法、希腊诸语对答如流,使俄皇储惊叹不已,赐赠镂皇冠之金表。
1900年义和团起义震惊中外。辜鸿铭用英文撰写了数篇论文,发表在日本横滨的《日本邮报》上,指出教案屡发激起民愤, 呼吁列强各国应反躬自省,公正、道德地对待义和团问题。这些专论后来汇编成册,书名为《总理衙门来信》,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宣言1905年上海海关从总税务司收回自主权并设立黄浦江浚治局,辜鸿铭被聘任该局督办,任职期间查获两名西方工头贪污施工费用,力主严罚,还将案件证据公开登报。
1908年辜鸿铭调任外务部员外郎,后擢升为郎中、左丞。1910 年,他与严复、詹天佑同榜获宣统皇帝赏腐文科进士荣衔。这一年他整理编就《张文襄幕府纪闻》二卷,以怀念他追随20年之久,于1909年去世的张之洞。同年他辞去外务部职务,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辛亥革命后,辜鸿铭依然拖着长辫公开宣称效忠于清廷,他声明说:“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 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1913年,辜鸿铭一度担任五国银行团翻译。张勋复辟,辜鸿铭并参与其事。在五四运动期间他与林琴南一起反对白话文运动,认为中国经典文言比市井话典雅、华丽。在他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英国诗歌和希腊文课程时,却结合中国儒家经典,大谈孔孟之道,旁征博引将中西文化加以比较,极为引人入胜,加之用英语讲授时,其语音之纯正,用词之典雅令学生举座倾倒。
1924年至1927年间,辜鸿铭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曾数次东渡讲学,他极力阐扬孔孟之道,对西方文化则多所非议,有关文章被德国学者收集译为《怒吼之声》,并组织“辜鸿铭研究会自日本胡讲学归国后,辜鸿铭被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当时访华的外国作家、记者多以一见辜鸿铭为荣,甚至有的断言,到北平可以不到故宫紫禁城,但不可不见辜鸿铭。
辜鸿铭未及赴任山东大学校长一职,于1928年4月30日病逝于北平(今北京),终年71岁。
辜鸿铭晚年自号“东西南北老人”这是因为生在南洋,受教育于西欧,讲学于东京并娶日女田贞子为妻,晚年隐居于北平。他的著作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读易草堂文集》等,译作有《中庸》、《论语》、《痴汉骑马歌》等。辜鸿铭将中国儒家经典译为外文输往西方,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因此,辜鸿铭曾被提名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辜立亭(1875—1956 年)辜立亭,祖籍福建同安,1875年10月出生于槟榔屿。其先祖辜礼欢是18世纪末马来亚槟榔屿著名华人领袖。辜立亭的祖父登春,是著名种植家,在浮罗置有3000英亩椰园。父尚德,创有和源洋行。兄立贤、立明、立清,辜立亭最小,是遗腹子。他从大英义学毕业后,1894年就读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科,1901年获得MB文凭,后畅游法、德诸国并考察医药卫生事业。返回槟榔屿后任医生,后与伍连德医生合作在牛干冬开办药房,伍连德赴华后,辜立亭于1905年在沓田仔开办立亭大药房,此外兼营树胶业,拥有200英亩树胶园。
辜立亭与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过从甚密,常常聚会于小兰亭。1906年加入槟榔屿同盟分会。1905年他与李登辉(同安人,1873-1947)等五人联合发起组织环球学生联合会,该会所于同年8月迁往上海,鼓吹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辜立亭历任:海峡殖民地工部局议员、平章会馆协、信理、中华总商会董事、中华体育副会长、南华医院信理、中华中学信理、 伦敦医学会会员,受封为太平局绅。1956年逝世,终年81岁。
