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67
颗粒名称: 八画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8
页码: 198-225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林、卓、周、郑姓海外华侨人物的列传等信息。
关键词: 福建 列传 华侨

内容

林癸荣(1858—?)林癸荣,又名林东园,林竹斋。1858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市)。幼年在家乡受良好教育,后从父亲林文享习商。18岁前往新加坡,在华社领袖章芳琳的苑生公司担任账房,甚受章芳琳赏识。1879年章芳琳将长女章招莲许配给他。1880年10 月,章芳琳委任林癸荣为其代表,管理苑生公司及在新加坡的业务,包括香港鸦片包税公司(1879—1882年)的生意。林癸荣也与友人合伙经营烟酒包税业。其后继承章芳琳财产,创办自南公司,制造黄梨罐头。旋以黄梨罐头制造厂不断增加,由8家增至 40家,竞争激烈,乃决定退出黄梨罐头制造业。曾协助吴寿珍筹组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为该会主要创办人之一。从1909年至 1918年,担任该会秘书凡10载。在他努力推动下,中华商务总会的财政日趋稳固,无须依靠会员的月捐维持。不久,该会购买下禧街潮籍殷商黄亚佛私宅“大夫第”为会所。1908年,林癸荣与林文庆医生代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赴上海参加世界华商大会。 1907年新加坡道南学校成立时,林癸荣任该校监督。曾为在义勇演武亭创建时捐资100元。1912年9月4日华商银行注册成立时,林癸荣是该行执行董事之一。
  林推迁(1864—1923 年)林推迁,字宝善,清同治三年(1864)出生于同安嘉禾里海沧毛穴广村一个贫穷家庭,及壮南渡马来亚谋生,从事渡船业,以勤俭致富。1903年,林推迁创办瑞丰盛轮船局,拥有轮船多艘,经营海运。同时在丁加奴州大力发展种植椰树和橡胶。1913年,林推迁与陈祯祥、邱国瓦、林文庆、林义顺合创联合火锯厂,1914 年,开采了加奴龙运钨矿,有矿工1000多人,被誉为“马来亚鸨矿大王”。1918年,林推迁与林和坂等创办和丰银行,出任董事。
  林推迁性格沉毅。好打抱不平,常为人排难解纷,在新加坡洪门会中被推为义兴帮首领。1906年他参与倡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11年被选为中华总商会福建帮议员,并出任怡和轩总理。 1912年被英属海峡殖民地政府委任为保良局局员,1918年被授以太平局绅衔,1919年被委任为华人参事局董事。1921年当选为中华总商会副会长,1923年1月中选为中华总商会总理,但因病未能就任,于2月11日逝世,享年60岁。
  林推迁一生热心社会公益,十分注重华侨教育事业,出钱出力,乐此不疲,历任新加坡爱同学校、同济医院、同善医院、中华女校、南洋女校、华侨中学以及丁加奴中华维新学校等的赞助人、董事总理等职。林镜秋(? —1942 年)林镜秋,字骋彪,福建省厦门市人,出生于家乡,年轻时南渡新加坡谋生,开创皮鞋店。因不满清政府腐败统治,倾心革命, 乃参与创设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被推举为书记,后举为议长, 复推为福建帮长。1912年3月1日,孙中山颁给林镜秋旌义状,以奖励其革命开国勋绩。
  林云梯(1866—1918 年)林云梯,清同治五年(1866年)出生于同安县嘉禾里禾山乡前埔村(今厦门市郊区)。家境贫寒。10岁时父母双亡,举目无亲, 衣食无着,因挖他人的地瓜充饥而被当作小偷逐出家乡,流落到厦门当小贩。有一次到港口停泊的轮船上兜售油条,因腹泻久呆在船上,轮船启航,正当急得走投无路时,一位华侨商人收留了他,将他带到菲律宾。这一年林云梯才十三岁,初在商铺当伙计, 勤劳节俭,十几年后自营棉布店铺,由于经营得法,逐步发展扩大为胜泰布庄,曾一度获有“棉布大王”之美誉。
  林云梯发家致富后,热心于社会教育和福利事业,他曾捐建菲律宾普智学校,捐助菲律宾华侨教育会、马尼拉华侨公学、泉州西隅学校。为赈济中国华北灾民而捐献5000元。历任菲律宾善举公所董事、菲律宾教育会董事、菲律宾普智书报社董事。1918年病逝,终年52岁。
  林文庆(1869—1957 年)林文庆,字梦琴,祖籍福建海澄,1869年9月出生新加坡华侨家庭。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读书,后改入官立英文学校, 1879年升入莱佛士学院学习。1887年考取英女皇奖学金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首位华族青年。1892年获得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接着应邀到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半年内完成两篇医学论文,显示其高度才能。林文庆虽受英国教育,但汉语的造诣也较深,并熟谙闽、粤方言,还精通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日语等,被誉为“语言天才”。
  1893年林文庆从英国回到新加坡,挂牌行医。1894年3月14 日,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赠送匾额给林文庆,盛赞他的精湛医术“上追二千年绝业,洞见症结,手到春回。”除了行医以外, 林文庆还积极参与实业开拓,1896年,与侨商陈齐贤合作引进南美洲树胶,在杨厝港垦殖了东南亚第一家树胶园,被誉为“树胶种植之父”。此后,他还与林秉样创办和丰银行,与黄仲涵、黄奕住联合开办华侨银行,与一批朋友合资创办华侨保险有限公司,成为星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者之一。
