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渡乡高岳畲族村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1020230000131
机构名称: 潘渡乡高岳畲族村小学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9/001
起始页: 0252.pdf
起始时间: 1950年

机构描述

高岳是一个畲汉两族混居的村子,全村人口1000左右,其中畲族人口近500人。早在1929~1933年间,畲族居住区的畲民聘请一位教师,开办一所私塾。当时参加学习的学生有20多人,教师教学采取个别面授的方法。每生每年的学费是稻谷一担。学生主要学两书本:《三字经》和《大学》。后来老师走了,私塾也就停办了。 1950年,高岳村在汉族居住区开设了一所学校,参加学习的畲族孩子只有三四人,一直持续到1958年大跃进时,上级正式派老师来,学校借用老百姓的厅房,课桌椅均由学生自己带来,年年转换地方。参加学习的畲族孩子大约十二三人。1962年后逐渐增多,约有十七八人,且大部分是男孩子。1965年后,学校正式开办在“陈氏宗祠”里。1969年,在当时“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指导下,又在雷打石自然村创办了一所少数民族学校,上级有关部门还拨了专款修建校舍,在本地聘请了一位高小毕业的青年担任教师。这样,该自然村的学龄儿童几乎全部入了学(约20个),另二个自然村的孩子则到村部所在地的学校上学,当时参加学习的畲族儿童总共约四十人。1979年,又在畲族居住区的另一个自然村(大崙),创办了一所小学,也拨给专款,盖了一所简易的校舍,学生七八人(只办一二年级)。1975~1978年,雷打石小学还开设了“扫盲班”,参加学习的有二十多人,许多妇女都参加了。1995年,为实现“两基”验收,学校与村委会联办“扫盲班”,现在全村已无“文盲”了。当时参加学习的畲民有十二三人。1988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高岳村新建了一所校舍,从此全村归并在一所学校读书,高岳的教学面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全村入学率、巩固率、小学毕业率年年百分百。2000年,全村畲族适龄儿童41人,2001年40人,2002年33人全部入学。截至2002年,本村畲族人口中有1个大学生,原分配在省医药公司,后他就离岗;5个高中毕业生,其中1人考取了中等师范学校,现担任潘渡学区校长,另一个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系连江县业务主办;另外3人在家经商。初中毕业生有几十人,大部分都在家务农。其中一女生考取了师范学校,现在学区任教;1人考取了中专,现在下宫乡政府工作;1女生在小沧信用社工作;1女生职专毕业后在家务农;另一女生正在南平林业学校学习。原来在雷打石任教的雷天发老师也已转正,1995年还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2002年,尚在中学读书的畲族学生有18人。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