蒋骥甫(1862—1944 年)蒋骥甫,字维中,1862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马巷下澳头村(现新店镇澳头村)。幼时家贫,年11时才入私塾读书,至15岁时又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即与族亲往上海谋生,不久后只身南渡新加坡,起初在出入口商行任职,克勤克俭,日久略有积蓄,后与陈嘉庚合创橡胶园,苦心经营,从而发迹。不久,蒋骥甫自创信诚橡胶厂,随着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发展成立民生树胶厂有限公司,成为当地较大规模的树胶专营企业之一。1935年,他应新加坡著名侨商黄庆昌之邀,与马来亚槟城著名侨商、吉昌公司董事长邱明昶,原华侨银行总经理、吉昌公司经理王丙丁,新加坡典当行华商冯清缘,亚洲保险公司董事主席、著名橡胶商陈文确等7人共同合资创办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Chinese Bank), 任该行董事。
这个时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掀起全面抗战怒潮,海外华侨纷纷组织抗日救国团体,开展募捐筹赈支援祖国军民抗战活动。蒋骥甫当时是重要社团怡和轩俱乐部的主要会员之一,积极参加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起的各项筹赈救亡运动,他还特地汇款回同安家乡漠头村,为壮丁义勇队购置军械,配合当地部队抵抗占据厦门岛日军的骚扰。
蒋骥甫于1926年独资在澳头村创办私立觉民学校,该校先期所用校舍,乃是清嘉庆年间四川总督苏廷玉所建私宅3幢,师资由集美教育推广部委派。后因生源增加,校舍不足,蒋骥甫捐银元25000元,兴建二层新校舍一座,并附设图书馆,藏书数万册, 还设置各种体育器械,建有供文娱活动的礼堂,学生免费入学,为品学兼优的贫寒子弟提供奖学金。此外,蒋骥甫还在家乡捐建码头,修路造桥,兴修水利,开辟鱼池,修葺庙祠等。每逢年关,必汇款赈济乡人,不分亲疏均按人口发给白米1斗、银元4元。
1927年,蒋骥甫与陈延谦、陈文确、林金殿等人发起组织新加坡同安会馆,踊跃捐款购置会所,积极参加发展会务。任新加坡同安会馆第一、二、三届监察委员。还曾在新加坡同济医院等慈善社团担任要职。
日寇侵占新加坡期间,蒋骥甫不甘效敌,乃皈依佛门,息影家园,于1944年冬逝世,终年82岁。
蒋才锐(1920—1988 年)蒋才锐,祖籍同安新店澳头村,1920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 童年就学于爱同学校,九岁时随家搬迁回国,在漠头村私立觉民小学读学。刻苦攻读,擅长书画,同时担任该校学生会要职,经常登台演讲,练就流利口才及领导能力。
1935年间,觉民小学发生学生间家庭纠纷,马巷区区长黄某受一方贿赂,派兵到学校捉捕学生王某,一时教学秩序大乱。师生罢课以示抗议,并组织队伍、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向社会各界说明学潮真相,轰动省城。蒋才锐作为校方学生代表之一,与校董、教师一起赴县府交涉,其辩说才华,颇受当局赏识。在社会各界压力之下,区长黄某被撤职查办,学生获释,学潮方告平息。 蒋才锐小学毕业后考入集美中学,后因家贫中途辍学。
抗战时期,金门、厦门二岛陷入敌手。澳头与金厦一水相隔, 为保卫家园,免遭敌骚扰,澳头村民组织壮丁义勇队30多名,配合驻军坚守海防,其时蒋才锐任义勇队副队长。1938年秋,调任马巷抗敌后援会干事,筹办剧团下乡演出抗战剧目,并组织歌咏队,担任队长,带领队员每日黎明,沿街呼口号唱抗日歌曲,号称“晨呼队”,以唤起民众奋勇抗日。
1946年冬,蒋才锐南渡新加坡,先后在民生树胶厂、南洋制鞋厂任职员,此期间他发动旅星澳头乡亲组织“鳌东同乡会”,担任秘书。该会发动乡侨蒋勖初、蒋乌弥、蒋凤岐等出资复办被日寇炮火炸毁的觉民小学,并举办了该村其他公益事业。
蒋才锐在60年代曾任新加坡驳业工友联合会、驳业公会、摩托舢舨联合会30个团体所组成的驳业联合咨询委员会主席、秘书等职。70年代初期,带领驳业工人反对外国子母船进港作业,为争取工人就业生存展开斗争,颇有成效,因此,得到当局的支持和赏识,受到工人的拥戴,其涉足新加坡驳船业历时30多年。
蒋才锐在新加坡同安会馆任秘书期间,热心会务,认真为会员谋福利。1983年参与筹备同安会馆新大厦落成暨会馆成立53 周年庆典,出版特刊,与故乡同安县有关部门联系为特刊提供资料,从此加深了新加坡同安乡亲与故乡的密切关系,开展互访,举办慈善公益事业。
蒋才锐平易近人,助弱扶困,热心社会公益,1988年2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新加坡,终年68岁。
鲁藜(1914— )鲁藜,原名鲁徒弟,笔名鲁藜、许流浪、鲁加、鲁家、司马仑等,福建同安县人,1914年出生,少年时侨居越南堤岸市。1932 年回国,入集美乡村师范实验学校,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春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秋天到晋察冀军区工作。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和北方大学文学系工作。1949年到天津市任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55年以“胡风分子”罪名,蒙受冤屈。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醒来的时候》(诗集,1941)、《枪》(散文集,1950)、《李家沟的故事》(报告文学,1950)、《红旗手》(诗集,1954)等。
