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畲族乡村的星火燎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33
颗粒名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畲族乡村的星火燎原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001-00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在封建时代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以及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在封建时代,畲族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控制与反控制,但畲族人民依然保持着勇猛善战的品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畲族人民积极参与了各种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畲族 经济发展 人口

内容

畲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封建时代,历代王朝对畲族的控制与畲族的反控制,构成了畲族政治生活的主旋律。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福建境内的诸多兵事几乎都与畲族有关。畲族也是较早投身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初创时期,闽西上杭县畲族青年就有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9年,畲民雷三明、蓝维仁、蓝鸿翔先后担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推进闽西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6月,上杭县畲民蓝洪慈、蓝维仁、蓝树荣等人在庐丰畲族聚居地领导农民暴动。10月,红四军领导人毛泽东随同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抵达上杭县苏家陂畲族村,在该村养病期间创办了平民小学。11月,红四军在官庄畲族聚居地召开会议,陈毅传达了党中央“九月来信”,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红四军入闽至1935年12月,上杭县畲族聚居地的庐丰、官庄、才溪、太拔等乡村共建立了35个党支部,其中畲族党员350多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长征的闽西畲族子弟绝大部分被编入红军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该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上杭畲族儿女抵达陕北的仅10人,其中蓝庭辉、雷钦后来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一批将军。
  自1930年始,闽东福安、连江、霞浦等县的畲族乡村便先后成立中共村支部。1932年9月,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在福安县溪北洋上马山畲族村成立。1933年11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人曾志领导著名的甘棠暴动,畲汉红带会成员600余人参加。同时,霞浦县青皎地区47个畲族村红带会成员4000余人在海边畲族村成立了红带会总指挥部,并进行公开活动,没收地主家的粮食,杀匪首、恶霸。这一年,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三支队在霞浦县西胜畲族村整编为闽东游击支队;次年1月,在西胜畲族村改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随着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队伍的不断扩大,闽东畲族乡村根据地成为红军的后勤供应基地。福安的竹洲山、霞浦的龙潭山、福鼎的梅洋、宁德的天峰院等畲族村,分别建立了红军的枪械修理厂、报刊印刷厂、服装制造厂、后方医院和疗养所。
  1934年初至9月底,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和闽东红军独立师相继成立。闽东土地革命高潮时期,畲族聚居地先后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21个,90%的畲族村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畲民担任村苏维埃主要干部的有500余人。同年3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开展分田运动,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共闽东特委委员曾志在福安县柏柱洋东山畲族村进行分田试点。
  闽西、闽东畲族乡村是福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畲族革命最活跃的两个地区。与此同时,闽南、闽北的畲族人民也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之中。如福建省惠安县涂寨镇新亭村人蓝飞鹤,192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泉州特委组织部长、工农红军福建独立一师二团团长等职。1930年9月,他参与惠安暴动,不久后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一首满怀革命豪情的七言绝句:“横胸铁血扫难开,浩劫推磨志不灰。满地铜驼荆棘变,游魂应逐战旗来。”牺牲时年仅29岁。1932年,红军闽北独立团在建阳县麻沙镇建立区苏维埃政府,畲民蓝德凤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由于闽东畲族居住在偏远山区,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具有难攻、能守、易退的战略特点,在当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闽东党组织和闽东红军利用当地地理优势,不仅可以与敌周旋,又便于随时出击。而畲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血肉般的联系,使得闽东70%以上的畲族村庄成为开展革命活动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许多畲族乡村,如闽东福安市的凤阳、仙岩、竹洲山,霞浦县的龙潭、西胜,罗源县的八井都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曾经领导闽东独立师浴血奋战的叶飞将军在《纪念闽东苏区创建60周年》一文中回忆:“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残酷的岁月里,闽东人民,特别是闽东的少数民族——畲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党组织和红军。畲族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死亡的威胁,金钱的诱惑,都不能使他们出卖红军,出卖党。因此,竹洲山和屏峰山的畲族居住区,成为闽东红军的坚固后防,修枪厂和后方医院都设在那里。1936年10月到1937年2月,国民党军队伙同当地民团三次焚劫了那里的六个畲村,抓住八位老人和妇女,逼问医院和修枪厂在哪里,老人和妇女齐声说‘不知道’。敌人用马刀砍头威胁,仍然是一无所获。最后烧了他们的房子,杀了区苏维埃主席。人民,特别是畲族人民的冒死支持,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使我们在异常艰难的环境里,总能渡过一次次难关,得到恢复和发展。假使没有人民特别是畲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闽东苏区和红军是极难在三年游击战争残酷环境里坚持下来的,发展则更不可能。”在革命战争年代,闽东畲族老区受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摧残,被烧毁135个村庄,被杀害的干部、战士、群众和受摧残致死者达5000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除留下少数人坚持在地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外,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叶飞率领下,取道闽北,北上抗日。在这支队伍中有闽东畲族子弟113人。
  解放战争期间,畲族人民坚决地跟着党走,自觉地支援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福建畲族地区普遍建立起农会、贫农团、青年团、妇女会、民兵队等革命组织。许多畲族乡村重新建立了党支部,将武装斗争与群众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当解放大军抵进福建畲族地区,广大畲族群众展开了热烈的支前工作,和游击队一起配合大军共同战斗。霞浦县畲、汉群众曾动员民兵两三千人、船只三四百艘,支援解放军。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广大畲族群众都像迎接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自己的子弟兵,他们杀猪宰羊、筹粮筹款,并赶制各种生活用品慰劳解放军。
  解放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福建畲族人民结束了苦难的岁月,获得了新生,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了自由平等的祖国民族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福建畲民的社会生活就引起了我国知识界的关注,中央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小组考察福建畲族乡村。董作宾的《福建畲民考略》、傅衣凌的《福建畲姓考》、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林耀华的《闽境僻壤中苗夷现状》、管长墉的《福建之畲民》等著作相继问世,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成果,为50年代之后我国政府的畲族识别工作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依据和理论依据。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