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60
颗粒名称:
二、古建筑
分类号:
K873.57
页数:
4
页码:
304-3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罗源县境内拥有众多古寺庙和桥梁,包括兴祥寺、龙华寺、圣安寺、光化寺、洪福寺等寺庙,以及肖洋桥、石板桥等桥梁。这些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兴祥寺、龙华寺、圣安寺等寺庙的重建工作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尊重,而肖洋桥等桥梁则见证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和技艺。这些古建筑是罗源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去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福州市
古建筑
文化遗产
内容
(一)兴祥寺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石壁下村大坪自然村。唐大顺二年(891年)僧智韬建,原名兴王院。明万历二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僧通镜、徒弘辉、孙仁能重建。现存山门及两庑,面积219.55平方米。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寺内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铁钟1口。
(二)龙华寺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坑山村长岗畲族自然村。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僧真翁建。明崇祯年间(1628~1844年)僧如滨重建。1982年重修。占地672平方米,由山门、两庑、大殿组成,三面围墙。内祀石刻地藏王菩萨像,南宋嘉庆十年(1217年)造,高0.38米、宽0.32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造香炉1座,辉绿岩质,长0.41米,高0.26米,内径0.30米。
(三)圣安寺
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外葛藤村、安井村(又称上吕洞)与松山乡前房村交界处,距县城5公里。唐咸通元年(860年),僧智净、慧泉结茅为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僧升明、定修募建大殿。嘉庆八年(1803年),僧能安建钟鼓楼。道光六年(1826年),僧秋月、明才募塑十八罗汉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僧德煊(畲族、安井村人)捐建山门。今存大殿、石水槽,均乾隆年间造。寺后岩石罅有山泉,石壁摩刻“咄湧”两大字,为康熙年间罗源县令梁文煊题。
(四)光化寺
位于罗源县白塔乡旺岩村崙后自然村。寺对面山上有石如珠,传说夜可发光,寺因而得名。唐乾化二年(912年),僧圆映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如净重建。清道光五年(1825年)僧会司长福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重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今存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前殿面宽5间,进深4间,190平方米;正殿面宽5间,直深6间,面积219平方米。尚有石碑2方、石槽5个,皆宋代遗物。
(五)洪福寺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宋咸平二年(999年),僧兴宗始建山门、大雄殿。明隆庆六年(1572年),僧无边重建山门、大殿;崇祯十四年(1641年),僧普济建后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僧戒洪、戒因重修后殿。寺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至后殿高差6.64米。今存山门、大殿为明隆庆建筑,前殿、后殿为清乾隆建筑,总面积1531平方米。大雄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宽5间,进深4间,面积437平方米,藻井上的明代彩画“丹凤朝阳”犹存,台阶为辉绿石构造,上有双龙抢珠浮雕。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田中宫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田中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坐北向南,占地60平方米,宫面宽3间,进深4间,高4米,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铁铸香炉一口,保存完好。
(七)肖洋桥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官村肖洋畲族自然村。宋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建。石梁桥,长4米,宽1.3米。
(八)石板桥
又称鐤炉桥。位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里飞竹自然村。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为单孔石拱桥,桥东西走向,长7米、宽2.5米,桥面刻有“熙宁五年壬子岁、兴城里高耸与妻郑十四娘共舍梁一条”、“缘首永清、永观、永柯、顔添舍一贯文”、“德斌与弟子林阮、李球、同券众缘共造桥一所”等字。
(九)下村桥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下庄村,为罗源县城关至霍口主要通道。始建于北宋初期。单孔石梁桥,长8.4米,宽2.1米,高2.2米。
