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县竹洲山村婚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2195
专题名称: 福安县竹洲山村婚姻情况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23/001
起始页: 029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过去,畲族人不愿与汉人通婚,也严格遵守本民族内同姓不婚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男女青年找对象基本上是自己相识或别人介绍后自由恋爱,父母包办现象已经消除。年轻人对畲、汉通婚抱着开明的态度,同姓不婚的禁忌也开始打破。 畲族男女传统的嫁娶程序过去十分繁琐,50年代以后逐渐简化。80年代,村里办喜事,新郎新娘一般还穿民族服装。男子的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宽沿礼帽,青色长衫,青色布靴;女子则身穿衣领与大襟上绣着花纹的黑色衣裤,腰系围裙,头戴凤冠。这些服饰有的是自己新制的,也有的是从别人那里借来或穿家里老人留下来的。近几年,村民在婚礼上已不穿这种民族服装,装束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结婚仪式主要是拜堂和办酒席。农户屋中厅堂的中庭壁上平时都供有地方神和祖公神,举行婚礼时,神、祖的名称要用红纸重写刷新,家中藏有神图、祖图的要取出来挂在堂上,供新人叩拜。此外,由于畲族人崇拜凤凰,办喜事时堂壁正中一定要贴上红纸书写的“凤凰到此”四字,以示吉祥。 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青年的结婚费用也相对增加。竹洲山村虽是贫困村,但结婚的花费还是相当大的,低者1万余元,高者两万余元,主要用于聘礼、办酒席和购置电视机、电风扇、组合家具等。为了结婚,年轻人常外出打工,主要是给人烧炭,一点一滴地攒钱回家娶亲。不过绝大多数年轻人靠自己挣的钱应付结婚开支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费用仍需向亲友借。如住在平中山的雷石发,今年31岁,妻子是另一个自然村的居民,今年24岁。两人于1994年结婚。婚前雷石发曾到福安、永安、三明一带替人烧炭,挣了一点钱。而结婚时共花费了两万多元,其中的一万多元是向别人借的。一般人家没有太多的钱,也不愿意多借,一次只能借一二百,因此这一万多元是从许多人那里凑来的。婚后,雷石发不再出外打工,以种田、砍柴为生,自家的田不到1亩,种出的粮食不够吃,便向外村借种1亩水田,收成的四成归田主所有。现在,雷石发夫妇已生有一女一儿,可结婚时欠的钱还有5000多元没有还上。像雷石发这样的情况在竹洲山比较普遍,由于该村既偏远又贫困,本村的姑娘常常嫁到外村,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嫁进来,假如再不借钱大办婚事,竹洲山的小伙子就更难娶到媳妇了。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