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畲族人民革命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77
颗粒名称: 罗源县畲族人民革命史
分类号: K269.481
页数: 7
页码: 87-9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罗源畲族乡村的革命斗争历程。罗源畲族人民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队伍,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在长期的斗争中,畲族人民为保卫红色政权、打击反动势力做出了巨大牺牲,许多英雄人物涌现出来。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国民党政府对畲族的歧视和压迫。文章最后指出,罗源畲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罗源县 革命斗争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罗源畲族乡村先后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立苏维埃政府和革命武装队伍。1934年“二三”革命前后,八井、飞竹、蛤蟆石、官路下、车溪、旺岩、大项等畲族村建立党的组织;笕下、梅洋、杨家里、南洋、梨坪、堡冈、价洋、王廷洋、竹里、塔里、芹石、刘坑、江湾里、梅树湾等畲族村是党组织活动区域;有69名畲族青壮年加入党组织活动。
  1948年10月至1949年8月,八井、堡冈、漈上、廷洋坂、白港(包括白水、上土港、下土港)、福湖、梨坑等畲族村成立党支部;前房、葛藤湾、莲花、山垅湾、车溪、洋中、田中、曹垅、新岩头、黄家湾、水口洋、梅树湾、坪石、可湖、西溪、竹里等畲族村建立党小组或党的活动区域;八井、可湖、竹里、蛤蟆石、飞竹等村成立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创建、保卫苏维埃政府,许多畲族青壮年参加工农武装队伍,畲汉共建的武装队伍有闽中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罗源游击队可门大队,古罗林游击大队,罗源人民游击队,连罗游击总队,连罗边区游击队,连罗宁边区游击队,飞竹游击队,王认游击队,罗源地方游击第七、第九支队等。以畲族为主的工农武装有福湖畲族武工队、霍口畲族独立队、守善畲族游击队、车溪畲族赤卫队、八井山头游击队、蛤蟆石游击队、西兰游击队、大坪游击队、双元里游击队、可湖巡逻队等。这些工农武装在打击反动军队、民团、大刀会,保卫红色政权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建立八井红军联络站,可湖、车溪地下交通站,价洋红军接头户等,为收集敌情、传递情报、掩护革命领导人过境发挥了积极作用。1938年,蓝兴德等十多名畲族游击队战士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在长期斗争中,全县牺牲烈士291名(在册),其中有雷木俤、雷水法、蓝妹德、蓝銮銮、蓝茂兴、雷佬妹、雷住旺、蓝妹俤、蓝忠厚、蓝木土、蓝木寿、雷春金、雷木土、蓝忠谈、钟位响、钟猫雄、钟顺秋、蓝天金等18名畲族青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自己的民族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汇成了罗源人民光荣的革命史。
  畲民散居于偏僻山村,受生存条件的限制,他们历来以农业为主,耕种贫瘠的梯田、山地,劳作辛苦,产量低,收获少,扣除田租,所剩无几,如遇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向地主、高利贷者借贷。当时罗源借债利息相当苛刻,一般年利率都在80%以上,借实物的,往往借一担谷,一年后要还两担以上,这更加速畲民的破产与贫困。1933年,全县1124户畲族村民有1000多户要向地主借贷,上一代还不完,下一代还。