(十)王认桥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王认村。宋绍兴三年(1133年)建。东西走向,石梁桥,2墩、3孔。桥长22米,宽3.7米,高4.8米。桥栏上有动物浮雕,铭文:“弟子陈果舍钱造桥梁一条,乞保平安。”桥面石断2条、栏杆石断4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青蛤桥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南方1公里处。桥南15米处有石如青蛙(罗源方言称青蛙为青蛤)而得名。桥始建年间不详。历清道光八年(1828年)、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桥南北走向石梁,单孔,长7米,宽3.1米,高4.7米。桥头有清光绪重修石碑一方,保存完好。
(十二)久安桥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霍口村后洋自然村。因形如虾蛄,俗称“虾蛄桥”。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石拱券桥,东西走向,长18.5,宽3.55米,单孔,净跨10.45米,拱圈厚0.66米,栏板高0.55米,厚0.15米。南向栏板内侧正中刻楷书“久安桥”3字,桥东端左侧面田边有建桥石碑6通,记缘起、缘首及助缘者姓名和金额。
(十三)八井雷氏宗祠
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土木结构。正殿面阔3间,进深6间,中间两扇不用中柱,而用过梁架连接。围墙以下石、上砖构砌,内侧建单撇走廊通正殿。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民国23年(1934年),八井苏维埃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八井乡政府曾设此。现正殿已改为戏台,屋面破损严重。
(十四)塔里蓝氏宗祠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塔里自然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后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该村贡生蓝礼铨、蓝礼秋二人主持重修。为土木结构,今存正殿、天井、书院、门楼等建筑物,总面积509平方米。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门楼外树旗杆碣3对。
(十五)龙宫庙
亦称尊王宫,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原址在山仔水库淹没区,于1993年用原木石构件、按原样移迁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东风村龙宫坞。依山临水,坐西北向东南,面宽17.30米,进深19.5米,分前后两座,前为戏台天井。戏台为亭楼式,悬山顶;藻井三个,人物花鸟雕刻精细。后为正殿,祀陈感庄尊王。传古时敖江溪流之间有诸多弯道、浅滩、峭壁、暗礁之患,竹木排及行舟时有遇害翻没,陈感庄三兄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拯救患难者。在其殉难后,民感其德,尊之为王,建庙祀之。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探花府
位于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七里村。厝主雷土焕(1810~1881年),字大金,号炳镇,于同治八年(1861年)六月邀闽侯大湖桥细木陈大春建造。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宽29米,12扇、2直弄、2梯间,深32米;套房设置3直间,1横弄;周设回廊,通道灵活。左右建有2排厢房与主屋相通。室内庭式布局,规模宽旷,装饰简朴,富有畲村建筑特点。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竹玉寺铸铁钟
在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竹玉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腊月1日铸。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永福县二都竹云寺山僧万志募化各方善信再铸,匠人林邦馆。钟高1.06米,直径0.43米,下直径0.61米,为生铁铸成。上方双头狮,狮长43厘米,高17厘米;下方为五角弧形。现尚完好。
(十八)翠云寺
位于永泰富泉乡瑞应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毁于火,仅余正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面积800平方米。现有石碑2方,记田园亩分等。正殿前宽3.1米,石阶20级。有石马槽1个,长395厘米,宽90厘米,高65厘米。还有偏殿、宿舍楼1座80平方米。
(十九)嵩口畲寨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张坂里,清代,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二十)圣来寺
位于福清棋山,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原名“显庆寺”,是福清著名的千年古刹之一。规模宏大,寺貌壮观,因有位皇帝驻跸于此,故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更名为“圣来寺”。寺内有中国传统的诸佛像,还有一殿专供地方神张、钟、刘、史、赵五灵公。该寺属现宏路镇8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共有的,也是棋山畲族村民最敬仰的神庙之一。50~60年代被宏路粮站占用,后又拆建为粮库,经多次交涉,福清市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让占用单位归还。目前正在筹款重建。
(二十一)棋山钟氏宗祠
位于福清市宏路镇棋山村。棋山村钟氏畲民的祖先,由永春迁来棋山,经150余年的繁衍,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了一座规模恢宏的“钟氏宗祠”。光绪二十年(1894年),颖川钟氏裔孙福建福州府省城正始堂二十世祖、四品衔刑部主事钟大焜主持,召集全省各地钟氏族人,重修《钟氏族谱》,经7年修成。该祠于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元年,曾进行修繕。2002年又进行全面修建,为老人娱乐活动场所。
(二十二)棋山胜境
位于福清市棋山。“棋山胜境”供的是地方神衹,原址在宏路街头,因公路拓宽拆迁,重建在棋山大降岭山坡,是棋山村畲民和附近信徒的地方保护神。每月初一、十五,信徒络绎不绝前往礼拜,香火鼎盛。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