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坂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地理名称: 仕坂村
唯一号: 130933020220000848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37.pdf
地名类型: 居住区
层级分类: 村庄
隶属: 古田县城东街道办事处
辖区: 仕坂(洋坂);东洋新村;东厝;菁台墘

参考方位

位于古田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北靠坑里、七保,东依凤埔乡平沙,西接山头岭、罗坑,南连上圪村。

介绍

仕坂村隶属古田县城东街道办事处,位于古田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北靠坑里、七保,东依凤埔乡平沙,西接山头岭、罗坑,南连上圪村。海拔430米。下辖仕坂(洋坂)、东洋新村、东厝、菁台墘等4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属老区村。 该村又称“洋坂”村,宋时属古田县建东乡,为扬州郡古邑建东乡九都五保云梯境。明、清属崇礼里九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凤仕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四区凤仕乡仕坂保。1950年改保为行政村,属第三区公所,1956年属下区公所,1958年属城关公社,1959年属凤都公社仕坂大队,辖洋坂、东厝、东厝隘、东洋新村、前村、黄台圪。1984年属凤都镇,2005年属城东街道办事处。 仕坂村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冬短夏长,春秋对峙,年平均气温18℃,适宜作物生长。全村耕地面积1360亩,山地面积3600亩,其中林地面积1300亩、果园面积1900亩。1998年列入古田县桃溪流域农业科技园区。1998年上级政府部门拨款铺设了长3公里U型水利渠道,给农田灌溉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近年来,村民除了种植农业作物以外,还大力发展水果和食用菌。栽培果树种类有水蜜桃、柑橘、油柰、杨梅、柿、柚等;食用菌类有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竹荪、猴头菇、茶树菇等。全村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村完小校占地面积2875平方米,是古田县食用菌百村万户工程先进示范村、猴头菇无公害示范基地。 2005年,全村463户1791人,其中畲族162户56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1.6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30元,村财政收入0.3万元;村华侨小学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103人,其中畲族36人;有卫生所2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仕坂村丁文奇先生远渡南洋定居马来西亚,其后村民陆续外迁,至今全村海外华侨已达500多人,他们分布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地。多年来,丁文奇、钟世璋先生等一批身居海外、心系故里的华侨,为了家乡的发展,慷慨捐资,共捐资300多万元,兴建仕坂华侨小学、九都中学、苏垱石拱桥、仕坂街水泥路和通往县城的柏油路。 第六节 屏南县巴地畲族村民委员会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北纬26°44′~27度10′,东经118度41′~119°13′,面积1485平方公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县境东北部地建县,县治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称“屏南”。屏南建县后,属福州府。民国二十三至三十八年(1934—1949年),屏南历属第二、三、八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南平专区。1963年8月,改属闽侯专区。1970年7月,改属福安专区。1971年,福安专署迁往宁德,改属宁德地区。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属宁德市。下辖4镇、7乡,人口18.18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屏南县地处鹫峰山脉中段,以中山为主,大部地区海拔700~800米,是全省平均地势最高的县份之一。西北部岭下东峰尖海拔1627米,为全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柏源溪,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长桥溪长53.8公里,流域203.5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源叉溪、金造溪、黛溪等。年平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5.3℃,7月平均气温24.1℃,年均降水量1841.2毫米,无霜期250天。 境内耕地21.15万亩,有林地面积274.2万亩,林木蓄积量350万立方米,毛竹面积6万亩,森林覆盖率72.5%。拥有连片牧草山6万多亩,草质优良。其中仙山牧场面积3万多亩,属高山稀林草场,被专家誉为“北方没有,南方少有”的天然牧场,为福建畜牧基地之一。有草鹗、猕猴等珍禽异兽,三尖杉、银杏、水松、马褂木等珍稀树种。300亩以上成片草场1.53万公顷,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被列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可开发15.61万千瓦,为首批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矿藏有铅、锌、铜、石英石、高岭土、石墨、稀土、铁、花岗岩。屏南为省重点林区县,无核柿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烟叶、苎麻、油菜籽、油茶籽、油桐籽、松脂、棕片、笋干、香菇、草菇、蘑菇、金针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茶叶(黛春茶为上品)、梨、桃、柑橘、苹果、葡萄、猕猴桃、牡丹、四季兰、四季杜鹃、月桂、家畜良种福建兔。公路以省道203线为主干,通车里程500.5公里。 2005年,全县只有1个畲族村民委员会——巴地村。 巴地村委会隶属屏南县甘棠乡,位于屏南县与甘棠乡之间,距县城12公里、乡政府驻地6公里。海拔740米。下辖巴地、坂兜、宝石等3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8开始供电,村有6米宽、600米长的公路1条。1993年,全村106户442人,其中男236人、女20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030亩,其中农地面积410亩、水田面积6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5吨,亩产量27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4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00元,村有果园150亩;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2人,在校生76人。 巴地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省道202线从村边穿过,交通便利。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食用菌、水果、反季节蔬菜等作物1000多亩,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2005年,全村117户463人,其中畲族113户39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96%;耕地面积686亩,林地面积3805亩,粮食总产量18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0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3人,在校中学生30人,小学生45人。 巴地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屏南县新俗里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屏南县祭甘乡。 巴地自然村主姓蓝,据宗谱记载:宋代蓝姓二十二世祖(禄房)巨富公从古田富达迁入巴地,娶黎十娘为妻,于此开基创业。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巴地村划归屏南县管辖,巴地村长期受民族融合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但仍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情习俗。其人文景观可概括为:“一祠二亭三桥横,四树五井六洋连,七潭八岗九垅宽,十佛百户千万年。”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文昌阁已有500多年历史,古廊桥历经600多年仍保持完好;有冬季开花夏天结果的猴子树;此外还有溪边亭、古井、古树,宫、庙多处文化景观。每年正月初四,村里照例要举行畲族的祭祖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