  林文庆同时也热心社会服务,1895年被推选为海峡殖民地立法议会议员,他曾公开反对英国把军费转嫁给殖民地,抨击殖民地政府的鸦片公卖政策,主张严禁鸦片,维护侨胞利益。其后林文庆又于1898年、1901年和1915年又三度当选为议员,这期间他积极参加中国女子学会、中华总商会、华人体育会、海峡英籍华人公会等社团及《海峡华人杂志》的创办,在新加坡、印尼爪哇等地开设华侨女校、华文学校和华语训练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发起剪辫运动和解放女子缠足运动, 推动南洋华侨社会的习俗改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林文庆积极为英国红十字会筹款,组织英籍华人支持英对德宣战,为此在1918年他获得英皇授予的不列颠帝国勋章。
  林文庆对祖国形势也密切关注。他支持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后他与邱菽园共邀康有为到新加坡避难。1901年他脱离康党而效忠清廷,曾在《海峡华人杂志》上撰文鼓励海外土生华人“接受炎黄子孙所有的传统1907年他陪同清廷宣慰大臣杨士奇访问槟城和爪哇等地。1911年3月还作为清廷代表赴欧洲出席国际卫生会议。
  林文庆早年在英国就结识了孙中山,并对其领导革命深为同情。1900年,孙中山与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在新加坡被捕,林文庆闻讯即向殖民政府当局疏通,使二人很快获释。1906年林文庆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之后,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卫生部长。民国五年被任命为外交部顾问,并先后获得中华民国二等嘉禾章及二等文虎章。
  1921年4月陈嘉庚聘请林文庆担任厦门大学校长。7月4日林文庆抵厦任职,他以“止于至善”作为厦大的校训,在“校旨”中提出“发扬美满民族精神,造就应用科学人才,使我国得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地位”的办学方针。
  林文庆在厦大校长任内16年,为贯彻陈嘉庚办学意图倾注了自己全部精力,在厦大建立起完备的机构和规章制度,延揽了大批著名学者教授,建造了一幢幢教学、科研大楼和宿舍,配备了丰富的图书和实验设备,他在校务中贯彻教学和科研并重,汉语和外语并重的方针,强调师资培养,并广泛招收海外华侨子弟,使厦门大学获得了 “南方之强"的盛誉。
  1934年初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被迫收盘,厦大经费极端困难,林文庆毅然自捐年薪6000元大洋并亲自到南洋各地向侨胞募得20万经费,使厦大得以度过难关。 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辞去校长职务,回到新加坡过着退休生活。
  林文庆“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他于1929年完成《离骚》英译并由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 • A • Giles)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作序出版。他主要著述有:《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东方生活的悲剧和新的中国》等。同时他又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医学会马来亚分会会员。比利时根脱医学会通讯会员、日本京都医学会会员。
  1942年2月日寇占据新加坡,年逾古稀的林文庆在集中营被发现,被迫担任“昭南华侨协会”会长。他消极地应付日本人的差使,如在各种场合中宣读日寇拟好的讲稿,在侨界中筹集5000 万元的奉纳金交给山下奉文。但是他还是利用会长身份,营救了一些爱国华侨免遭杀害,如“南侨总会”财政李振殿、古晋侨领黄庆昌均被日本宪兵逮捕,林文庆签具保证书使他们得以获释。据载,当李振殿被保释时,日宪兵头目水摩指着林文庆对他说:“呶! 这位是你救命恩人,还不快去向他跪谢!”李振殴当即下跪,使得林文庆不知所措,两位老人热泪纵横,相对无言。林文庆还利用这个身份为当地居民解决了不少困难。
  1945年日寇投降后,英国当局虽然豁免对林文庆的谴责,但是他也难完全摆脱“日军走狗”的阴影。他隐居在彼得逊山律的寓所中,纵情豪饮,偶尔也在公共集会上露面,然而他不再是华侨社会的领袖人物了。1957年1月1日,林文庆病逝于新加坡,终年88岁。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有“新加坡大老”之称的人物,其出殡之日,新加坡元首暨首席部长均亲致唁辞,数以千计的各族人士前往执绋, 算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后肯定。
  林戊午(生卒年不详)林戊午,福建省厦门市人,17岁时南渡往新加坡谋生,数年后自创办美南商行。1921年星洲幼稚园创立时,林戊午为发起人之一,历任同济医院总理、爱同、兴亚、道南、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及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董事。
  林金殿(1879—1944 年)林金殿,1879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马巷镇井头村,其父林廷洽于1874年南渡新加坡,经营驳船货运业。林金殿幼年曾住在西贡,1892年在他13岁时由西贡来到新加坡,成年后继承其父经营多年的驳船业务。到20年代,林金殿还兼营橡胶种植和汇兑等多项商业,成为当地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侨实业家。林金殿交游广泛,平素“慈善为怀,济贫救急,排难解纷,热心公益”,因此在新华社会中颇得人心。