  国民党罗源县政府视畲族为蛮族、异种,在政治、经济、传统习惯,甚至称谓上污辱、歧视畲族人民。为了加强对畲民的统治与控制,民国时期,还在畲族乡村推行保甲制度,起用汉、畲族的地主、富农,对畲民实行限制与禁锢。保长经常利用抽丁、派夫和纳捐之机,向畲民百般勒索,还强迫畲民逢年过节向其送礼或交压岁捐。畲民不仅要受地租高利贷的剥削、派夫拉丁、官府压榨之苦,还常常遭受匪患。民国初期,罗源就匪患不断。1919年,古田蓝金唐、郑威敏盘踞飞竹各乡村,四出抢掠。1920年,古田“清明仔帮”洗劫松洋,烧毁民房18座。一些地区,特别是像霍口这样与连江、古田、闽侯交界的乡村,更成了反动势力相互争夺、相互吞并的小战场。先是匪首陈水姜率二三百人进驻佳湖,时常骚扰霍口。陈死后,又出了个蓝干崇吞并了陈部,更频繁地出入霍口,侵害畲汉百姓。1925年和1926年,军阀周荫人所部多次骚扰霍口。1930年后,以古田的陈和俤、闽侯大湖的陈培仁和闽清的林志栋为首的客匪也时常窜犯。当地土匪张本守窃踞霍口期间,建关设卡,强收过路钱,索捐勒税,无所不及,在当地称霸达三年之久。群众深受其害,畲族群众受害更甚。
  当时,为防匪患,许多乡村都建立起民团。地主恶霸趁机把民团作为欺压百姓的工具,同时又摊派“民团捐”,成为畲汉穷苦人家的一大祸害。
  罗源人民革命是受全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而罗源畲族人民革命同汉族人民革命息息相通、密切相连。
  1929年底,福州、连江的革命风潮已影响到罗源。根据福建省委对指示精神,即“应尽可能在福州附近重要县份,如连江、罗源、古田、闽清、福清找到工作头绪”,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中共连江特支成员杨而菖、郑厚清、陈茂章等先后深入到连江罗源交界的庄里、炉后、丹阳、山头面、应德、飞竹、甘厝,沿海的北山、巽屿、剩头、外洋各村,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织,秘密发展党的积极分子。
  1930年秋,在连江丹阳一带做工的应德人张瑞财,在郑厚清(中共连江县委组织部长)、陈茂章的引导下,参加革命活动,年底由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介绍入党。这一时期,在福州、连江做苦力或小生意的守善村阮在永,飞竹村林清炎、陈玉云,北山村叶顺连等人,受革命风潮的影响,常与从事革命活动的杨而菖等人接触,也时常参加进步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的委派,他们返回罗源开展革命活动,成为罗源第一批中共党员和革命骨干。
  1931年5月,在杨而菖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应德支部,张瑞财任书记,成员有林灿灿、林忠忠、黄吓渠等。他们都是在连江做工时经张瑞财介绍参加革命活动并入党的。随后,支部成员分工联络、物色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又发展了张二妹、谢干干、林三妹、林瑞瑞、吴增妹、张进玉等人入党。继之,他们深入到飞竹、守善、岭头、河阳等畲汉族乡村,开展宣传和扩大党的组织工作,组织开展抗租抗债斗争。
  连江罗源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惧,国民党连江县政府调遣正规部队配合地方民团、保安队对革命根据地实行血腥的镇压。1932年8月,驻连江海军陆战队一个连的兵力,在透堡、塘边民团配合下,“围剿”刚刚成立的官坂合山游击根据地。幸好游击队事先探知敌人来剿的消息,即向北山、巽屿转移,随后又转移到连江罗源交界的山面地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游击队到达山面地区后,紧密依靠当地党组织,发动本地畲汉贫苦农民,开展秋收抗租斗争,帮助各乡村成立农会、农民自卫队和分粮队,向地主“借”粮,分给缺粮的群众,帮助农民度春荒,从而增强了党和游击队同群众的联系。期间,游击队还派出队员蓝礼义、蓝元进以探亲访友的名义到八井畲族村,向畲族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扩大了游击队活动区域。这一时期,成立了山面区革命委员会,开辟了包括连江罗源两县边区的庄里、后埭、洪塘、炉后、埭下、水尾、八井、新坑、刘洋等地纵横40里的苏区和游击队活动区域。
