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畲族乡村的曙光初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34
颗粒名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畲族乡村的曙光初露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004-00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畲族乡村的帮助和扶持,以及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得到提升的情况。政府通过建立民族乡、配备畲族干部担任乡领导职务等措施,加强了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畲族代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畲族人民的影响。
关键词: 畲族 经济文化 民族团结

内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境遇,引领畲族乡村走进了新时代。畲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福建省民族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与70年代后期有很大的不同,仅限于闽东(福安专区、福州市)和闽北的畲族聚居地以及闽西、闽南的个别畲族村落(如漳平的山羊隔村,华安的官畲村、坪水村等)。其中福安专区是福建省民族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罗源、连江等畲族相对聚居的县。
  旧社会由于历代统治者长时期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畲族乡村的生产状况、生活水准与文化水平等都低于附近的汉族乡村,畲汉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
  为了真正认识、关心、帮助畲族乡村和村民,福建省各级党政部门相继组织人员下乡调查畲族的历史与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1952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关于畲族乡村的调查报告。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畲族不同于瑶族,应该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与此同时,中共福安地委与福安县委统战部也相继出台了多份畲族乡村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给各级政府的农村民族工作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为了让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1953年,福建省福安县人民政府遵照1952年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这是散杂居民族地区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次宝贵尝试,《新福安报》及时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大事。但由于畲民族成分尚未认定,在福建省成立民族乡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不久便撤销了。
  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族称混乱的状况,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1953年,中央民委、华东民委派出了畲民识别调查小组,深入福建省罗源县八井、上杭县庐丰、漳平县山羊隔,以及浙江省景宁县东衕等畲村调查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派出的第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据当年的调查组组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施联朱回忆:“在翻译雷关贤.(畲族、华东军事行政委员会民族科长),向导雷恒春(畲族、后任福建省民委主任)的配合下,我与黄淑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陈凤贤(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一同开始了畲乡之行。调查组与畲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畲族人民把调查组看作自家人,毫无保留地拿出畲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看到畲族人民在旧中国民族压迫制度下迁居在这样的穷山恶水中,生活在连一块篮球场大都没有的峻岭上,我感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很重。”
  调查组从民族特征的调查入手,并追溯历史渊源,得出结论:畲民是有着自身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即他们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1956年,根据福建、浙江畲族干部、群众的普遍意愿与畲民识别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中央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1957年初开始,福建省遵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精神,先后在闽东畲族聚居的福安、霞浦、宁德、福鼎、罗源、连江等县建立起45个畲族乡,管辖150个行政村、651个自然村。畲族乡的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32%。乡政权在县人民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根据民族特点、地区特点,使用畲族语言行使职权,自主地发展当地经济、文化事业。1958年秋,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民族乡也实行了政社合一组织,人民公社替代乡人民委员会的职责,民族乡逐渐消失。
  1963年初,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民族乡,在罗源、宁德、福安、福鼎、霞浦等5个县先后恢复23个畲族乡。同时,在畲族人口较多的畲族聚居区配备畲族干部担任乡领导职务。
  闽东畲族聚居地区地域小、人口少,畲族乡的建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福建省民族工作机构相继成立,在省民政厅设立了民族事务处,在闽东畲族聚居区的福安、福鼎、霞浦、宁德、罗源、连江等县设立民族事务科,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福建省还增加90名畲族干部编制,以加强畲族地区的各项工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畲族代表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到北京参观,是那一时期党与政府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措施。1957年,福建、浙江畲族代表组成了畲族国庆观光团,福安县凤洋畲族乡党支部书记雷全妹担任团长。10月6日,代表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0月10日,代表们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参观。历时48天的参观活动影响深远,让畲族代表们理解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看到了民族团结的希望,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是国泰民安的基本保证。