  在30年代,林金殿所经营的驳船业与橡胶业中,有部分与西方商人有交易。他虽然不懂英文,但顾客都因他忠实可靠而加以信任,这两项业务的发展并不因此而受到妨碍。1934年,林金殿以1万元新币购买马来亚黄梨种植联合罐头制造有限公司的 1000股份,显示了他资金周转的灵活性。
  1927年林金殿捐赠1000元作为华侨中学经费,1928年至 1930年他又继续在经济上支持华侨中学的校务发展,被选为该校董事。他同时还担任顺天宫崇正学校与崇本女校名誉董事。1925 年,林金殿将位于俊源街的五间房屋捐赠给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以作为该校日常费用的来源。到1929年南洋工商补校落成时,他又向该校图书馆送《万有文库》一部。1938年,林金殿与当地华侨著名人物林文庆、李振殿、王景成、陈厥祥、林惠祥等一起创办中正中学,这所中学在战后为新华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新加坡九龙堂林氏祠堂所附设的商业补习夜校,其经费也得到林金殿捐出巨款帮助。
  林金殿在家乡马巷井头村独资创办了两所小学一九牧小学和井头小学,并提供了部分常年经费。1920年,新加坡乡亲筹款响应陈嘉庚倡为“同安教育会”的号召,以支持故乡教育发展,林金殿捐款5000元新币。
  林金殿是当地华侨社会的活跃分子,他勤奋好学,闲时认真读书报,善于登台演说,有条不紊,给人予深刻印象。还曾经写过题为《社会改进之希望》和反映“九一八”事件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等文章。
  林金殿于1925年至1932年任中华总商会董事(四届);1928 年5月任“山东惨案筹赈会”财政团团员;同年与闽粤两帮林氏侨领发起组织林氏大宗祠九龙堂;还任同德书报社为山东惨案筹赈游艺大会副主席;1929年与陈延谦等人发起组织新加坡同安会馆;此外还担任新加坡驳船业公会会长多届。1931年,英殖民政府委任林金殿为华人参事局局员;1932年,林金殿被任命为棋樟山巡察委员。由于他对体育运动的极力提倡,1931年林金殿被推为马华运动大会选手委员会主席,1933年当选为全星华侨运动大会主席,1936年,率领华侨代表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运动大会。
  1932年,林金殿不同意陈嘉庚、侯西反等人对山东筹赈会橡胶附捐共6万多元余款的处理,遂与赈会8名主要负责人官司相见。这一事件发生影响了新加坡华侨社会领导层的团结。
  1944年,林金殿病逝于香港,终年65岁。早在1918年12月, 林金殿就加入了英国籍,是当时新加坡华侨社会中少数的英籍华人。
  林振宗(? —1923 年)林振宗,同安县人。19世纪末往缅甸谋生,先做建筑工人,后 .有所积蓄,成为营造商。数年后已拥有1。多所锯木厂,又经营航运,购有双春、双安、双美等轮船数艘,川走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与缅甸之间。他还是美商BOC煤油公司的缅甸总代理, 将其产品分各地华商分销。后来,外国油商收回他的总代理权,此事促使他把资金转移到石油事业上,并联络各地侨胞,募集资本, 自行开采石油,与美商公司竟争。
  他还着手于从缅西乐美修建一条长500英里、直通仰光的输油管。因工程艰巨,费用极大,当工程进行一半时,他已耗尽自己的资金,还借了许多债。石油事业失败,使他受刺激太深,于 1923年11月病逝。输油管工程后由他人继续完成。
  林振宗生前曾在仰光郊区燕子湖畔修建一座华丽的中国式园林——协德园,亭台楼阁,无不具备。其中“振宗宫”,层楼叠阁, 共有5层,所用建筑材料全部由中国运来。现被辟为接待外国责宾的迎宾楼。
  林啸溟(1884—1980 年)林啸溟,字少鸣,188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市)。1904年南渡越南谋生,定居在堤岸市。20世纪初孙中山在越南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林啸溟加入同盟会,后曾任中国国民党西堤直属支部委员、第三十九分部负责人。
  林啸溟在越南长期从事华文教育,创办啸溟学校。该校是本世纪30-40年代西堤著名的华侨小学,林啸溟自任校长,主讲文史课程。
  林啸溟平生喜好读书、藏书,其藏书之多为西堤侨界之冠,他收藏有各种巨著的不同版本、秘本和绝版本。
  林啸溟对当地华侨社会的文教福利事业多有赞助,他曾倡建九龙堂林氏宗亲会,60年代后该会扩大为五帮西河堂林氏宗亲总会,林啸溟为该会名誉会长。1980年逝世,享年97岁。
  林萃龙(1891—1957 年)林萃龙,祖籍福建同安禾山乡(现厦门市禾山镇),1891年6 月出生于新加坡,林萃龙的祖父林巨从商,父亲林清沙曾在新加坡经营锡米行。林萃龙少年时读3年华文后转到英文学校,在莱佛士书院毕业后,升入新加坡医科专门学校,念了 5年后于1916 年毕业,受聘在槟榔屿中央医院当医生。后来他在湾头仔自设思明大药房,行医数十年医名远播,尤其精于儿科。林萃龙还是位摄影爱好者,其数幅作品曾入选国际沙龙展览。
  林萃龙历任平章会馆协理(1936—1956年),平章会馆信理 (1957年)、中华体育会长,以及在辅友社、新加坡牙兰俱乐部、医生公会、伦敦医学会任要职。1957年5月逝世,终年66岁。
  林萃龙的长子林苍佑,就读于大英义学,获英女皇奖学金到伦敦攻读医科大学。毕业后即赴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战后回到槟榔屿执医,曾任马华总会会长、联盟党鞭、民主联合党领袖、民政党领袖、槟州首席部长。
  林学大(1893—1963 年)林学大于1893年5月28日出生于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市),1916年在福州省立高级师范艺术教育系毕业,曾任中国思明中学、厦门美专、集美师范教师。1936年南渡新加坡,任教于华侨中学,担任数学与美术课程。