  1932年9月,杨而菖在应德牛坑村应德寺主持召开罗源第一次贫雇农代表会,全县30多名畲汉族代表参加。杨而菖作了革命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号召畲汉族“贫雇农团结一致,打土豪、搞财政,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打民团、大刀会的斗争”。会后,代表们分头回去贯彻。杨而菖深入应德、甘厝、飞竹一带,发展组织,扩大党的队伍,为发展、扩大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条件。
  1934年1月,连罗红军工农游击支队改编为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2月初,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派,苏达作为巡视员来到连江,在莺头主持召开了连江中心县委扩大会,传达了临时省委指示: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巩固扩大革命政权与工农武装。会后,根据省委指示的精神,独立团由团长魏耿带领,转移到石别、飞竹、丰余、守善、仓前、马洋、凤坂、百丈一带活动。首先与石别、长基、北坑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于2月12日攻打凤坂、百丈民团,抓获凤坂民团团长陈仁书,击毙顽抗的副团长林忠棋。十三独立团派出谢长禧等协助罗源工委到凤坂、石别、百丈一带发动群众开展苏维埃运动,先后成立了石别、上楼、鳌丰、应德、凤坂、百丈、北坑、长基、七境堂等十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游击队十分注意军民关系。每到一个地方,不仅宣传发动群众,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有空就帮群众耕种、收获。战士们还经常为驻地乡亲扫地、担水、砍柴,热心为乡亲排忧解难。他们的一举一动给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畲汉族民众留下深刻印象,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与国民党军队、土匪欺压、鱼肉百姓形成鲜明对比。畲汉族群众把游击队员视为亲人,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会保护革命领导人和红军游击队。闽东党组织领导人叶飞曾在八井碗窑里住了十几天,赤卫队长雷水木专门负责给叶飞送饭。后来,叶飞在霍口溪里蓝茂兴、文周湾蓝朝居家中隐蔽,群众十分注意做好安全保卫。一次叶飞等路过船头村,被敌人发现追赶,去路被霍口溪所阻,正在撑排的老汉急急把叶飞拉上竹排,撑向对岸,摆脱了追敌。又一次,特委成员江涛被敌人跟踪,一位妇女挺身而出掩护,说江是她的丈夫,外出刚回家,才瞒过敌人。正由于畲汉族人民群众的支持援助,使红军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了下来,保存了革命力量,渡过了难关。
  1937年2月16日,闽东党组织建立了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同年8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闽东独立师三纵队队长沈冠国将罗源地方游击第七、九支队编入独立师三纵队。从此,罗源第七、九游击支队正式编入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三纵队增到400多人,成为闽东抗日主要的人民武装力量。他们宣传贯彻党的“团结抗日”方针、政策,重点进行抗日反顽斗争。
  为了适应抗日新形势的需要,中共古罗侯边区区委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精神,把公开合法的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在本区实行“白皮红心”政策,以对付国民党的保甲制度,派一批身份未暴露的共产党员担任保甲长、联保主任,以公开身份应付国民党当局,暗地进行革命活动。