  为了加强畲族的政治地位,党和政府逐步培养畲族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全省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在代表与委员的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据1959年建国10周年时的统计,全省共培养了179名畲族干部,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结合畲族乡村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福建省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和卫生等各项事业。由于畲族乡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克服困难,党和政府为畲族乡村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如发放民族救济款,给缺乏农具和种子的畲族农户发放低息贷款,帮助其发展生产。在1953年农村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中,对闽东各县的粮食特困畲族乡村实行免征、免购或只销不购政策,向贫困村民发放衣被、钱粮等实物。在特困畲村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以工代赈”,如兴修水利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福建畲族乡村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据1949年统计资料显示,福建畲族地区仅有初小4所、小学生415人、中学生50人,畲族中的文盲率达98%以上。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根据闽东畲族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难的特点,建立和发展各类民族学校。1952年至1953年,福安、闽侯、南平、建阳4个专区在畲族乡村设立民族小学98所,调派汉族教师到民族小学任教,派畲乡小学教师到县教师文化进修轮训班学习,对畲族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畲族学龄儿童升学率逐步上升。省人民政府还为畲族聚居乡村拨专款盖校舍。1958年,省政府拨专款在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的福安县建立起民族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福安专区各县、福州郊区、闽侯县及南平、建阳专区的畲族子弟。随后,一批批初高中畲族毕业生被陆续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与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即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的前身)等高校预科与本科深造。政府为畲族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这些大学毕业生日后成为福建省民族工作的代表性人物,畲族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畲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也引起政府的关注。福建畲族村民大多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日照少,住宅潮湿,加之卫生条件差,故疾病易行。如宁德县南岗畲族群众在1934年的一次瘟疫中就死去4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多次派出医疗队为畲族群众免费治病,畲族乡村的鼠疫、疟疾、霍乱也得到控制。政府还拨出资金,发放民族医疗补助款,帮助改善畲族乡村的卫生条件,建立保健站、卫生所,培养畲族的医务人员,方便群众就医。1952年至1959年,为解除少数民族群众疾病的痛苦,保障妇女身体健康和儿童的健康成长,省、地、县各级民族工作部门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医疗力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病和治病工作。1952年11月,省民政厅、省卫生厅联合组织省少数民族卫生医疗工作队,对福安专区各县畲族农民进行疾病普查、普治,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村民病患实行减免费治疗。1953年3月,省民政厅、省卫生厅又联合组织了福建省少数民族卫生工作队,以省妇幼卫生工作队为基础,抽调省立医院、协和医院、工人疗养院、福州皮肤病防治院等医疗单位的医生、护士、助产士等38名,进驻福安县穆阳、溪潭两个畲族聚居区开展了近7个月的工作。在此期间,还在畲族聚居的霞浦、福安设立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作为常设的妇幼组织机构,专为畲族妇幼卫生工作服务。1962年12月,省卫生厅、省民政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卫生工作的通知》,派出省少数民族巡回医疗队在福安县等畲族乡村巡回治疗。
  与此同时,畲族乡村的文化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闽东畲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谱牒、碑碣以及叙事诗、传说等口碑文学,是畲民族在上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为民族识别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依据。为了延续民族文化、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20世纪50年代,闽东共征集畲族历史文物1400余件,其中一部分由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收藏,一部分送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展。1955年,福安县结合畲族村扫盲,为活跃畲民文化生活,在凤洋畲族村建立了第一个民族文化站。1956年,福安专区畲族演员表演的歌舞《畲族婚礼舞》赴京参加全国农村文艺汇演,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57年,省文化局拨专款在罗源福湖,宁德猴盾,福安凤洋、仙岩,福鼎双华,霞浦南塘、青福等七个畲族村相继设立公办的少数民族文化站。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为少数民族编写本民族的历史。1958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编纂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五种民族丛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16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同年,作为畲民族识别的主要参与者与见证人的施联朱教授被任命为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组长,率领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赴福建省福安、福鼎、宁德、罗源、连江、霞浦等畲族地区进行调查,编写了《畲族简史简志合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为畲族研究及其他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59年,闽东畲族音乐调查组在组长郑小瑛的带领下,发现了宁德、福安交界地区的畲族乡村保存着畲族歌言的“双音”唱法。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同年,霞浦县青福村畲族歌手、福建省作家协会首届理事雷双勋出席北京第三届文代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福建省县下设的区全部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区属的畲族乡全部撤销。按照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民族乡被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大队,民族工作被淡化。福建省畲族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项事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应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三年困难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畲族的风俗习惯都得到了尊重与照顾。为方便畲族旅客食宿,福安、霞浦、福鼎、宁德、连江、罗源等县先后在城关设立了少数民族招待所。商业部门还在各县城关百货公司设立畲族用品专柜,供应畲族妇女服饰等民族特需用品。三年困难时期,虽然物质匮乏,但政府仍为畲族乡村提供了一定的民族特需用品。在参军、招生等工作中,政府也给予畲族子弟适当的照顾。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