  1938年他出任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负起艰巨的美术教育任务。他为美专立下了五点教学宗旨:(一)融会各族文化风尚;(二)沟通东西艺术;(三)发挥科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四)建立新加坡热带艺术风格;(五)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直到今天,南洋美专仍旧以这五大要点作为教学宗旨。
  林学大对美术教育的态度是执著的,尽管美专遇到许多困难, 都不能动摇他的信念。他在1950年出版的《南洋美术学校画刊》 撰文指出:“谁都承认南洋社会是金钱至上的殖民地社会,对于文化教育事业,原就不感兴趣,何况美术不是出息的东西,哪会被人重视呢?然而,南洋尤其是新加坡,在地理上是欧亚交通的枢纽,在经济上是南洋群岛的贸易中心,在艺术上具有热带情调及复杂民族意识的特质,是沟通东西文化和创造南洋美术的独特优越条件。尽力倡办本校,其主旨无非欲利用这些优越条件,来促进东西艺术的交流,以发扬具有南洋本色的新美术。”这番话可以说明他从事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信念。
  从1938年至1963年,他不仅主持校政,亲自教学,还操心美专的财务,陪同董事到各地筹募款项以维持美专的开销。在战前与战后初期,他虽然主持美专校政兼授课,却只领取微薄的车马费津贴。一家人的生计还是依靠在华侨中学执教的薪酬。
  在美专校友的回忆里,林校长生活简朴,为人厚道,教学认真,常常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创作潜能,尤其是对待贫穷学生,他更是悉心照顾。对有心向学的学生,他不辞劳苦,循循善诱,希望他们有优异的表现。
  林学大的健康不好,尤其是到了晚年,身体更加虚弱,可是仍旧坚持工作,以沙哑的声音把他的艺术造诣传授给学生,那份热忱诚令学生难以忘怀。
  林学大的命运是坎坷的。1938年他的夫人陈求安女士带着五个孩子赴南洋的途中不幸在香港病逝。他中年丧偶,兼负母职教育子女。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他的长子友民因参加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牺牲。
  林学大在逆境中化悲哀为力量,献身教育。对待子女严而不苛,兼具严父慈母的风范。1962年6月3自治邦日,已故新加坡元首英仄尤索夫依萨授予林学大荣誉奖状,嘉奖他对本地艺术事业所作的贡献。
  1963年2月14日,辛苦一生的林学大,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享年70岁。
  林学大不仅是南洋美专的创办人之一及第一任校长,他更是新马美术教育的拓荒者。他把一生的精力和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美术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林采之(1897—1960 年)林采之,又名健农、泮荣,福建省龙岩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
  1916年林采之创办岩西小学,自任校长。1930年南渡,在印尼巴东新华等校执教。1933年改行开设广告店,后经营五金行业。 抗战期间,林采之担任巨港华侨商会监察委员,1938年,被推选为“南侨总会”巨港埠代表,执行委员。1945年携家眷回国,在上诲经营光华商行。1946年,在厦门与友人合办建福铅锰粉厂,后改营建福电池厂兼任经理。
  1950年,任厦门市政协秘书长,10月当选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任厦门市归国华侨联谊会主席。1954年1月出任首届市人大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11月,担任省侨联筹委会主任委员,同年当选为政协厦门市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1960年病逝,终年64岁。林可胜(1897—1969 年)林可胜,1897年出生于新加坡,是林文庆的长子。8岁起被送往英国就学。1919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内科及外科学士学位。1920年、1924年又先后获得哲学与科学博士学位,1924 年应聘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1927年创立中国生理学会,兼任《生理学杂志》主编。翌年,担任中国医学会会长,在英、美等国生理学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九一八”事变后,林可胜在汉口组织医疗队赶赴热河,“一 •二八”事变期间,在上海前线救治伤员。抗日故争爆发后,他在贵阳创办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站),自任队长,先后派遣100 多个分队开赴各战区服务。1942年间,受命随远征军抵缅甸对日作战,任军医总蓝,两次获美国总统授勋。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出任国防医学院院长并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由台赴美,任伊利诺大学客座教授(1949— 1950年),克雷顿大学医学院生理药理教授兼主任(1950—1951 年),其后主持迈尔斯药厂生理药理研究组及医学研究部工作, 1952年任该厂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1969年3月7日,林可胜病逝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终年72 岁,其主要著作有《生理学概论》及论文89篇。林姗姗(1900—1980 年)林姗姗,原名铁魂,学名毓梅,同安县大同镇溪边街人。1919 年起即投身报业,历任菲律宾马尼拉《华侨公报》、《救国日报》编辑,后又曾任职于厦门《江声报》及马来亚槟榔屿《电讯新闻》等报社。所用笔名“姗姗”乃取文思姗姗来迟之意,另外还用“寸铁”、“短兵”、“黄瑰”、“SS”、“啸秋”等笔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