谢云声(1907—1967 年)谢云声,原名龙文,祖籍南安,少时随父迁居厦门,就读于省立十三中学,后入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黄朝琴教授,专门研究民俗学。
1922年,谢云声任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员,并先后兼任《江声》、《厦声》、《华侨》、《思明》等报刊副刊编辑部主任。 1937年赴新加坡,曾任华桥学校、南洋女子中学、小坡振东学校教师、校长。抗战时期转业从商,及战后重执教鞭,任裕廓律裕华学校、巴耶黎峇培基学校校长、女子职业中学教师。退休后仍担任成人教育局主办的黄昏中学教员,担负高级中学课程。
谢云声为研究闽台民俗学的先驱。著有《福建故事》(1—4 集)、《闽南民间歌谣》、《台湾情歌》、《灵萧阁谜语》等。旅居新、 马期间,曾用“青泥”笔名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67年谢云声病逝,遗作由其子女汇集出版,计有《南洋谜语》、《来燕楼诗话》、《海外集》以及《怀归集》等。谢建隆(1922— )谢建隆,祖籍同安。1922年出生于印尼爪哇西部的马札琅卡, 自小信奉基督教。在他上中学时父亲去世,全仗亲友的支持才得以完成学业。1941年日寇侵占印尼,谢建隆开始以收购旧物为生, 买入一部旧货车,在井理汶和万隆之间从事收买旧报纸和杂物的生意。二战后,由于印尼局势的动荡,谢建隆放弃旧物生意,远渡重洋,赴荷兰学习鞣制皮革的生产技术,两年多期间内,他初通英语和荷兰语,并改名为威廉•苏尔维查雅。
1949年,谢建隆回到印尼,和友人合作开设了一家皮革工厂, 由于战后印尼经济不振,加上欧洲国家皮革制品输入的竞争,该皮革厂不久即告破产。谢建隆与友人转而经营出口生意,业务还算不错,但可惜因股东争执,无奈只得停业,谢建隆连道两次挫折,终于病倒。
1957年2月,谢建隆在兄弟和友人支持和鼓励下东山再起, 与其堂兄谢建智创立阿斯特拉公司,开始经营饮料和农副产品,后来得到印尼政府的重视被列入政府合约供应商,由出口转为出入口业务,这一契机使该公司日后获得了巨大发展。1967年,阿斯特拉公司从美国购进一组发电设备,转售给政府获得一笔较大的利润,于是公司将这笔资金进口 800辆货车,随后印尼盾贬值,入口价暴升,这批货车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奠定了公司的经济基础。
70年代初期印尼政府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汽车组装工业,这时拥有某家汽车修配厂60%股权的阿斯特拉被指定为进口重型交通工具的厂家,得以和日本丰田公司达成合作装配汽车的协议,成立“机动车式样有限公司”,正式开展汽车业务。经过20年间的发展,阿斯特拉集团已成为印尼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除丰田外还代理及制造本田摩托车、大发牌货车及小型汽车、法国标致、雷诺及德国宝马等名牌汽车。另外,该集团还兼营自动化办公设备、 重型机械、电子、农林产品加工销售、金融服务等行业。1919年上半年,阿斯特拉集团共出售汽车38000多辆,占印尼全国总销售量54%。1991年该集团总营业额估计高达44. 56亿美元,被誉为“印尼汽车大王”。
阿斯特拉集团的总经理拉赫玛德,是谢建隆的外甥,负责该集团的日常工作,谢本人担任集团的董事长。阿斯特拉集团积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务求到1995年汽车销售利润占集团收益的比重从目前的78%降到60%,而金融及重型设备收益的比重从 16%升到20%,因此,该集团在近两年内将投资7000亿盾(约3. 6 亿美元)以扩展到多元化业务。
另外,谢建隆的长子,现年41岁的爱德华掌管苏玛集团,这个集团主要从事金融及海外投资等业务,它分别在印尼本土、德国及菲律宾拥有银行,在越南开设合资银行和合资航空公司,在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设有财务公司。实际上,苏玛集团的业务还包括房地产、酒店业、制造业、石油工业及电讯器材,据估计苏玛集团总资产超过10亿美元,1991年的总营业额为3.5亿美元。
