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姓氏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007
颗粒名称: 我国姓氏源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我国最早的姓氏缘于何时?这一问题很难回答。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加以区别,也会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无疑就是姓的雏形。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流传下来。经历了无数世代之后,开始有了文字,人们才能把这些最早的姓氏记录下来。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姓氏,一般认为来自商代的甲骨文中。上述“秦”、“楚”、“杞”、 ,,周“庞”等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早期姓氏的一部分。原因较多,情况不一。以从事的职业为姓。以祖先的称号为姓。
关键词: 姓氏 源流 族源

内容

我国最早的姓氏缘于何时?这一问题很难回答。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加以区别,也会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无疑就是姓的雏形。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流传下来。 经历了无数世代之后,开始有了文字,人们才能把这些最早的姓氏(部落名称)记录下来。
  我国在夏代以前,曾有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活动在广袤的国土之上。这些部落各有不同的始祖,他们是各部落的开创者,被后人奉为神圣,当作半人半神的英雄。如我国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虞舜等人,曾为创建各自的部落作出过突出贡献,不仅他们在生前死后被本部落的人当作神明看待,而且名字也被用来当作各部落的代称,这些代称无疑都是最原始的“姓”。后来各个部落又进一步分衍为许多支族,这些支族同样以与本支族有关的人或物命名,这些名称显然也就是最早的“氏”。
  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姓氏,一般认为来自商代的甲骨文中。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看,有“帚秦”、“帚楚”、“帚杞”、 “帚周”、“帚庞”等字,其中“帚”即后来的“妇”字,“帚秦”即 “妇秦”,指来自“秦”部族的妇人。上述“秦”、“楚”、“杞”、 ,,周“庞”等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商周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姓氏渐渐多了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发展、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姓氏。如果对这些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过,若把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是由国名演变而来的,有些是从官名、地名等发展而来的,有些则是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号或者改姓 ……原因较多,情况不一。
  譬如,今天我们常见的齐、鲁、秦、吴等姓,大都是由历史上的齐国、鲁国、秦国、吴国等国的王室宗族或黎民百姓为纪念国家而以国名作姓。其中齐姓人源于两周时期的齐国,原本姜姓吕尚的后代,春秋战国时因齐国发生内乱,姜姓政权被田姓政权取代,于是,这些亡国后的姜姓人便纷纷以国名为姓氏,从此改姓齐。至于鲁、秦、吴等姓,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我国姓氏的来源中,有些姓氏是由祖先的官爵谥号而来。如周代人做管理粮仓的官,当时把露天的粮仓称为“庚”,有房顶的粮仓称为“禀”,此后,粮官的后裔便以庚、禀为姓;西周春秋时期,诸候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此后便有人以公子、公孙为姓;春秋时,宋国有位国君名子和,去世后被谥为“穆”,他的后人除继承王位者继续姓子之外,其余便都以穆为姓。又如周文王的后代姓文,卫康叔的后代姓康,宋武公的后代姓武,等等, 不再赘述。
  从历代姓氏的演变情况以及史籍所述,大约有如下几种得姓方法:以水为姓。如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出天水,本自黄帝, 居于姜水,因为氏”(见《广韵》)。又如涂,“洪州人,以水为姓”,古之涂水即今滁河,长江下游的支流,在今安徽省南部。唐时改“涂”为“滁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以水为姓(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以国为姓。如江,“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谱》)。
  以官为姓。如李,“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即后来的李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又如司马、司空、司徒、帅、尉等,皆是以官职为姓的。
  以字为姓。如方,“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见,《元和姓纂》)。又如童,“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巫,上古有神医巫彭,殷有巫咸。《归藏》:“昔黄帝将战,筮于巫咸。”《列子·黄帝》:巫“知人生死存亡,期以岁月,句句如神”,以其从事的职业而承袭了巫姓。以业为姓的,还有陶、卜、商、乐、屠等姓。
  以祖先的图腾为姓。把祖先崇拜的生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姓氏的,有云、龙、牛、马、羊、熊、鹿、骆、鱼、鲍等。再如某氏族崇奉青牛、白象,其后便姓青牛氏、白象氏。将崇拜的植物作为图腾,这就是杨、柳、松、梅、林等。
