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21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少子季杵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嵇山,改为嵇氏。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之上部以为姓。会稽是夏族的重要发源地;夏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涂山就在会稽山的北面。据说夏禹曾在会稽一带召集天下诸侯开会,来了一万多个部落的君长,“乃大会计治国之道”。“稽”就是“计”,会稽之名因此而得。由此看来,嵇姓应该是来自今浙江绍兴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由以上分析可见,早期的嵇氏是由两支组成的。嵇康之后,嵇氏又出了不少名人。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可算作一个代表。嵇绍,晋惠帝时为侍中。等到惠帝被救出围,左右要把那件溅有血迹的龙袍拿出去洗时,惠帝却阻止说:“此嵇侍中血,勿浣。”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嵇姓源出姒姓。
  夏少康封。少子季杵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嵇山,改为嵇氏。(见《元和姓纂》)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之上部以为姓。望出河南,谯郡。(见《文章叙录》)统稽氏,后改为嵇氏。(见《魏书•官氏志》)会稽(今浙江绍兴)是夏族的重要发源地;夏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涂山就在会稽山的北面。据说夏禹曾在会稽一带召集天下诸侯开会,来了一万多个部落的君长,“乃大会计治国之道”。
  “稽”就是“计”,会稽之名因此而得。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后启在山上建立宗庙,以祭祀禹和夏族的先祖。夏帝少康即位以后,曾把自己的儿子季杼封于此地,季杼的后裔也和其他的姓氏一样,以地名作了姓氏。这一支夏禹后裔,在会稽繁衍滋长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汉代初年,才有部分子孙播迁到今安徽宿县西部的稽山落籍,进而改为“嵇”姓,这就产生了与“会稽”的“稽”字相去不远的嵇姓。
  由此看来,嵇姓应该是来自今浙江绍兴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也可以远远地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禹。
  汉代以前,嵇姓人表现得比较沉寂,除了名登《汉书•货殖列传》的那位以博戏发财的大富翁嵇发之外,不见其他人的活动。也许正是这种情况,使得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嵇姓始自三国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而不一定出自夏帝少康之后的会稽氏,持此看法的学者为数较多,其中尤以《文章叙录》为代表。若此说成立,则嵇姓的历史就短得多了。我们认为嵇康将其姓氏自奚改嵇,似能说明嵇氏阵容的增大,却不能否认嵇姓的历史。
  由以上分析可见,早期的嵇氏是由两支组成的。一是夏禹之后裔,二是奚氏之子孙。当然,这两支嵇姓都与今安徽的嵇山有很大的关联:第一支是由于从会稽播迁到嵇山落籍而改姓,第二支也是因为嵇康定居于此而得姓。
  南北朝时期,嵇氏又有了第三支新血脉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介绍的统稽氏改姓嵇氏。所谓统稽氏,就是当时进人中原定居的少数民族。
  嵇康之后,嵇氏又出了不少名人。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可算作一个代表。嵇绍,晋惠帝时为侍中。永兴初年,(公元304年)他跟从惠帝与成都王司马越交战于汤阴,两军交锋,晋军大败,惠帝的侍卫全部跑光了,只剩下嵇绍一人保护,结果就在皇帝的身侧被害,血溅御衣。等到惠帝被救出围,左右要把那件溅有血迹的龙袍拿出去洗时,惠帝却阻止说:“此嵇侍中血,勿浣。”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