曾举荐(约 1794—?)曾举荐,福建省厦门市曾厝埯人,出生于家乡,及长赴南洋谋生,成为当地华社领袖,在19世纪40年代悉力照顾邱、曾两姓宗亲利益,以及创立两姓人氏义山(公用墓地)龙山堂。1850 年3月23日,曾举荐与陈金声、余有进等侨领,联名致函海峡殖民地总督威廉•巴特卫,要求当局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华人的婚丧、 祭祀、节庆等礼俗。1852年在马吉街创办曾举荐公司诏远号,从事批发生意,兼任取佣代理,业务发展顺利,10年间购进了不少房地产。后来曾举荐返回中国一段时期,将公司业务暂交女婿管理,不料其女婿管理不善导致亏本,至1861年初,公司因无法偿还债务,只得将房产、货物等财物抵押,该年六七月间,所罗门 •亨利公司登报宣布准备公开拍卖曾举荐的一些房产,即漆街砖屋3座、福建街上段6座、香港街3座、新那阁街4座、乔治街 9座。在1864年出版的《新加坡指南》标示在加冷河畔曾举荐的一座火药厂(6年后该火药厂转手给清池成宝公司,并迁往丹那美拉克基,改名为亚历山火药厂),曾举荐在加冷亦拥有一座大规模种植园和一幢私宅,通往该园的道路,长期以来称为举荐路。曾举荐娶陈笃生(1798—1850年)之姐为妻,有二子曾茂林、曾茂盛。
曾举荐热心公益,天福宫建立,捐资170元;梧槽大伯公庙重修时捐资100元;任崇文阁修建董事会董事,捐资300元;任萃英书院12童事之一。
曾广庇(1848—1921 年)曾广庇,又名曾妈庇,同安县人。年轻时,往缅甸仰光,初做水泥杂工,后以划船为主。不久他连船带人被狂风飘到缅属礼低格的农村,被当地村长收留,并招他为女婿。以后继承岳父大片田地,勤劳经营,终于致富。遂到仰光开设德隆米行,数年之后,积资至2千万盾,拥有楼房99间。
他热心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和华侨教育。19世纪末,曾捐献巨款给仰光公共大医院,在仰光亚弄区独资创办产科医院,供各族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英殖当局把建医院的大街,命名为“妈庇路”。1919年冬,他捐助仰光华侨中学20年经常费,又捐助光华中学1万盾。1920年,还捐献一块50万盾的地皮,给华侨中学兴建校舍。后来该校把一幢高楼命名为“广庇楼”。
他对祖国和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1875年,在家乡捐资创办曾营“龙山女子两等学堂”。这是同安最早的一所侨办学校。光绪年间,他曾捐巨款赈济河南水灾。1912年民国建立后,当选为缅甸华侨国民捐总局局长,发动桥胞捐输,赞助祖国。他带头捐献巨款,获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题赠匾额一块及奖章一枚。
曾广庇曾任伸光福建庆福宫信托人及大耆长,仰光龙山堂副大董事、光华学校总理。1921年8月19日在仰光逝世。
曾江水(1870—1941 年)曾江水,字右甘,祖籍同安县嘉禾里禾山乡(现属厦门市郊区),1870年出生于马六甲。马六甲州的曾氏家族以经营种植业致富,当陈齐贤决定引种巴西树胶时,邀请曾江水合作并作为后援。 曾江水欣然承诺,参与投资在新加坡杨厝港的树胶种植,并自己在马六甲州武吉亚沙权首先种植3000英亩树胶。
引种树胶获得成功后,曾江水便将树胶种植扩展到芙蓉和彭亨两州。本世纪初到20年代由于橡胶制品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树胶种植的发展,曾江水的树胶种植业扶摇直上,成为马六甲州的首富。
曾江水通晓马来语,但起居饮食生活仍保持纯粹中国传统。虽富冠一州,所交游者却多为平民与劳工界人士。平素对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倡办华文教育,1912年捐1. 75万元与陈齐贤创办马六甲培风中小学校。1919年捐50万元巨款为仰光华侨中学购地作为校址。30年代初世界经济不景气,陈嘉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影响厦门大学的正常经费供给,当林文庆南渡筹募厦大经常费时, 曾江水慨然输将巨款以支持厦门大学。此外,曾江水还捐助新加坡华侨中学、马六甲中华中学以及厦门中山医院等。曾江水曾多届蝉联马六甲中华商会会长。
抗日战争爆发时,曾江水已年近古稀,但他仍奋起呼吁华侨、 马来人与印度人共同支援中国抗战,带头购买中国战时公债,积极参加筹赈中国伤兵难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冠南侵,曾江水预料马来亚必遭浩劫,乃率领部分家人自新加坡途经印度而抵达重庆,抗战胜利前夕曾江水逝世,终年71岁。