  以祖先的称号为姓。如轩辕、高阳等。
  以祖先的谥号为姓。如周朝的文王、武王,其后代分别姓文、 姓武。
  以爵位为姓。如王、公、侯等。
  以地为姓。如齐、楚、赵、魏、鲁、晋等。
  以居地为姓。如东门、南宫、西郭、江、海、池、桥、井等。
  以帝王的赐姓为姓。如唐沙陀族的朱邪赤心赐姓为李。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也曾被赐姓朱,百姓就称其为“国姓爷”,这都是十分显著的例子。
  以五行为姓。如金、木、水、火、土。
  以天干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以地支为姓。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
  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姓。
  有以日、月、星、辰为姓。
  有以矿物为姓。如金、银、锡等。有以颜色为姓。如白、黄等。
  因避讳而改姓。如丘,因避讳孔子之名丘,而将丘改为“邱”的。 明代朱元璋的后代,在清时为免遭杀身之祸,而改姓为李。
  以少数民族的姓氏译音为姓。如呼延、宇文等。
  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还有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的。得姓方法的多样化,是造成数千年来中国姓氏源头极其众多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姓氏来源不一,对姓氏的研究也就成了专门的学问。早在宋时,著名学者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就根据姓氏的渊源,将其分成32类,如“以国为氏”、“以郡为氏”等等,其实细分起来,姓氏的源头远不止这32类。此一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姓氏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当然,我国的姓氏在先秦出现以后,还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此漫长过程中,许多古老的姓氏或被废止、或绝灭,同时又有许多新姓氏诞生。在这些新姓氏中,有些属于为避开某位皇帝的名讳而改(如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唐末王审知称闽王,当地沈姓改为尤);有些是因读音相近而变为别的姓氏(如江淮地区“韩”、“何”不分,北京一带 “耿”、“简”相近,福建沿海“王”、“黄”不分,历史上都有互改的现象);有些是因避乱避祸等自行改姓(如南北朝时,南朝人刘凝之避乱入北朝,改姓员氏;王审知闽国灭亡之后,子孙为逃避仇人追杀,分别改姓游、沈、叶等;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武帝恩准乘车上殿,家族以此为荣,于是改姓车氏);有些是因政治原因而改姓(如南朝齐巴东王萧子响起兵作乱,兵败被杀,家族除籍,改姓峭氏;隋朝贵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也被改姓凫氏); 有些是从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中改姓而来(如隋末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后改姓王氏;明朝时菲律宾某国王入朝中国,病死途中,子孙留下为之守丧,遂改姓安、温等)。但影响最大且使姓氏变化最多的一次事件,是发生在公元496年由北魏皇帝主持的把鲜卑姓改为汉姓的运动。
  北魏皇室出自鲜卑族。在改用汉姓以前,鲜卑人使用的是三字或四字姓,又复杂且难记。至北魏孝文帝时,随着鲜卑人汉化程度的加深,原来的姓氏越来越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于是,孝文帝下令把繁复的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皇姓拓跋氏被改为元氏,其他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普六菇氏改为杨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等。据《魏书•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在这次易姓运动中,总计有144个鲜卑姓氏被改为汉姓,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之举。这些被改姓的鲜卑人后来都融入了汉族之中,他们的姓氏也成了汉族姓氏的一部分。到宋代人编修《百家姓》时,由这次改姓而来的许多姓氏都被收录了进去。仅仅从姓氏上看,我们已经难以识别它们的族属了。
  由于姓氏的源头繁多,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一直很重视族谱的续写和修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 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在“家天下”思想统治下的社会里,重视姓氏族谱是必然的。一方面,它是维系封建社会生存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它又是以“姓”为血缘的宗法制观念的反映,是封建社会传宗接代、承续“香火”的需要。
  在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姓为血缘的宗法制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愈来愈淡薄,姓氏已演变成一种发乎自然的感情,成了个人所生家庭的符号而已。但任何一个姓氏,它的起源、形成乃至分化、演变,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姓氏的复杂性,与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它还是研究人类文化起源发展科学——人类学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我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全部理清各种姓氏的发展和演变,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