  1929年,林姗姗出任《光华日报》主编,写作活动逐渐减少, 并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1931年起历任槟城阅书报社第23届训练员,1932年任第24届宣传委员,1933年第25届交际委员, 1934—1936年任第26—28届文书。著名的槟城钟灵中学兴建时, 林姗姗亦为校董之一。1932年中国“一 •二八事变”,槟城阅书报社于2月9日组织“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林姗姗为该会六位文牍人员之一。1936年8月,林姗姗又被选为“槟榔屿华侨购机庆祝蒋院长寿辰委员会”文书。同年,他辞去《光华日报》职务,与骆世生、方君壮等创办《现代日报》并任《现代周刊》经理,后任报务主任。《现代日报》取得同善校友会支持并向社会募股成立,并利用同善校友会会员温丁贵的现代印务公司改组,所以筹备不久即出版,该报仿效上海《立报》风格,以新五号字印刷,令人耳目一新,曾圣提为首任总编辑,曾氏并介绍曾任《苏门答腊日报》主笔的方图由广州来任翻译。
  1937年,林姗姗参与发起“北马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大会”, 并参与筹备“北马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基金委员会”和“北马文化界俱乐部”。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马来亚前夕,林姗姗与《现代日报》的总经理骆世生、主笔邵宗汉、周刊主编洪丝丝、总编辑方君壮、电讯编辑方图等沿着槟岛公路逃往答六拜、公芭,进入美湖,乘小船抵太平十八丁,计划居住在那里。后来打听到太平并非久留之地,随即逃赴新加坡躲避,得到李振殿及陈嘉庚等人的帮助。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林姗姗又得郑天水的妥善安排,在一家牛皮加工厂任书记,度过了 3年8个月的苦难时光。
  战后林姗姗重回《现代日报》,1947年接替骆世生为该报董事经理。 1949年辞职前往新加坡加入《南侨日报》,1950年9月, 《南侨日报》遭英殖民当局封禁,林姗姗返回槟城,任《星槟日报》总编辑,并曾主编该报副刊《星艺》和《莲花河》。林姗姗还热心参与宗亲社团的重组活动,战后同安金厦公会复兴委员会成立,他是该会属下通俗演讲会副主任,《同安金厦公会廿五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删改文字股及聘用校对股的负责人。 同安金厦公会金禧纪念刊编辑主任,钻禧纪念刊编辑委员,槟城同安金厦公会1972—1973年度名誉主席。
  1970年,林姗姗荣获槟州元首封赐的PJM勋衔,1976年荣膺太平局绅殊衔。
  林姗姗在战前的作品多为诗歌,其次是论文,主要刊载于 《南洋时报》副刊《诗》、《益群日报》副刊《枯岛》和《光华日报》副刊《绝缘回线》上。他的新体诗代表作有:《有价值的牺牲》、《洗不去的印象》、《献给亡妻的灵》等,也写过为数不多的旧体诗。1928年12月在《益群日报》发表的题为《文艺青年和青年》一文,提倡革命文学要紧跟时代潮流,文艺青年要做冲锋的勇士。在另一篇《告南洋文坛上的朋友》中,呼吁文艺界组成大同盟,论及文艺家的创作与生活实践关系问题。林姗栅之妻黄素宽系当地的妇女界名人,1932年曾任槟城阅书报社妇女部委员,曾在新加坡《新妇女》杂志上发表过《归槟什曲》,逝世于1979年。林姗姗则逝世于1980年9月27日,终年80岁。
  林珠光(1901—1975 年)林珠光,又名林聚根,祖籍厦门市禾山镇,1901年出生于菲律宾,是菲著名侨领林云梯第四子。林珠光少年时就读于菲律宾中西学校。及长继承父业,参与创办菲律宾华兴银行,任董事。1920 年捐银元13万元在家乡创办云梯学校,该校包括幼儿园、小学、 初中和中等职业班。1923年,他还捐银元4万元扩建厦门双十中学校舍,并每年捐助5000银元作为该校经费,长期任双十中学董事长。
  林珠光是当地华侨社会体育活动的积极提倡者和热心组织者。1920年捐资组织华侨篮球队,先后担任菲律宾中华青年体育会会长,菲律宾青年会体育部田径队主任。1926年,率领青年会篮球队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运动大会,此为海外华侨参加祖国全运会之始。林珠光还先后率队到日本、美国参赛,均取得良好成绩。1936年,他又出资组建菲律宾首支女子篮球队,抗战初期, 林珠光率女篮到香港等地义赛,将全部门票所得收入支援祖国抗战。
  1975年,74岁高龄的林珠光病逝于菲律宾。林惠祥(1901 — 1958 年)林惠祥,又名圣麟、石仁、淡墨,祖籍晋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生。幼年时曾随祖父移居台湾。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文学院社会系,旋赴菲律宾大学研究院深造,获人类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文学院特约著作员,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抗战期间,林惠祥避居马来亚槟榔屿,任钟灵中学校长,曾发起“寒衣捐”以支援祖国抗日,后为躲避日寇迫害,前往新加坡从事种植业,并出任陈嘉庚秘书,协助陈嘉庚撰写《南侨回忆录》。 1947年回厦门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林惠祥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厦门海疆资料馆馆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副所长。1951年,将一生所搜集和保存的文物和图书捐献给国家,成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任馆长。
