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167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251-253
摘要: 邱姓又作丘姓,主要出自姜姓,是西周初年齐国的建立者姜尚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姜尚被分封于齐后,建都于营丘,史称齐太公。他的子孙中,有一些人以国都名为姓,姓丘。丘改为邱,需从中国的忌讳说起。对于文字上的忌讳,我国似乎特别的讲究。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名号而改换自己姓氏或名字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其实,古人在这方面的忌讳,并不仅仅限于有权有势的尊贵帝王,甚至连孔子、孟子,也往往被置于忌讳之列。邱姓,跟我国具有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结果,邱姓之人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却较罕见。邱姓人今天已遍布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在祖国内地,以人口多寡计算,邱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7位。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邱姓又作丘姓,主要出自姜姓,是西周初年齐国的建立者姜尚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姜尚被分封于齐后,建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史称齐太公。他的子孙中,有一些人以国都名为姓,姓丘。
  丘改为邱,需从中国的忌讳说起。
  对于文字上的忌讳,我国似乎特别的讲究。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名号而改换自己姓氏或名字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其实,古人在这方面的忌讳,并不仅仅限于有权有势的尊贵帝王,甚至连孔子、孟子,也往往被置于忌讳之列。据说,在今江苏、山东一带,有些私塾的教书先生们在读到“孔丘”或“孟轲”时,常常不敢把这两位圣人的名字念出来,而是毕恭毕敬地读作“孔某”或“孟某”。
  邱姓,跟我国具有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献记载,在清朝封建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丘姓家族依然以“丘”为姓,一直到雍正年间,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即在“丘”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藉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敬意。
  值得提及的是,在商务印书馆的《中国人名大字典》中,并没有“邱”姓一栏,对于这个家族过去所有的历史名人,统统归入“丘”姓之中。与之相反,在清光绪年间撰写的13卷《尚友录》,却只有邱姓,而无丘姓。由此不难看出,邱姓的确是由丘姓改过来的。所以要追溯“邱”姓的来龙去脉,还是应当从“丘”姓着手。那么,“丘”姓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对此,不少古籍作过说明。
  《元和姓纂》载:“齐太公封于营邱,支孙以地为姓,世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曰:“望出吴兴、河南。”《魏书•官氏志》载:“丘敦氏,后改为丘氏。”由上述文献可以知道,丘姓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后裔。由于其始祖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子孙便以地为氏。另一个来源,是指北朝时少数民族丘敦氏、丘林氏等改姓为丘。这两支以“丘”为姓的人,到了清朝年间,绝大多数为了避孔子名讳,而在自己的姓右边加了邑旁。其结果,邱姓之人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却较罕见。
  另外,前面提到过的《后汉书•乌桓传》中的“乌桓有丘氏”句里的“乌桓”,是当时的少数民族,亦称乌丸,它原本为东胡族的别种。西汉初年,被匈奴昌顿吞灭,余族逃到乌桓山。后来,他们就以山名作了部落的名号,随着时代的变迁,族人就繁衍和散居在河北与山西两省的边界地区。
  据考证,到了东汉光武时期,邱姓人士不仅崭露头角,而且已经推进到了江南一带。有一位名叫邱滕的乌桓人,就曾历官公卿,显达异常。
  邱氏,最初称盛于吴兴与扶风。南北朝之前,就连如今南方的福建,也出现了邱姓的身影。依《南雄河南堂邱三修谱》、《崇正家谱》和《刘徵居佚稿辑存》的记载,邱氏是从晋末的南北朝时期,开始往南方播迁的。
  我国历史上,邱姓中的名人不胜枚举。拿隋、唐两代来说,先有邱和,曾任交趾太守,以抚绥尽情,安定荒域而见称,唐初归顺李世民,被委任为交州大都督。在贞观年间,还有一个邱行恭。
  他因讨伐高丽有功,被封为天水郡公,太宗下诏,令勒石为人马像立于昭陵之前,以表其功。
  到了宋代,邱姓的表现就更加出色了。邱宗山、邱濬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册的当国大臣,那邱义与邱富国,更因在学术上发扬朱氏之学而留名后世。
  元朝,丘姓中有道教领袖丘处机。明代,有名臣丘濬。清朝,有台湾抗日名将、诗人丘逢甲。当代有战斗英雄邱少云。
  邱姓人今天已遍布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在祖国内地,以人口多寡计算,邱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7位。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