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03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73-75
摘要: 我国姓氏历史书籍对沈姓作了如下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楚有沈尹戍、沈诸梁,并属公族,以封于沈鹿而得姓。沈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根据其不同的来源,有两个读音,一是“审”,二是“真”。当时的沈地,大致在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地。《左传》有“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的记载,就是指的此地。沈亭的遗址,在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的东方。这应当是读“审”音沈姓的源地。沈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姓,还未发生过被外族冒用之事。这也是在今福建之地,沈尤二姓不相婚配的主要原因。如今,沈姓是中国第37大姓。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我国姓氏历史书籍对沈姓作了如下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见《元和姓纂》)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见《左传•沈姒暮黄注》)楚有沈尹戍、沈诸梁,并属公族,以封于沈鹿而得姓。(见《姓氏考略》)沈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根据其不同的来源,有两个读音,一是“审”,二是“真”。据考证,读“审”音的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的第10个儿子聃,因“食采于沈”,因地而得姓。当时的沈地,大致在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地。《左传》有“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的记载,就是指的此地。沈亭的遗址,在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的东方。这应当是读“审”音沈姓的源地。
  读“真”音的沈姓,则是颛顼的后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沈氏.妫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关于“真”音沈姓的最初发源地——楚地,大致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
  天下的沈姓中国人,虽然起源有别,有的是黄帝的后裔,有的为颛顼帝的后代,但在后来长期的繁衍中,出自黄帝的那一支,日渐人多族繁,大大超过了颛顼帝这一支。久而久之,加上对姓氏的“不求甚解”,常将“真”读作“审”,“真”的读音渐渐被“审”所代替。当初的“审” “真”两支,一概统姓起“审”来了。
  沈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姓,还未发生过被外族冒用之事。值得提及的是,五代时期,沈姓之中却分出了一个新姓——尤。这也是在今福建之地,沈尤二姓不相婚配的主要原因。
  源于河南的沈氏,其家族的南迁,早在东汉顺帝时就已开始了。据说,当时最先南迁的始祖是沈荣昌。该族系在苏州传了 11代之后,又迁至武康(今浙江)居住。传到第34世沈启承的时候,跟随宋室南迁,又移居福建的建宁。不久,沈启承的儿子沈二郎和沈三郎,又分别迁移至漳州和汀州,之后,又进入广东的潮州。
  从这里可以看出,后来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沈姓族人,都是源于一家的。
  在我国历史上,沈姓济济多士。最早见诸史书的,是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他奉征为相,却志不在此,而在今河南平舆县修建了一座“沈亭”,悠然度过终生。南朝时,沈氏出了一位大文豪,即梁朝文学家沈约。沈约官至尚书令,据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又撰著《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使声韵学步入了另一境界。唐代的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佳期,多有成就。宋代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医学诸多方面,均有所长,著《梦溪笔谈》留世。到了明代,有“四大才子”的沈阁;有勇救其父的巾帼英雄沈云英。清代,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创办机器厂,开设学堂.曾两度巡视台湾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对东瀛画风发生深远影响的画家沈铨。
  如今,沈姓是中国第37大姓。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