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94
颗粒名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17-1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赤岭畲乡交通、教育、医疗、水利和照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赤岭乡 畲族 生活水平

内容

赤岭畲乡地处偏僻,生产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畲乡社会面貌有较大的变化,但与沿海平原发达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道路交通、通讯等各方面差距很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赤岭畲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
  旧社会赤岭这个偏僻的山区没有一寸公路,羊肠小道难行走。解放初期,畲民还是沿用旧时步行肩挑的方式参与社会交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想致富,先修路”,改变交通面貌是全乡人民的迫切要求。1958年至1960年间,赤岭人民依靠集体力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拓通了东南至佛昙镇、西北至官浔镇,全长33公里的山间等级公路。以后,几经建设、拓宽、延长,今已成为县道长佛线(编号X522),首尾分别与国道324线和省道漳东线(编号S201)相衔接,全长36.26公里,并于2006~2008年,由省、市、县配套集资建成等级水泥路。1985年,经全乡人民集资和政府补助(其中政府补助85万元),开通至湖西畲族乡全长9.6公里的公路,打通了“南大门”,并于2005年全线铺设水泥路面,可以直通沈海高速公路湖西赵家堡互通口。2008年,县道白赤线(编号X519)全线铺设水泥路。白赤线起于龙海白水,止于本县赤湖镇,与省道漳东线交汇,全长28.31公里,途经赤岭11.5公里。同时,全乡9个行政村采用群众集资、政府补助的方法,掀起了大修水泥路的高潮,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前全乡水泥路总长达75.3公里,为畲乡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育面貌大改观。
  解放前赤岭乡境内没有一所学校,想要读书就得跋山涉水到10多公里外的和坑私立小学或佛昙纯美中学就读。由于道路崎岖、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读书人甚少,绝大多数人是文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办起了学校。到60年代初,全乡办起了一所完全小学(赤岭完小)和两所初级小学(杨美小学和石椅小学)。至70年代末,赤岭9个行政村,村村有小学。全乡拥有一所初级中学。80年代中后期,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采取民办公助、群众集资、政府支持等办学形式,各村小学扩建校舍,兴建教学楼,出现“最好的楼房就是校舍”的现象。各村还根据实际能力,相应增加教师的补贴,使边远山村留得住教学人才。赤岭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7年经省、市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符合教育两基的标准。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赤岭民族中学。该校创办于1972年,原来只有3间教室、1间办公室,校舍十分简陋,发展到今天有10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校园面积40亩,有宽敞的教学楼、整齐的教室、学生宿舍楼以及食堂、语音室、电教室。今天的赤岭民族中学,是一所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初级中学,其教学质量居漳浦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国家每年600元的生活补贴,中考、高考享受适当的分数照顾。这使得畲族学子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畲族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3.医疗设施大变化。
  偏僻的畲乡缺医少药,以前人们生病大都靠青草药治疗,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要到10公里外的地方就诊。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解决畲乡人民看病难问题,于1958年创建赤岭卫生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畲乡医疗事业更加重视,如今已建起占地20亩,集医疗、预防、妇幼保健于一体的综合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等科室,医疗设备有彩超、心电图、X光机等先进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待遇,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畲乡百姓的身体健康。
  4.水利设施大变样。
  偏僻的赤岭乡,农田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垅田。几千年以来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遇旱情,就很难找到水源。解放后,党和政府掀起大修水利的高潮。各行政村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水利建设。目前全乡九个行政村拥有蔡坑、下建安、塔坑、松仔岭、顶坑径、降坑、下芬7个小二型水库,80多个小山塘水库,实现了旱涝保收,使畲乡的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5.煤油灯变电灯,照明大变样。
  20世纪70年代初,赤岭人民的日常照明仍是煤油小灯。1977年至1978年间,赤岭人民公社发动全乡人民义务投劳投工,修建了一座50千瓦的水电站,公社和所在地部分村落的照明才用上了电灯。1986年至1988年,全乡经多方集资100万,共架设高压线路45公里,低压线路65公里,实现了全乡村村通高压电。2001年又进行农网改造,2008年再次进行线路改造升级,现基本满足全乡人民生活和工业用电需求。有了电,畲乡人民的生活真是大变样。
  6.交通工具大变样。
  几千年来,赤岭的交通运输都是靠肩挑步行,俗称“扁担量路”。解放后,道路修通,交通工具从用肩挑到手推车、自行车、拖拉机,发展到今天,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摩托车,而且汽车、小轿车也大量进入了农户。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有汽车、小轿车近400辆。
  7.畲民的政治地位大提高。
  1983年12月1日,赤岭、湖西等地蓝氏居民,联合向漳浦县人民政府申请恢复畲族身份。1984年5月10日,由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由专家、教授、民族工作者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赤岭、湖西等地调查,经反复查证确认,赤岭、湖西蓝氏与全国各地畲族经济、生活特点完全相同,汉化较深,畲族特点虽大部分消失,但仍保留若干有别于汉族的风俗习惯,被确认为畲族。1984年7月17日,漳浦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同意恢复赤岭、湖西等地蓝姓人民畲族身份。同年9月28日,漳浦县人民政府又正式批准成立赤岭畲族乡人民政府。从此,赤岭人民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政府不断加大对畲族地区基础设施等事业的投资力度,畲族人民的政治待遇也得到较大的改善。首先是畲族乡的乡长必须由蓝姓畲族人担任,乡政府班子领导成员配备一定比例的蓝姓畲族干部,进行参政议政,县政府的五套班子成员中也配备了蓝姓畲族干部。畲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可生二胎的政策,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都享受了一定的照顾。由于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在培养人才上给予了照顾,畲乡人民的政治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全乡拥有大学生270人,博士生1人,专家、教授10人;科级以上干部16人,处级以上干部3人,军队中连长以上的干部6人。
  8.畲族人民住房条件大变样。
  以前赤岭人民所住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屋,低矮、黑暗又潮湿,通风透气性很差。现在居住的几乎都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并逐步转向小洋楼式的住房。
  全乡拥有新建标准房450座90000平方米。
  9.生产模式大变样。
  以前畲民的生产模式是小而全、自种自给。现在全乡的农业经济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如山平村发展晚熟荔枝6000亩;杨美村成立畜牧发展合作社,专业饲养黄牛、黑山羊、鸡、鸭;油坑村搞集散型生猪养殖,年生猪出栏数达1万头以上,成为漳浦县生猪养殖专业村;前园村发展蔬菜种植1500亩;大行村发展绿竹、麻竹、“畲村蜜柚”3000亩;石坑村发展花卉种植300亩、淡水养殖600亩、超级杨梅1500亩。全乡呈现一派百业俱兴、争先竞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全乡社会总产值9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8元。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宏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赤岭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