  1937年12月,叶飞接受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将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辖三个营。原编入独立师三纵队的罗源第七、九支队人员,除少数没有北上外,多数被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第二、三营。2月14日,他们跟随叶飞从屏南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随同北上抗日的畲族青年有蓝兴德等十多人。
  1942年春,在福州参加中国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的欧阳友心奉命回罗源,组织罗源青年抗日先锋队。随后,在上土港、西溪、半岭、可湖等畲族村及碧里的西洋村,发动畲汉族群众抗日,并组建民众先锋抗日游击队(简称“民先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抗战。为联合抗日,同年夏,欧阳友心与闽海抗日游击队队长陈凯斌、指导员林广取得联系,研究决定将罗源民先抗日游击队编为闽海抗日游击队可门支队,任命欧阳友心为支队长,队员30人,配备长、短枪30支。可门支队坚持敌后抗战,与汉奸张逸舟部队周旋于罗源湾一带,还在卧龙岗、飞銮岭等地毙、伤日本军及伪军50多人。在1945年4月于飞銮岭伏击过境日军时,上土港一名畲族游击队员一人就毙敌两名。
  1945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作出“联系与恢复城市活动”、“建立福厦及连罗工作”的决定。这年夏天,省委派闽东游击支队队长黄垂明同林克俊一起回闽东恢复发展党组织。8月,他们抵达霍口,通过余泽聘、周硕照联络革命同志,先建立了甘木林和下地两个据点。接着,左丰美、张翼、刘捷生、杨兰珍、高原、林宜昌、程秀章等人也先后进入边区秘密活动,配合黄垂明、林克俊发动群众,筹建武装。经过发动,他们又联络了余泽仁、陈钗銮、周硕超、雷茂兴、张道禄等20多人参加活动,建立了湖里、腰坪、岭头、黄鹤、刘招湾、仙洋、后山、六埞等基点村和里洋石桥头店联络点。
  1947年7月下旬,省保安四团一大队三中队约400多人,分别部署在岭里、杉洋、鹤塘一带,企图合围歼灭新成立的由畲汉人民组成的古罗林人民游击队。7月18日,游击队政委李继藩接到情报后,立即命令主力撤离双口渡村,仅留一个小分队与敌周旋,牵制敌人主力。7月21日,负责牵制敌人的游击小分队进驻长柄丘,并派房东和两名队员乘黑夜步行30里,赶去古田岭里集镇购粮。不料返回时被敌探发觉、跟踪。驻岭里的省保安团30多人化装成农民尾随而来,敌全中队120多人随后跟进。游击队岗哨发现这一情况,立即鸣枪报警。游击队指挥员迅速把队伍分成两路撤至村外,占领后山制高点阻击敌人,并向敌投掷手榴弹,乘敌混乱之际迅速撤退,绕到村南面的千秋潭,会合后迅速转移到岐头村,才避免了重大伤亡。此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人20多人。
  1948年2月,温汉卿在罗源城关秘密召开党员骨干会议,决定成立中心党支部,由陈式山兼任支部书记。同时,宣布正式成立罗源县工委,温汉卿为工委书记,陈式山为副书记,组织委员陈君章、宣传委员邓公山、农运委员陈志祥、统战委员陈贻铿、军事委员黄兆宜。会后,各工委成员分别深入各基点,发动群众,开展更广泛的斗争。温汉卿、陈式山、王尉生、陈志祥等到中房下湖等地活动,以胡步森、胡腾脉、胡益怀、胡登辉为骨干负责开展北区工作。下湖的雷嫩嫩、雷为贤、蓝枝喜、雷树招、雷文恒、蓝庆珠(女)参加了地下活动。他们还在吾珠、新岩头、王沙、叠石、灵峰洋、谷洋里等地发展了一批党员。不久,因“城工部事件”,温汉卿被错杀。五县中心县委任命陈式山为书记,王尉生为副书记,并指示罗源工委要充分发动群众,准备建立游击队,打通连罗闽一线,还要求罗源工委了解霍口一带敌人武装力量和枪支弹药情况,准备把五县中心县委和游击队转移到霍口一带活动,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中共罗源县工委以灵峰洋畲族村为基点,发动群众建立了灵峰洋武工队,队员15人,为来自梨坪、处洋里、岗山里、大岗以及下湖等地的畲汉族青壮年,配备步枪、鸟枪等武器。下湖的雷为贤、雷文瑞、蓝意俤、雷加灿参加了武工队。
