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难为赤郎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2693
专题名称: 畲族难为赤郎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1/001
起始页: 078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古时,与寿宁县相邻的一带畲族乡村,畲族姑娘出嫁时,男方必须托亲家伯挑着猪肉、公鸡、酒、菜等,带着厨师到女家煮酒,宴请女方眷属亲友。这个厨师称为“赤郎”。 他们来到之前,女家必须把铁镬、炊具、餐具等都藏起来。到时,必须由亲家伯和赤郎唱“借镬歌”。唱一件“借”一件,要是哪一样唱不出歌来,哪一样就不“借”。如唱: 要借炉灶象垛墙,两只铁镬象龙潭, 借双铜镜对明月,金乌洗浴水中央。 亲家嫂听歌,从房里频频递出铁镬、镬盖、木勺。 赤郎又唱: 再借金网捞珍珠,木龙上天起云雾, 双龙抢珠火城内,玉女吹箫云头过。 亲家嫂递给笊篱、饭甑、火钳与火管。 亲家伯又唱: 再借三脚油灯盏,两耳朝天煮会响, 仙女点香来洗浴,凤凰穿腰五味香。 亲家姑递给灯盏、小铁锅、锅刷、锅铲。 赤郎再唱: 再借仙鹤立木台,鲤鱼翻白上灶阶, 江西金盏与玉碗,姐妹双双不分开。 亲家嫂递给酒壶、菜刀、碗盏、筷子等。 上述大件炊具既“借”,小件用具就随之而来。 亲家伯最后唱道: 灶前借转寮厅堂,漆桌交椅摆两行, 八仙落凡来贺喜,六亲食酒齐相帮。 炊具“借”齐了,亲家伯坐下烧火。可是,干柴也早已换成湿柴,生不着火。即使生着火,亲家妹还要用嘴来吹灭。懂规矩的亲家伯早已在怀里揣着一大把棉花引火,只要灶膛升起火之后,姑娘的母亲就会送来干柴。还有懂规矩的赤郎在切猪肉时,要在衣袖里藏一小块肉,而把切好的肉摆在灶头,吸引她们。一刷完镬,袖筒的肉早已下镬。否则,她们还会在刚刷净的镬里撒入一把砻糠,使他煮不成。同时,厨师还要找机会把带来的公鸡悄悄宰掉,否则亲家妹也要故意来相撞,使他不敢下刀。因为宰鸡时,不能有一点鸡血洒在地上,要是发现一滴血,赤郎就要喝罚酒1杯。 “借镬”风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有个名叫钟淑玉的畲族姑娘嫁给一位姓李的少郎,因为淑玉对他不了解,想借婚礼之机,试他才华。于是把屋里陈物统统移开。可是,聪敏的李少郎就看出了她的用意。完婚时,就用对歌的形式,向她要东西,要用一物就唱一物。淑玉在房里听了大喜,便作歌和之,其物应歌而出。几经演变,便成了这样的风俗。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