曾万育(1892—?)曾万育,福建省同安县岳口社人(现同安县大同镇岳口村), 1892年出生。少年时就读于本村学校,21岁时离乡南下,抵达印尼苏门答腊班达齐亚市,立志经商建业,但因该岛气候炎热,水土不服,只好迁移到马来亚槟城,就职于新隆兴号,因办事认真, 深受赏识,遂擢升为该号经理,使该号商务大为发展。未几号主去世,曾万育辞职,自己创办万成利号。1930年,曾万育又开设同利兴号,兼任总经理掌握一切业务计划,获利颇丰。1948年,为适应当时经济、地理环境起见,将商号改组为同利兴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并推荐堂侄曾厚水为董事经理。该公司后来成为当地商界巨擘。
曾万育素以办事稳健著称,重实际而厌轻浮。平时十分注重国家观念,尤其关心教育公益事业,1926年在槟城三省堂倡办龙山学校。1933年,曾万育与胞弟曾万铺,在家乡岳口村创办藜光小学,以纪念其先尊藜光。
战后曾万育与陈重新、叶文吠等恢复槟城南洋同安会馆会务活动,任劳任怨,竭尽心力,被推选为会馆主席(1947年更名同安金厦公会)。曾万育还历任曾氏三省堂族长、齐商公所主席、中华总商会董事委员,钟灵中学董事、福建中学董事、槟城出入口商会副主席等职。
曾顺续(1893—1951 年)曾顺续,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出生于同安县和善里灌口乡西滨村(今属厦门市郊区)。7岁入私塾,1910年17岁时南渡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翌年转赴缅甸,初在敏甲光泰杂货铺当学徒,1915年与亲友合创粟经纪处,代理当地ABC米厂收购栗子。1918年曾顺续抵达仰光,与友人合资创办荣联兴粟经纪处,后自设顺续经纪处。1928年,该处因经济不景气而收盘。1938年改营酒店业,1944年邀集亲友设瑞兴公司,经营印缅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群英酒店改组为义发公司,经营百货及出入口业务。曾顺续在抗战期间,积极参加缅甸华侨抵制日货,推销公债及募捐等爱国救亡运动,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46年当选为华商商会副理事长,并蝉联兴商总会理事长三届。1949年当选为福建同乡会理事长、华侨中学、中国女子中学和《新仰光报》董事长。
1951年6月6日,曾顺续遇剌身亡,终年58岁。
曾呈奎(1909— )曾呈奎,又名曾泽农,祖籍福建同安县,华侨世家,1909年出生于厦门。
1926年入福州协和大学学习,次年转入厦门大学植物系学习,1931年初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32—1934年,在广州岭南大学研究院生物系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山东大学、岭南大学任副教授。1940—1942年,在美国密歌根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5月获博士学位后,曾在母校攻读拉克哈姆 (Rackham)博士后学位。1943—194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学研究所当副研究员o 1946年底回国,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海洋植物学的教学与海藻学的研究,是我国海藻学的奠基人。曾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归侨联合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单独或与人合作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和《中国经济海藻志》、《中国常见海藻》、《海藻栽培学》等专著。《海带养殖学》一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当选为“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1991年11月,获山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童子坚(1921— )童子坚,福建省同安县新民镇杜桥村人,1921年出生。中学毕业后南渡新加坡谋生,经营建筑材料、索络船具,后从事建筑实业,任永美有限公司董事经理、永美置业有限公司、大成建筑有限公司、福星木品有限公司及大道有限公司董事主席。近年回乡投资种植业、娱乐业。
童子坚历任新加坡建筑材料商公会会长、星洲索络船具同业公会主席、名誉主席;侨南学校、精武体育会名誉主席、新加坡同安会馆监委、名誉主席等职。
十四画蔡昆山(? —1664 年)蔡昆山,又名三官,福建同安县人,生年不详。早年东渡日本谋生,为日籍华裔蔡氏始祖二支中之一支。在日本入籍后,未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