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内坑霞美畲村“弄阵”和“刣狮”节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唯一号: 130934020220000027
专题名称: 晋江内坑霞美畲村“弄阵”和“刣狮”节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2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霞美畲家向来习武成风,族中多善武功者。相传清初有族人钟宝三,因武功升任闽省陆路提督。又有钟为祯者,善武艺。曾随郑成功抗清,为郑镇守澎湖。清末则有钟振挺(俗号猴挺)是闻名漳泉一带的民间拳师。村人至今犹称道他凭一支空心芦竹挑走六大篮花生果的不凡功夫。 霞美村人承袭先人传统,习惯在农作间隙,用扁担、锄头、棍棒以至雨伞为器械,进行练武。每年春节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村中便举行“弄阵”。霞美村原来分顶堂、下堂两角落,“弄阵”便是以顶堂、下堂的男丁分为双方对阵对打,用石头互掷,以拳头、棍棒相加,形同实战,每每打得头破血流。但双方并不因此积怨。“弄阵”过后,便一起和和平平地举行祭祖仪式了。 “弄阵”事实上是畲家为抵御外侮而进行的训练活动。族中素有规定,凡对外争斗,村中满16岁以上的男丁都应出阵。出阵不仅要有武艺,更须有胆气。畲村便是通过平时的“弄阵”,对族人进行心理训练和技能训练的。 民国年间,晋江一带多有组织狮队练武的。霞美村以顶堂、下堂组织了一支“青狮”队,一支“红毛狮”队。每支狮队成员108人,各掌棍棒、长枪、关刀、杆刀、铁鞭、双锏、钩镰枪、开山斧、长铲、短铲、双刀、方天戟、李公拐、耙、盾牌等十八般兵器。其中以持长棍者为多。当时著名武师有使长棍的文长、祯田、斗啊;使藤牌的绍条;使锄头、双鞭的绍边;精花拳的祯操;使耙的绍团;使鸟枪的祯凿、祥好等多人。还有精通多种武功的常抬和绍旦等。这些人曾往外多开设武馆,培养出不少武林高手。每年春节期间,霞美村两支狮队便在村中献艺,表演“蝴蝶阵”、“田螺阵”、“蜈蚣展须”、“青狮肩月”、“乌蜂罩顶”等十八种阵法。名曰“刣狮”。因为顶堂、下堂分属不同狮队,竞技进行得难分难解时,双方助威的群众也相持不下,更造成“弄阵”激烈的气氛。 由于霞美畲家习武成风,对外协力,所以在远近乡间很有名声,有“霞美‘家私’出〓了(武装村民众多之意)”的俗谚。 这种“刣狮”和“弄阵”的活动,直到1952年才停止。 霞美畲家尚武之风是对先辈英勇斗争精神的继承,也是适应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积极措施。晋江早时亦有一些畲族雷姓,因环境所迫,改为他胜。而霞美钟氏祖先初迁是地,村中居住多姓(其祠堂地即是王姓的土地),后来却能渐次发展,变为一姓之村,况且附近多有强房大姓,这在旧社会种族压迫、弱肉强食的情况下,实属不易。看来,畲家这种尚武自强风俗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即使到了各民族平等互爱的新社会,崇尚习武以强健体魄,培养勇敢无畏、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