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827
颗粒名称: 一、农业生产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12
页码: 29-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游耕狩猎和定居农耕两个阶段。在游耕时期,畲族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同时狩猎也是重要的经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逐渐定居下来,开始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大量使用犁锄等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畲族农家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都与汉族无异,但番薯、茶叶等特色农作物仍是畲族的重要经济来源。
关键词: 畲族 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

内容

7世纪初,畲族先民就聚居在闽、粤、赣结合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在当地茫茫重山中辛勤开垦。陈元光到达汀、漳一带时,就发现这些畲族先民“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猎为生”①。畲族先民“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从隋唐一直到清代前期,畲族在南迁汉人的挤压下辗转迁徙于东南数省,始终过着“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②的游耕狩猎生活,直到清代定居农耕之后,这种游耕狩猎的生产方式仍有一定的影响。
  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时期,畲族先民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是比较落后的。明代谢肇淛的《太姥山志》曾经记载闽东畲民“刀耕火种”的情形:“过湖坪(在闽东),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竹木迸爆霹雳。舆者犯烈炎而驰下山,回望十里为灰矣。”这时畲民还采用原始的漫山纵火的方式治地,这种治地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到清代,畲族的治地技术就大有进步。曾任广东学政的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曾写过一本专门记录粤东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矿藏物产等的著作,叫《南越笔记》。在这本书中,李调元对当地輋(畲)民“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有过生动、准确的描述: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日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虫蛇死以为肥,日火耨。”③可见当时畲族社会中虽还没有使用犁锄之类的农具,自然畜力也还没用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但砍刀之类的多用途工具看来已经相当普遍。
  畲族的这种“刀耕火种”“燔林木以为肥”的农业生产技术,看来对后来迁入的汉族客家人的影响很大。至今在闽西、粤东、赣南一带的客家山民,仍然沿用一种古老的被称为“燔土粪”的治理山地的技术,其做法是将山地两边山坡上的灌木砍倒,并用锄头将灌木下的杂草连根和数厘米的表皮土层一起铲倒翻转,太阳暴晒数日,待灌木和杂草晒干后,将草木和土堆在一起,放火焚烧。这些焚烧过的泥土和草木灰混杂物,便成为改良山区旱地的上好土肥。“燔土粪”的技术和“刀耕火种”显然存在某种联系。客家曾经和善于山耕的畲族杂居相处数百年,他们的这种“燔土粪”的技术,看来应该是渊源于畲族,或者至少应该是受到了畲族“刀耕火种”技术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定居之后的畲族,在垦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还大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始逐渐使用畜力和犁锄等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如今,畲族农家已经普遍使用犁、耙、锄头、山锄、园锄、耘草锄、草耙、镰刀、砍刀、地瓜刨、打谷桶、打谷机、晒谷簟(篾席)等基本的农业生产工具,以及风车、石磨、谷砻、石臼、水车等粮食加工工具。尽管还习惯使用农家肥,但化肥、农药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与周围汉族已没有什么区别。住在平坝的畲族农家,甚至还用上了拖拉机、插秧机、电动打谷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
