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1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族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霍口畲族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土壤、植被和林地资源等方面的情况。畲族是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民族,福州是全国畲族聚居地区之一。为促进畲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畲族的合法权益,按照畲族散、杂居的特点,以乡级行政区划建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畲乡概貌

内容

遵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为促进畲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畲族的合法权益,真正让畲族人民当家作主,按照畲族散、杂居的特点,以乡级行政区划建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从1957年4月到9月,福州地区相继建立罗源霍口等9个畲族乡。
  1958年秋,在“大跃进”中,畲族乡同样实行政社合一组织,乡长改为社长,挂人民公社的牌子,公社代替乡政府职责。畲族乡做为一个民族对外交往单位也逐渐消失。1961年初,改区,各畲族乡设小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区社又合并,畲族乡析为若干个生产大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4年6、7月,分别在畲族聚居地区建立畲族乡,福州地区设立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和连江县小沧畲族乡。
  霍口畲族乡、小沧畲族乡,在福州市东北部山区。两个乡山连山,水连水,沿着鹫峰山脉向东延伸,位于霍口溪(即岱江)两岸面积262平方公里的山区,世代居住着畲族人民。他们语言相同,习俗相同,婚姻相联,历史上早就形成了畲民聚居区。
  一、霍口畲族乡
  霍口位于罗源县西部。是古田、闽侯、连江、晋安等四县(区)的结合部,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全乡面积198平方公里。宋乾兴元年(1022年),罗源实行里图制,霍口设林洋里和霍口里,下各辖2个图。元代,保留林洋里不变,霍口分为上里和下里。明永乐元年(1403年)保留林洋里,裁霍口上下里,改设黄重下里。清代,仍沿明制。设黄重下里和林洋里。现在霍口畲族乡,属于黄重里的有大觥、小觥、后宦、蕉坑、大觥岭、王廷洋、瓦窑坂、大云、福溪、菜洋、牛栏坪、罗汉洋、船头、鸡角墘、张地洋、半山、霍口、溪前、福湖、山垅湾、山朋、岗尾、下段、梨坑、曲丘、溪坪潭、价洋、岐峰、马耳、卓贤垅、龟山、卷桥头、岭头、何坑、南墘、塘下、倪厝、东宅、西宅、安潭、赤洋、西场、东墘等21村。民国元年至19年(1911~1930年),仍沿清制。民国20年(1931年),裁里铺、设区。霍口为罗源县第四区,区公所驻霍口。下辖福霍、岐坑、宦船、仙峰、南东、西塘、香山、丰余、仓洋、斌溪、潘洋、上坂等12保、108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暂沿用保甲制,设罗源县第四区,区公所驻霍口渡头,下辖霍口、王廷洋、山垅湾、香岭、东宅、西峰、丰余、洋头、斌溪、潘洋等10乡、163个村。1958年9月,建立霍口人民公社,下设霍口、西峰、山垅湾、岐峰、东宅、王廷洋、香岭等7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复设霍口区,下设霍口、王廷洋、西峰、东宅、香岭等4、5个公社。1965年7月,裁区并社,重建霍口人民公社,下辖24个生产大队、171个生产队、2791户、11367人。1987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霍口畲族乡。下辖霍口、琅坑、长柄丘、塘下、香岭、黄鹤、徐坪、南墘、东宅、仙洋、后宦、石坪洋、船头、西峰、大王里、王廷洋、川边、佳湖、岗尾、山垅湾、溪前、福湖、岐峰、东园亭等2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2000年,辖24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8个,福湖、川边、岗尾为纯畲族行政村。全乡4521户、20221人。其中畲族827户、4256人,畲族占全乡总人口21.3%。畲族分布全乡1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
  霍口畲族乡为罗源县“高山之乡”,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拱列两界。其中:牛姆山(又称五指山、龙姆山),位佳湖村西北,海拔1251米,系罗源县最高的山峰;老梯重、形似梯子,位于岐峰村双贝自然村,海拔1215.8米;佳湖山,位佳湖村后山,海拔1214米;大山,位于川边村西部、海拔1162.3米;石人岗,位于川边村与大山之间,海拔1148米;歪尾山,位岐峰村,海拔1114米;狮头岗,位于黄鹤村,海拔1054米。
  霍口溪(又称岱江),自西北至东南贯穿乡境,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在古田县由双口渡入境,沿途纳仙洋、黄鹤、山垅湾及飞竹斌溪之水后,至车马潭入连江县境。溪在霍口乡境内流长31.5公里,流域333.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45.83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14.1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为罗源县最大河流。
  霍口畲族乡的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霍口为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10米,福湖、溪前、山垅湾,又有霍口盆地之称,年划分春季99天,夏季138天,秋季81天,均高于罗源全县平均数;冬季47天,低于罗原县平均数。年平均气温18.6度,无霜期284天,年均降水量1771.2毫米。
