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山民(三明)会馆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唯一号: 130931020230000073
机构名称: 福宁山民(三明)会馆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3/001
起始页: 0251.pdf

机构描述

明清时期,畲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且深入。但畲族人因其传统的民族服饰绚丽独特,在和汉人的交往中常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歧视,并时常引发民间冲突。这种因文化差异引发的民间冲突,终于引起了官府的重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建按察使司在处理福宁府畲、汉纠纷时认为,畲族与众不同的装束是导致矛盾纠纷的原因,因而发出“向山民劝改装束”的告示,并将告示发到福宁府,通知各地山民代表陆续前来领取。当时霞浦县城里没有畲族专门的客栈,代表多感不便,因而钟学吉、蓝文蔚等人倡议集资建馆。第二年在霞浦西门外教场头,买下四扇瓦房一座,依照告示中“山民”之谓,并仿照当时颇为盛行的“会馆”之称,名为福宁山民会馆。 民国2年(1913年),福宁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民国8年(1919年),福宁三明会馆迁至当时县城中心地带“北社乘驷后境”(今松城旗下街3号),馆址为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由山门、前座、后座等组成,总面积683平方米。馆舍经修缮后,前座大厅作为祭祖及重要议事聚会之所,中厅设神龛,安放木雕涂金“敕封盘护忠勇王”神位,两侧壁间大书:“盘、蓝、雷”“钟、李、吴”姓氏,大门上榜书“福宁三明会馆”。前座、后座共二十多间房子作为住房、客房,接待畲族宗人免费住宿。此后,会馆成为各地畲族祭祖、联宗、议事等活动的中心场所。据悉,这是全国唯一跨省、地的畲族公益团体,也是闽、浙、赣畲族民众联合组建的公益组织。 福宁三明会馆内设董事会,闽东、浙南十余县各有一名董事,除董事律师蓝文蔚长期驻馆外,其他董事不定期轮流驻馆,义务服务。服务项目包括对内调节族内纠纷,对外维护本民族权益,代畲民写诉状、打官司等。作为畲族人的接待处,福宁三明会馆提供免费住宿,自办伙食,解决了往来畲民的膳宿问题;作为畲民联谊会,福宁三明会馆为闽东、浙南诸县畲民沟通信息、商议事务(如兴学、建祠、铺路、赈灾等)提供了便利。福宁三明会馆事实上还成为畲族文化的传播中心,年近花甲的“畲族歌王”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后,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而各处来的畲族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使钟学吉创作的“歌言”迅速传播,以至出现了“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福宁三明会馆为畲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福宁三明会馆自成立后经历了鼎盛的三十年,1927年一度中断活动,1946年重兴会馆,被官方注册认定为“苗夷民族”之公益团体。新中国成立后,福宁三明会馆活动逐渐终止。作为畲族民间公益性团体和多职能的活动场所,福宁三明会馆在存续的50多年时间里,为闽东、浙南畲民争取了许多合法权益。如民国初年,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废科举、兴学堂,但畲族子弟上学却多受刁难,浙江泰顺、景宁等处,均发生不准畲族学生入学的事件。泰顺畲民经人介绍来到会馆请求帮助,蓝文蔚便以“福宁三明会馆”董事律师名义,直接到泰顺起诉,胜利打赢了这场官司。因影响所及,景宁畲民入学官司亦获胜诉。畲族子弟入学问题的解决,使福宁三明会馆的声望也随之名扬闽、浙畲区。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