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霞浦县俱乐部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1020210000124
机构名称:
霞浦县俱乐部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10000017/001
起始页:
0357.pdf
机构描述
1956年,县境最大的畲村白露坑和海边,先后办起村级俱乐部。俱乐部是群众自发创办的,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其经常性的活动内容,主要是民间器乐吹奏和畲歌盘唱,在此基础上,组建农村业余剧团,聘请导演教习闽剧(畲族没有自己的剧种,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处,所以畲民大多通晓当地汉族方言,看戏也都是看当地汉族喜爱的剧种,如闽剧、木偶戏等),上演古装传统闽剧,亦配合宣传演少量现代戏。海边所办的“青皎民族文工团”(青皎闽剧团),是全地区最早的畲族农村剧团,颇有名气,虽只有30人,但演出很受欢迎。白露坑闽剧团,在南乡也颇为活跃。本地导演雷国年,在县第一次农村剧团会演时,即获导演奖。1958年前后,茶岗、南门山、半月里、上水、霞坪、半岭、鲤鱼山、四斗、瓦窑头等畲村,都办有村级俱乐部,其活动内容,亦多以娱乐为主,开展民间器乐吹奏和畲歌盘唱,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不少“鼓首班”,有些俱乐部还增加图书阅览(主要由文化站的“文化担”提供)、棋类、黑板报等,有的还经常配合生产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有的则配合学校办夜校学文化。这些畲村俱乐部及其剧团、鼓首班,活跃了畲村文化,还培养了一批文艺活动骨干。1964年,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雷一鸣(茶岗)、钟柯香(南塘)、雷珠妹(溪边)、蓝新玉(上水)等,全部都是来自业余剧团,或农村俱乐部的业余演员、歌手。“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剧及畲族传统歌谣均被打入“封、资、修”之列,横加禁止,农村业余剧团被解散,俱乐部则被“政治夜校”所取代。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