  连罗宁边区党组织也有了新发展。中共连罗宁边区工委书记欧阳友心在可湖、西溪、半岭、上土港、白水等畲族聚居地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活动,建立武装组织,建立白水赤卫队。雷饶妹、雷国太、雷源源先后担任队长,队员有蓝新贞、蓝新金、蓝杨干、蓝奕伥、雷传清、雷清财,碧里西洋的雷木兴等。蓝德坤、蓝奕清、蓝克善、蓝瑞尧、蓝纪坤、蓝和俤等先后参加了革命活动或为接头户。9月,欧阳友心在宁德县连洋村祠堂召开第二次边区工委会议,讨论开展武装斗争和决定建军的事宜;同时决定派一批党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五抗”,并准备在城关组织兵变,配合农村游击战争。1949年初,边区工委发动群众开展斗争,迫使官方不得不接受“二五减租方案”,从北山打开缺口后,深入到碧里、西洋、潮格、土港一带进一步推开。组织贫农团,先后向地主“借”粮1000多担,解决了游击队和群众用粮,巩固了游击根据地。
  1949年3月,中共罗源工委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召集仓前、平原(起步一带)等武工队会合于灵峰洋村,组建以仓前、平原、灵峰洋等三支武工队为主的罗源人民游击队。首任队长王尉生、政委陈式山,副队长黄昌厚、副政委邓公山、林宏川,继任队长黄光宜,代政委邓公山。队员初时60多人,长短枪38支,后经数次战斗,队伍扩充至136人,有卡宾枪、冲锋枪等73支。同年6月,陈式山率队前往宁德与黄垂明、陈邦兴领导的闽东游击队会师,并改编为闽东游击队第三连。
  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罗源县工委在罗源县西北区的车溪、洋坪、梧桐、寿桥、洋柄等地设主供应点,抽调10多名骨干担任支前供应工作。他们通过地方党组织发动畲汉群众为解放军筹粮1300多担(包括300担大米),柴草800多担,生猪50多头,虾、鱼300多担,盐200多担,黄烟、黄豆、虾米等20多担,电池35盒等。港头村党支部书记林作茂受组织委派,并取得当地党组织林庆文等人协助,以商贩身份到松山岐前渔村购运回咸鱼、食盐各50担,送往洋坪、寿桥供应点。为了把在当时仍在敌人统治下的鉴江、松山等地采购的食盐、鱼货等运送到供应站,建立了经由黄土、西洋、土港、后山、兰田、港头、下坞里、皇万、车溪等地的两条地下运输线。这些物资都是通过岗哨密布的小道偷偷转运的,他们利用敌人不敢夜出的弱点,采取白天隐蔽、夜间行动、短程接运的办法,运送到支前供应点。
  中共连罗宁边区工委由欧阳友心负责,也在连江罗源沿海以及罗宁山区一线设立了支前供应站,为部队供应物资。
  罗源县各级党组织还派出了一批担架队、运输队、船工、向导和翻译人员等,随军支前。中共罗源县工委抽调党员骨干邓公山、林宏川、谢廷光、陈勇言、黄兆宜、胡致中、胡致栋、黄忍启、林金衡等20多人,为人民解放军31军做向导和翻译工作,随军行动。
  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21军63师189团由宁德三都礁头向罗源进发。是夜,全团急行军20多公里,翻过飞鸾岭,14日清晨即抵达罗源城北起步地区,占领了北山和钟母山两个制高点,部队在蒋店和兰田一带暂时休息。
  罗源县各级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得知解放军到来的消息后,纷纷赶来与189团会师,接受任务。原罗源工委领导的罗源县人民游击队(此时属闽东游击队),连罗宁边区工委游击队、连罗边区工委游击队以及其他地方武工队等地方游击武装,分别接受了配合解放军侦察、当向导、参战等任务。
  罗源县城解放后,8月15日成立了罗源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由189团政委朱松岭任主任。中共闽东地委派闽东游击队队长陈邦兴率队来罗源,配合189团接管了罗源县旧政权,并向全县人民发出布告,宣传党的政策,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设立罗源县军民联合办事处,具体筹集粮秣柴草等物资,支援福州战役。经过筹备,8月25日成立了罗源县人民民主政府,由陈邦兴任县长。8月28日,成立了各区人民民主政府。
  罗源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0多年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附注

*作者系罗源县民族中学教师。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家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