  林惠祥是中国著名的人类学者、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抗战前曾两次赴台湾考察高山族文化,成为国内首位研究台湾高山族文化的学者。在调查台北园山新石器遗址期间,还论证了大陆台湾之间的历史渊源,他还同时在厦门、泉州、武平、长汀等地考察史前文化遗迹,他还赴南亚和东南亚考古和研究民族学,其著作有《文化人类学》、《中国民族史》、《神话论》、《世界人种志》、 《民俗学》、《风标本物说》等。
  1949年12月林惠祥出任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厦门市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
  1958年2月,林惠祥因脑溢血逝世,终年57岁。
  林泉和(1904—1968 年)林泉和,祖籍福建省厦门市,1904年4月1日出生于新加坡。 早年受教育于圣安德烈学校,嗣后前往香港,进入香港大学攻读, 获文学士学位。1928年负笈英国攻读法律,1931年毕业,并于同年前往香港执律师业。1937年返回新加坡,初加入吗罗律师馆, 1939年受委为工部局委员,1942年创设林泉和律师馆。1956年到 1959年被委任为立法议会副会长,曾任新加坡华侨被日寇检证及杀害集体鸣冤会法律顾问。夫人王洁琼,育有四男一女。三男林少明为著名眼科医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眼科系主任。林泉和于 1968年11月2日逝世,终年64岁。接连杨厝港路的泉和道就是纪念他而命名的。
  林苍佑(1919— )林苍佑,祖籍福建厦门,191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少年时期就读于槟城大英义学。1944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士学位,旋即在英国加入盟军部队,任英国空军上尉军医官,随部队开赴中国重庆,在缅甸等地参战。
  1950年林苍佑回到马来亚,在槟榔屿开业行医,1951年任槟城海峡殖民地议员。1958年3月,林苍佑当选为马来亚华人公会会长,他主张马来亚各族平等,确保华人生活方式和使用华语,维护华文教育。在当年6月大选中,要求华人在马来亚国会的104个席位中占有40个席位,但未能获得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的同意,林苍佑遂辞去马华公会会长之职,1960年12月,他宣布退出马来亚华人公会。
  1962年4月,林苍佑与朱运兴等人创建马来亚民主联合党, 自称为非种族性政党,实际成员多为对联盟党种族政策不满的原马华公会成员。党内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在对待马来族特权及实行多种语言等问题有分歧。1963年4月该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温和派占优势,林苍佑当选副主席,激进派退出,该党于1968 年解散。同年3月,林苍佑创建马来亚人民运动党,并任首届主席。该党主张实行非种族主义、温和社会主义和民主,承认马来族特权,同时要求保留华文中学和泰米尔文中学教育。1969年大选,该党在马来西亚国会占8席,在槟州议会24席占16席,林苍佑任槟榔屿州首席部长,先后蝉联4届,至1990年10月。
  林苍佑于1969—1980年当选民政党主席,后任该党名誉顾问。
  林汉(1929—1988 年)林汉,又名林明彦,1929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之子。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南渡新加坡,1950年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后曾任教师。林汉喜好文学,曾任文艺刊物编辑。 1952年加入《星洲日报》服务,先后担任翻译与编辑长达31年。1983年《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合并后,任《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编辑5年,在报界服务凡36年。亦为新加坡象棋高手, 多次参加象棋比赛荣获冠军。曾代表新加坡参加亚洲象棋锦标赛, 还一度出任新加坡象棋总会会长。以观海、髯翁、凌翰、橘中叟等笔名写过大量论棋文章。又与简文逸合编《1963年全星象棋对局选评》,与蓝春雨合著《炮局精华》,与简俊清合著《全新赛等辑》等书。且每周在报刊撰写象棋专栏,故其知名度不在文化界而在象棋界,棋友只知其名为林明彦。1988年12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1989年11月,新加坡象棋总会出版《象棋名手林明彦纪念特辑》一书,内有其著作多篇。
  卓经端(1913—1966 年)卓经端,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13岁南来新加坡习商, 由普通店员升至经理要职。后创设长源号,专营咸鱼、鱼干及土产出入口生意。嗣后为扩充营业,与好友合组长春公司。历任爪哇郊商务局董事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同安会馆总务股主任,同民医院董事,执委会委员等职。1966年3月16日逝世,终年53岁。
