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闽剧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唯一号: 130931020220000044
机构名称: 业余闽剧团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14/001
起始页: 0426.pdf
起始时间: 1955年

机构描述

1955年,霞浦海边、福安仙岩两地畲族村民,自发捐资购买戏装及演出设备,成立业余闽剧团。选收畲族男女青少年30人参加学戏。剧团排演后,先在本村演出,不计报酬。外出演出,实行评分分红。1955年,仙岩业余闽剧团的《牧羊姑娘》,参加福建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963年,畲族小演唱《难为迎亲伯》、《草岗变茶岗》以及《茶歌》等,曾获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大会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解散。1980年重办,海边及仙岩闽剧团各有人员40多人。以上演闽剧为主,兼演畲歌小戏,成为闽东畲歌演唱的主要演出团体。演出的闽剧有《拾玉镯》、《卖花记》、《何文秀》、《三盅酒》、《梅花寨》、《血衣冤》等;畲歌小戏有《牧羊姑娘》、《阿姆》等。1977年,福安牛山湾、半岭、凤洋、桂垅畲族村俱乐部相继发展成为业余闽剧团或平讲班。演出《赠金钗》、《凤仪亭》、《包公》等传统戏几十本。逢年过节或农闲期间在本村公演1至3天后,外出活动三四个月,年上演100~150场,多在畲、汉偏僻山区和革命老根据地村庄演出。收费低廉。牛山湾畲族平讲班共有28人,年老的53岁,年幼的13岁,有6对父子、兄妹齐上台。出门上午赶路,下午演出,严寒酷暑,岭长水深,在所不辞。好多山村无剧场,剧团到达后,演员、观众一齐动手,抬门板,搭戏台。1981年,仙岩畲族业余闽剧团,参加福安县城乡业余剧团调演大会,荣获演出奖。畲族演员钟乃康、钟燕(女)获县演员奖。 1978—1981年,在寿宁、周宁、福安、柘荣、霞浦山区村,演出884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收入2.95万元。畲民说:“自己的剧团唱戏,听得懂、养得起。”此外,比较活跃还有海边和桂垄民族业余闽剧团。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