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与人口繁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39
颗粒名称: 迁徙与人口繁衍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021-0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的历史和迁徙过程。畲族最早的迁徙记录是唐光启二年(886),从粤东迁入福建罗源。在隋唐时期,畲族与汉族发生了较多的联系,而到了明清时期,畲族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大量迁入福建和浙江。这些迁徙大多出于生产力的需求,是畲族原始游耕的继续。在迁徙过程中,部分畲民留在了迁徙路线上的不同地方,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时,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也有部分畲族家庭迁出。本文通过详细的家谱记载,展示了畲族在迁徙过程中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变迁。
关键词: 畲族 历史渊源 文化传说

内容

罗源畲族多数祖籍广东潮州凤凰山,讲的是凤凰山畲语。畲族蓝、雷、钟诸姓宗谱中都记载了祖先自粤向闽迁徙一事:唐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时徙罗源大头居焉。盘玉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这是畲族最早迁入罗源的记录,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畲族历史上最大一次集体迁徙。这次迁徙连同此后连续不断的历次迁徙活动,构成了畲族自粤东经闽南、闽东继而迁向浙南、浙西南的东南沿海大迁徙路线。这条迁徙路线,其形成过程历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隋唐时期,聚居于今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畲族已与汉族发生了较多的联系。这一时期,唐王朝为了“靖边方”,强化封建政权对畲族地区的统治,在畲区设置了郡治,将他们编图隶籍,迁内地汉族人民到畲区居住,汉、畲杂居,共同拓荒垦殖。唐光启元年(885)正月,王绪率光、寿二州数千人渡江。八月,当队伍进入(江西)南安时,王潮鼓动军队反王绪。王潮夺取军权被拥为主帅,因军队纪律严明,沿途得到人民的拥护。《新唐书·王潮传》记载,王潮及其弟王审知所统领的中州部队南下进入赣、闽的路线曾经过畲族地区。又据《资治通鉴》记载,当王氏“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以兵船助之”。这些“滨海蛮夷”应该就包括了当时居住在漳州一带的畲族先民。当王氏军队入闽,他们响应和支持王审知的军事行动是完全可能的。从这个记载看,这次迁徙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的,都属于军事行动的性质。这批被征调的畲民到达福州之后,有的可能长期住下来,有的则向闽东迁徙,才会有“徙罗源大头”的记载。①宋时,零星入迁;到明清时期,又有大批畲族居民入迁,多以家庭为单位。明清时期畲族入迁的内因与以往的迁徙大不相同,以往畲民的迁徙都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而这个时期的入迁是原始游耕的继续,是生产力的进步。畲民“在漫长的流徙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地方并没有全数迁走,迁走的只是一部分,其余仍在原处安居下来,故迁移沿线都有畲民住居”①。这样一来,畲族的分布越来越广,后来的许多畲村大多是由一人一户发族的。畲族就是这样形成了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由于社会的不稳定,畲族在入迁罗源的同时,有的支脉、家庭又陆续外迁。宋、明、清迁出的已知有28支,其中迁浙江25支,迁闽东3支。《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记载:“景宁包凤雷进明支族,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自福建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迁入景宁县七都包凤。”包凤村雷进明支族家谱也有相同的记载。以下摘录家谱中所记载的该支族迁徙过程,以此为例:
  大齐元年(479)七月十五,当朝侍郎章朝钦奉天门给出文凭路引,经过州邑不敢阻证刁难……
  开皇三年(583)二月,当路出禁,条法施行,革乡恶口民,安家集众,砍伐山林,供给家口。
  大唐乾元年(758)九月十四日,检奉高辛皇帝前给出身敕牒路引,付予徭(瑶)人执照……
  乾元六年(注:乾元仅延续两年,如顺延推算应为763年),宁州府岁口乡高山居住……太和二年(828),被差役人等着地查垦,文凭路引,解县发落,俱豁瑶人税粮,是为此照令。
  会昌元年(841)九月十四日,移岁口乡内猎山,砍伐山场耕种田,供给家口。
  会昌八年(注:会昌仅延续6年,如顺延推算应为848年),徙辛虞县普城山水尾居住,砍伐山场耕种田,供给家口,佩带文凭路(引)为照。
  大宋元丰二年(1079)二月初八,佩带路引,移道州府无源县九江白水居住,刀耕火种,供给家口。
  元祐四年(1089)十月,移上茶陵县长砂苦竹湾居住……
  绍圣二年(1095),蓝姓四位、雷宅十二位、钟宅三位,佩带文凭路引,移吉州府飞泉县小场岭居住……
  政和四年(1114)六月十九日,移在陶九山居住……
  南宋绍兴三年(1133),蓝姓四五位、雷宅十五位、钟宅三四位等,分居至我祖吉州普山居……
  绍兴十年(1140),移落长乐县十都黄四(面)山居住……
  乾道四年(1168)三月十三日,三省司奏许得事理给事李推售发(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处种山……
  淳熙五年(1178),我祖三兄又移揭扬(阳)三十六都黄岗山居住……
  嘉泰五年(注:嘉泰仅延续4年,如顺延推算应为1205年),又移过福建省章(漳)州府连江县廿四都杨山水尾居住……
  嘉定四年(1211),移过海粒、口口、赵判县三都高山居住……。
  瑞(端)平十一年(注:端平仅延续3年,如顺延推算应为1244年),又移过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居……
  大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冬月,进明太祖移过浙江处州景宁七都包凤居住,耕种田土,供给家口。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