  周子敬(1916— )周敬,原名周朱敬,1916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杏林村(现属厦门市郊区),父亲是个造船木工。周子敬幼年起卖过家里自制的豆干,少年时当蚝贩,每天肩挑两筐鲜蚝到厦门叫卖。:1936年5 月周子敬报名参加抗日军队,遭父亲反对,年轻气盛的周子敬与父亲闹翻了,便同两位乡里青年结伴,乘船前往新加坡。
  他们进入陈嘉庚的谦益饼干厂当学徒工,后来,周子敬的勤奋好学受到陈嘉庚的赏识,为他改名为“子敬",并提拔他任助理督工,帮助他逐步改变暴躁的脾气。这一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饼干制作技艺,先后被任命为督工、助理工头,还被调去实验室做助手,他对陈嘉庚十分忠诚,多次拒绝了他人的高薪聘请。
  1938年他被转到怡保树胶厂,学做账务,不久后,他的同学曾明智邀他合作制造饼干,于是他们用仅有的100元资本,开始手工制作,沿街挨户推销他们每天出产的两箱饼干。后来,曾明智鼓动其叔父周文山投资3000元,周子敬便创办“康宁饼干厂”, 开始了简单的机器生产,产品畅销,大受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面粉来源断绝,周子敬不愿采纳用硕莪粉代替面粉的建议,于是康宁饼干厂散伙,之后他来到安顺,开设了一家肥皂厂,接着又开办一间油厂并设立裕泰出入口公司,他还到南中国海的德隆小岛上煮盐。这几个项目都给他带来利润,使他在当时收购了一家小饼干厂。在日寇占领时期,周子敬已是个小业主,他的汽车常被日军征用去到处抓人,因而被误认为汉奸, 马来亚共产党抗日游击队曾将他抓去审问。大战结束后,周子敬立即以低价变卖了在安顺的所有产业,于1946年在新加坡注册开办康元饼干厂。
  在康元饼干厂初创时期,由于资金不足,周子敬充分利用战时废旧机件,设计改造成烘烤饼干的专用机械,这不仅为他节省了许多资金,还为后来生产饼干制造机械打下了基础。1948年,周子敬购置了一块5万平方英尺的地皮,盖起厂房并安装自动化的烘烤炉。康元饼干由于质量优良,广阔的销路带来了巨大利润,康元饼干厂也获得了金融机构的信任,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7年康元在马来亚北海开办分厂,1960年在芙蓉设分厂,自60 年代开始,康元在棉兰、巨港、雅加达、三宝垄、泅水、坤甸、古晋、沙巴、哥打答鲁等地都设有饼干厂。1964年,康元在丹戎禺兴建面粉厂,所生产面粉除康元集团饼干制造之用外,还出口印尼、斯里兰卡、越南和柬埔寨。1967年,康元集团自己开办机械制造厂,专门制造生产饼干的机器。
  80年代以后,康元集团向中国投资。在深圳蛇口开设东方饼干有限公司,已投产生产饼干,1987年签订在河南郑州开设面粉厂。还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如今,由周子敬和胞弟周子汉共同创立的康元饼干厂,遍布东南亚各地,饼干厂有22家.相关机构 50多个。其产品1981年至1983年,7次获得国际金牌奖。
  周子敬除了饼干业外,还曾一度与张明添发起组织马来亚合众银行,任商务董事,也尝试过经营建筑、土特产、锡矿和黄金期货业务。
  周子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娶有5位太太,他有23个孩子 ——10个儿子,13个女儿。长子周士裳是康元集团目前的主要负责人。
  郑螺生(1870—1939 年)郑螺生,福建省同安县人,1870年出生。幼年时曾受过短期私塾教育,即随祖父南渡至马来亚怡保(又称坝罗)。少年时赶牛车运输货物,备尝艰辛。后稍有积蓄,在怡保开设吉兴隆(KiatSeng Liung)号,经营由缅甸仰光和泰国运入的煤油、大米等杂货, 数年内另设分店于槟城、峇株巴辖、兆运及木威等地。
  郑螺生平时热心公益事业,常为当地侨胞排难解纷,素有威望,遂被推举为当地福建帮之帮长,另还被英殖民政府当局授予太平绅士(J • P • Justice OF Peace)衔。
  1900年,流亡日本的康有为受邱菽园、林文庆邀请抵达新加坡,曾游怡保。郑螺生出于对康有为的饮佩而给予热情接待。后来他阅读东京《民报》上的有关文章,对康有为立宪保皇的真面目渐有认识,特别是在南洋保皇分会会长邱菽园在《天南新报》上揭露康有为骗取侨胞捐款导致唐才常汉口起义失败的丑行后,便与康梁一伙断绝了关系,此后便倾向革命。
  郑螺生与李源水共同倡办道南俱乐部,订阅《民报》、《革命先锋》、《新福建》以及《新广东》等报刊,在华侨中积极宣传反清革命。其时华侨民众中对民主革命思想知之甚少,阅读和宣传革命报刊的往往被讥讽为“狂士”,工作极难开展,但郑螺生等人毫不气馁。
  1907年,孙中山在陈楚楠、林义顺等陪同下来到马来亚,组织同盟会霹雳分会。郑螺生与李源水等人首先加入同盟会,并分别被推举为该分会正副会长。当时清政府为笼络华侨、抵制同盟会活动,于1907年10月派钦差杨士奇到南洋慰问华侨。杨抵达怡保时受到当地保皇会的欢迎,郑螺生与李源水等人赶到会场,在杨士奇登台演说时,郑螺生突然递上质问书,质问书大意说,祖国向来多灾难,侨胞原在家乡缺衣少食,被迫远渡重洋谋生,过去在国内根本得不到政府照顾,而如今政府反而派人千里迢迢来南洋慰问我们,舍近求远,实在令人费解。杨士奇一时不知所措, 满脸通红,无言以对,举座哗然,群起责问,终使欢迎会不欢而散。同盟会霹雳分会积极活动,凡是筹饷及宣传武装起义等事,莫不轰轰烈烈,竭力完成。霹雳州所属各埠侨胞,逐渐接受革命思想,会员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黄花岗烈士郭继枚、余东雄, 刺杀将军孚琦的温生才,谋刺水师提督李准的陈敬岳等。郑螺生对于三民主义抱着坚定信念,孙中山曾为其字曰“维成1910年11月,孙中山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来到马来亚槟城,与胡汉民、黄兴等商讨筹措军饷10万元。其时由于保皇势力的破坏,在华侨中为革命筹款已觉十分困难。郑螺生多方奔走劝募,除广泛发动会员努力外,自己捐献现款100。元,接着又变卖自己所拥有的福建、江苏铁路股票。事后黄兴高度赞扬了郑螺生、 李源水等人筹募军饷的功绩和崇高精神,他在给郑、李的信中表示:“列兄筹款苦状及毁家纾难之义举,尽情宣告,无不奋励激发, 勇气百倍。"