  全乡土壤以渗育型、潴育型水稻土和红壤、黄红壤等类为主。植被生长茂密,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垅湾的龙潭里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其次还有毛竹、针叶、阔叶混交林,以及80年代营造的经济林。林地资源丰富,全乡林地面积23.51万亩,将近罗源全县林地的四分之一。林木、毛竹蓄积量都居罗源各乡镇的首位。林木蓄积量26.38万立方米,占罗源县的三分之一;毛竹蓄积量269.63万根,为罗源县的五分之一。
  霍口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有蕨类、裸子、被子植物750种,分属169科。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松、红豆杉、桫椤;二级保护树种榈木(桑丝)、建楠(福建南木)等。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有环节、软体、节肢、脊椎等类。
  霍口古为竹木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罗源县城商人开始在霍口街摆摊点,设粮食加工厂、京杂店十几家,一条百米长石头街坊颇为繁荣。民国末年逐渐衰微,临解放时,仅余一家中药铺,一个私人粮食加工厂、两家京杂店、两家旅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逐步恢复,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中心的商业网点向各村寨延伸,设有粮食副食品加工厂,在霍口溪东岸依山临溪而建粉干、米粉、糕饼店、蔬菜摊点。至今集镇建设已西进山垅湾,南扩下段坂,桥西街长1公里,铺设宽6米的水泥路面,安路灯16盏。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农贸市场、影剧院、卫生院、税务所、银行、车站、中小学校等建筑面积已达3.3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1.69万平方米,住宅1.67万平方米。霍口至山垅湾公路拓宽,乡政府所在地建成带有畲乡特色的方圆2.8平方公里的集镇。
  霍口多山、历史上交通条件差,与罗源县城、福州、古田、闽侯、连江等地相通的都是羊肠小道。木材、毛竹外运主要靠霍口溪排筏、渡船。1965年12月白(塔)霍(口)公路通车,初步改善下半区交通状况。70年代,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先后修建霍东(霍口——东宅)、霍香(霍口——香岭)两条乡村公路。80年代,继续修建霍口——东元亭、琅坑,东园亭——岐峰、湖头至仙洋、东宅至石坪洋等次级公路(亦称机耕路)。90年代,续建霍口至香岭、东元亭三条断头路,先后与闽侯县廷坪、古田县岭里、福州市区日溪乡公路连接。霍口境内有大小桥梁12座,方便霍口溪两岸群众的来往。2000年,全乡公路、机耕路总里程90.2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
  霍口建立畲族乡后,政治、经济、文化、文教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1600万元,乡财政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元,是个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穷乡。自1986年开展脱贫致富工作以来,充分运用民族乡、老区乡、贫困乡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艰苦创业,畲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310万元,比1999年增长16.7%,是1985年的18倍;乡财政收入210万元,比1999年增长16%,是1985年的10倍;人均纯收入3200元,比1999年增长6.8%,是1985年的12倍。经济发展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全乡24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或机耕路,普及家用电照明,村村通电话,有电视和有线广播。全乡有中学两所、小学42所,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都是百分百。有卫生院一所,村医疗站20个,村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诊治。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乡文化站和福湖畲族文化站有各种图书近万册。
  霍口、日溪、小沧三个乡山水相连,是福州市的后花园。目前,霍口乡以“山、水、畲”三大资源,实施“旅游兴乡,旅游富民”的发展计划,建有畲家山庄、福湖畲族民俗村、岱江畲族风情漂,举办福州市首届畲族风情旅游节。2000年,岱江畲族风情漂被省旅游局定为省漂流定点单位之一。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全国11个专项漂流旅游定点单位(福建省仅此一家),是福州市20个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人流带动了物流,霍口畲乡熏盐鸡、笋干、茶油、中草药、畲家酒、土鸡、家兔等都成游客抢手货,有力推动畲乡种、养、加工业以及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成为霍口畲乡一项重要产业。
  二、小沧畲族乡
  小沧畲族乡位于连江县西北部,是连江县与罗源县、晋安区三县(区)交界的山区,在北纬26°22′14"、东经119°20′56",总面积64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小沧,距县城60公里,距福州市区40公里。乡境东临蓼沿,西邻晋安区日溪,南接潘渡,北靠罗源县霍口乡。境内有一溪流,居溪流东边的称“东沧境”,居西边的称“西溪境”。溪流从古田县东部、罗源县西部流入小沧,南往潘渡、敖江、浦口,汇入东海。溪面较宽,多滩濑,尖头小船是旧时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村落虽小,却有沧海之称,故名“小沧”。小沧,在清代及其以前,属连江县太平乡安仁里和名闻乡安定里。民国初,属溪港自治区。民国18年(1929年)设第四区小沧乡。民国24年,设小沧联保,属第一区署。民国29年,归第二区署蓼溪蒲乡,设小沧、龙潭、中逢、七里4个保。民国33年,从蓼沿乡析出,重设小沧乡,下设小沧、中逢、龙潭、沙州、高岳、〓水、蒲边7个保,共62甲、1406户、4428人。这是小沧历史上境域最大的时期,延续到民国3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保甲制度后,设小沧乡,划为第四区,后改潘渡区。1958年合并于潘渡乡,成立潘渡公社。1960年与潘渡分开,成立小沧人民公社。1984年6月,建立小沧畲族乡,辖小沧、七里、东风、樟后等4个行政村。