  在农作物方面,畲族曾栽种一种独特的旱稻——“畲禾”,也叫“稜禾”“稜米”“畲米”。从文献记载来看,这种旱稻曾经在汀、漳一带畲族山区普遍种植。杨澜《临汀汇考》记载: “稜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与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明确指出“畲米”是畲民所种。恩煜所撰《长汀县志》也说畲民“所树艺曰稜禾。实大且长,味甘香,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耘籽而获。”从两处文献记载的种植方法来看,畲禾显然是十分适合畲族以“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的旱稻稻种,应该是畲族游耕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定居之后,畲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改良农作物,增加稻作和谷物品种,仅赣南畲族地区种植的稻谷就有面稻、光稻、早晚稻、六月黄、八月白、早晚糯、重阳糯等七八个品种,闽东、闽北、浙南种植稻谷品种很丰富,有师姑早、大早、小早、无芒秫、麻子秫等。现在各地畲族乡村则多改种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杂交水稻,与周围汉族无异。
  番薯是畲族地区仅次于谷物的重要粮食作物。自明代中叶番薯从吕宋传入福建、广东后,由于气候适宜,番薯又特别适合畲族的“火田”“火地”种植,产量也比较稳定,因此它很快地被畲族人民广为种植,成为畲区农业生产的大宗农作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番薯仍是畲族山区不可或缺的主粮。畲民还利用田边地角种植玉米、马铃薯、红薯、木薯、芋头、蕉芋等农作物,不仅丰富了畲民的粮食结构,在粮食紧张的年代,它们也成为畲民日常食物的重要补充。
  除粮食作物外,畲族村民还利用山区的特色经营多种经济作物。茶叶便是山区畲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之一。在畲区,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的菜园子、旱地边上栽上几棵茶树,解决全家一年的茶叶需要,由此也就有了“畲区无园不种茶”的美誉。传统上,畲村所种的茶叶多为菜茶,多套种于农地的畦沟、园子的边沿和山地的梯坝上,多成排密集种植,形如篱笆,故又称“篱笆茶”。畲民对篱笆茶的管理比较粗放,一般很少施肥,一年除草一次,称为“铲茶草”,多在农历七八月份进行。菜茶一般茶型粗长,汤色较暗,茶味偏苦,品质较差,市面上交易价格比较便宜。但菜茶提神、解渴,是畲家一年四季居家、待客必不可少的饮品。茶叶采摘的方式,一般是一年只采两次,农谚说“头茶粗,二茶幼,三茶养茶树”。但种茶较少的家庭也常采三春茶,以补家用茶叶的不足。畲区出产的名茶,主要有广东畲民种植的“洪茶”、福建畲民种植的“武夷茶”、浙江畲民种植的“惠明茶”等,都称得上品质优良,颇负盛名。其中,主要产自景宁畲族自治县红垦区敕木山惠明寺及际头村附近的“惠明茶”,成茶外形肥壮紧结略扁,所用鲜叶为芽头肥大、叶张幼嫩、芽长于叶的一芽一叶,叶芽稍有白毫,乳白中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明成化年间曾被列为贡品,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是浙江传统名茶、全国重点名茶之一。近年来,畲区茶园也开始引进和改良茶叶品种,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经营,茶叶品质大有提升。
  蓝靛,也叫“菁靛”,是传统纺织业中重要的染料。畲民种菁,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 “福建菁”名闻全国,种植加工菁靛者便多为畲民。闽西汀州一带的畲民“刀耕火耨,艺蓝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①。这些“艺蓝为生”的畲民在明代迁居莆田,因大量种菁而被称为“菁民”,地方志记载说他们“擅蓝靛之利”②。明代中叶迁到闽东种菁的畲民被称为“菁客”,闽东宁德畲区“西乡八都菁客盈千”③。福建大宗菁靛染料的种植和加工均出于畲民之手,于是“菁寮”成为畲族聚居区的代名词。
  香菇也是畲族地区出产的一大特产。浙江景宁被誉为我国香菇生产的发源地之一,素有“菇乡”之称。浙江景宁,福建永春、漳平等地的畲民很早就在生产中掌握了砍倒深山中的楠树、莲子树、枫树等阔叶树种,让雨雪滋润,生产香菇的技术。明清时期,畲族地区出产的香菇已经远销广东、江西、四川、陕西等地,成为畲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苎麻也曾是畲族地区普遍种植的传统作物之一,形成了所谓“家家种麻,户户织布”的风俗。闽东、浙南一带畲村,还流传着古老的《种苎歌》,歌中详细叙述了苎麻种植、采收和加工的全过程。苎麻的种植、加工及苎布的生产,解决了畲族人民的穿衣问题。但近代以来,由于洋布的冲击,苎麻多用于制作布鞋,而很少用于织布了。
  畲族乡村的其他经济作物主要有辣椒、生姜等,尤其是近年引种的小米椒,因色泽鲜艳、辣度高,很受市场欢迎,一些收购商为了能够多收到这种辣椒,甚至采取了订单种植的方式。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激发了畲民的种植积极性。村头村尾、山坡山脚,许多原来种植番薯的旱地,也被改种小米椒。小米椒成熟时,放眼望去,大片的椒地一片火红,俨然成了畲族山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肇淛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李调元
相关人物
杨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