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霹雳分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霹雳直属支部,郑螺生当选为常务委员。1913年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总支部常务委员。他积极声援国内的反袁护国战争并又积极筹饷,为英国殖民政府所忌,终被驱逐回国。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时,郑螺生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庶务司长,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急的时局,郑螺生十分焦急和愤慨,他计划在侨胞中募款支援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给南洋的儿子的家信中写道:“……日寇内侵,国难日亟。侨胞爱国,正在斯时,航空建设,尤为需要,快劝亲友,节衣缩食, 集资后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螺生时已年迈体弱,再度返回马来西亚,依然积极宣传抗战,鼓动广大华侨捐款支援祖国。 1939年12月14日,郑螺生病逝于马来亚怡保,终年69岁。家属遵照其遗嘱,登报声明不接受任何挽联、挽嶂、祭礼等物,丧事从简。
  郑汉淇(1879—1943 年)郑汉淇,祖籍福建同安,1879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1891 年,回国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毕业后考入香港医科大学,专攻西医。1896年,获得医学士学位。1901年,返回菲律宾行医,后受聘为菲律宾卫生局医生,负责侨界的卫生工作长达20年之久。
  郑汉淇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组织旅菲同盟会,并任会长。他还创办普智阅报社,任该社社长长达21年。同盟会改为革命党后,任菲律宾支部部长,又创办《公理报》,任总经理,兼任新闻翻译,曾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筹款而积极奔走。
  郑汉淇曾任善举公所董事、崇仁医院院长、华侨教育会董事、 中华基督教育年会发起人、中华商会董事等职,致力于华侨社会的公益事业。
  日寇侵占菲律宾期间,郑汉淇任伪“华侨协会”副会长,协助日本占领军向华侨征集“献金”、侦察抗日分子等活动。1943年被刺杀身亡。
  郑建祥(1918— )郑建祥,祖籍福建同安,1918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为郑汉淇之子,少时曾在厦门和马尼拉中学读书,后考入阿特尼奥(亚典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年又在该校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
  1946年,郑建祥与人合作成立律师事务所,他曾任菲律宾民事自由公会主席、民事自由基金有限公司董事会副董事长、国家自由选举运动委员会主席、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内阁公共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66年,任菲律宾司法部副部长,1967年,任司法部代理部长,后任司法部长。 1968年,任菲律宾最高法院 (大理院)法官,后任首席法官。
  1982年,郑建祥因与原总统马科斯意见分歧,被免去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之职。1986年4月被新任总统科拉松•阿基诺重任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郑建祥于1988年4月退休,后被推选为马尼拉电力公司董事长,同年他被任命为菲律宾驻联合国大使。
  郑为仁(?— )郑为仁,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乡卢厝村人,童年随乡亲南渡新加坡,少小即入商场学做生意,后辗转到丁加奴州,在恒利栈任职。1939年,郑为仁自创丰美号,代理各种名烟洋酒的进出口业务,生意兴隆,获利不薄。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东南亚华侨踊跃筹赈支持祖国抗战。郑为仁被推选为丁加奴州南侨筹赈中国伤兵难民分会主席,日以继夜为筹赈奔忙,积极鼓动侨胞捐资捐物,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二战以后,郑为仁拥护马来亚的独立自治,慨然出任丁加奴州治安秩序会要职,并极力恢复中华商会、中华维新学校。任丁州福建会馆主席,倡办义务夜学部。
  郑水渺(1919—1977 年)郑水渺,祖籍金门,世居大嶝岛,1919年出生,长大后在本岛经营日用百货。 1937年初,郑水渺移居越南西堤,经营商业。 1937年后,日寇占领东南沿海,郑母率家人避难抵达越南。郑水渺在其二哥的支持下,先后创办恒成号、协成号商行,经营大小五金,代理汽车零件,后业务不断发展扩大,又在越南北方和柬埔寨设立分行。1968年后,郑水渺先后创办越成炼钢厂和环成炼钢厂。
  郑水渺为当地华社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曾任诚志中学、西贡福建中学理事会、郑氏宗亲会董事,尤其对福善医院的建设贡献最大,曾当选为该院董事长。
  1975年越南统一,郑水渺的工厂及公司被政府接管。1977年郑水渺去世,终年58岁。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