  1992年,省重点工程山仔水利枢纽工程在小沧乡境内开工,淹没耕地157.5亩、林地2905亩、果园243亩,淹没区人口2036人,搬迁1182人。由于淹没区行政管辖变动,增设利洋行政村。现全乡辖小沧、七里、东风、利洋、樟后等5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902户,4058人。其中畲族行政村3个(七里、东风、利洋)、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61%;畲族自然村12个(七里、大岗、掌濑、过洋、牛楼、上东山、下东山、金洋顶、湖里濑上洋、龙潭、半岭、曲埕)等,有畲族505户、2355人。
  小沧乡主要矿物有黄铁矿、锌铜矿,品位:M0.017%。磁铁矿在龙磹山周围,目估品位60%,估计储量40吨。乡内大面积出露必山岩,属于丹阳岩体组成部分,丹阳岩体相带较为发育,分为三个相:中心相——肉红色略带紫,为紫灰色中粒二长花岗岩;过渡相——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边缘相——肉红色细粒花岩。丹阳岩体,已广泛应用于饰面石材,资源丰富,质量好,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小沧乡还有氯铅矿、钼铅矿、雄黄、锆石、钍石、钛铁矿、铬尖晶石等。
  小沧畲族乡成立17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工农业总产值每年都以二位数速度递增。199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2000年增长到37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950元,增长到2000年的3240元。畲乡面貌焕然一新,水、电、路、通讯、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随之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可持续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1994年,被省评为“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1996年和1998年分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民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称号。2000年,在旅游业创建工作中成效显著,被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
  小沧畲族乡具有特色产业:全乡有黄毛竹10万亩;有一万余亩库区水域;有特禽养殖;有浓厚的畲族风情旅游业等,这些都为畲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条件。2000年,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是:粮食产量150吨,水产品315吨,年末牛存栏数285头,猪存栏860头,羊存栏325只,家禽存栏8601只。乡(镇)企业140个,从业人员492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762万元。经济总收入357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00万元,林业产值76万元,特业产值148万元,渔业产值191万元,乡财政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03千瓦,小型拖拉机(含手扶)70台。农村用电量207000千瓦时,化肥施用量305吨。乡办水电站1个,发电82千瓦。全乡公路39公里,全乡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电视、通有线广播。创办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5所,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小学毕业率,儿童升学率均为100%。有乡办卫生院1所,村办医疗站2个。有乡办文化站1个,图书6273册。
  小沧畲乡拥有竹林山寨,山寨以全乡6万亩竹子建设,其内容有竹子搭建吊脚楼、山阁楼、竹林旅馆;竹制桌、椅、碗等生活用品。还有运用竹子作畲族舞蹈道具的竹竿舞,用竹子制作的篓、盒、毛笔筒和竹根雕等工艺品。在小沧、七里等畲山湖旁建竹楼万余座,故称畲乡竹林山寨。黄毛竹为小沧增财富,每年产值均达130多万元,户均收入1000多元。
  山仔水库于1992年动工,1994年9月竣工。集雨1646平方公里,湖面积6.8平方公里,有900米海拔天湖顶、将军山为屏障,冬暖夏凉,云雾缭绕、湖水澄碧、鱼鸟群栖、风清气爽,沿岸危崖耸立、林壑幽美、流泉涤荡,是炎热季节避暑胜地,距福州市区中心48公里,蓄水量67亿立方米。水质优良,1996年确定为福州市第二水源,在山仔水库水域及两岸100米以内的陆域,设立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小沧畲族乡人民为福州市区作出积极贡献。淳朴别致的畲族风情与秀丽静谧的湖光山色构成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小沧乡人民充分利用一万多亩库区水域放养高产优质的“四大家鱼”,还有大鲵、鱇鱼、彩云鲷、班点叉尾鲷等,为小沧乡年创产值460万多元。小沧特禽养殖场饲养的大肉鸽、斗鸡,是小沧畲乡一种特色产业。年产量都在1000对以上,可创产值30多万元,加上家养的鸡、鸭、兔等,深受游客喜爱,供不应求。
  畲山风情旅游业,是小沧新兴产业。自2000年举办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正式开通畲山湖民俗风情旅游线路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创社会产值300多万元,带动船运、餐饮、商贸、种养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小沧有一支畲族风情表演和导游队伍、有畲女荣情、畲拳十八铁、打枪担等民族节目10多个,畲族特色浓郁、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加上导游沿途景点简介和七里畲村古民居探花府、祖图、陈列室的讲解,这些别具一格的畲族风情,受到游客的青睐。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