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家自古习武者不乏其人,多因隐居山林,化剑为犁,艺渐失传,穆云高山村钟谱载:“先世肇迁祖为忠震公,武略冠一时,前明崇祯时,寇盗蜂起,或有谋哨聚众数名,公弗从,贵以大义,遂归隐于考河,旋迁斯土而家焉。其所持械重皆倍于常,后世子孙弗能用,因铸为农器。”①今畲族拳以康厝金斗洋村最负盛名。金斗洋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特点别具一格,广泛流传于畲族聚居地。关于畲拳源流,流传于畲村传说与南少林有关。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怀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壮志,隐匿于已成为南方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林铁珠因此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安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处偏僻的山峦,地势险峻,畲民心善性豪,见铁珠蓬头垢脸,疲惫不堪,遂生恻隐收留了他。铁珠于是隐名换姓为“潘”②隐居下来。铁珠身虽稍安,即反清复明之心不泯,雍正杀害众僧,欺压百姓的新仇旧恨他永世不忘,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师兄弟们报仇。铁珠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王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①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爬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沙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的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当他看到周围的畲民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棒,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朝廷。
此后,林铁珠开馆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练武热潮。时有雷朝宝(第三十二代公)聪颖好学,其已练有一身祖上流传下来的武功,又得铁珠悉心指教,朝宝如虎添翼,比其师之技犹高一筹,遐迩闻名,被誉为“豹师傅”。数年后,铁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宝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族人教习武功,并融畲族传统功夫和少林武功于一炉,衍化出这种技击和健身价值强、具有独特风格的“畲族拳”。
自此,慕名前来金斗洋村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而金斗洋村外出传艺的拳师也与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广为流传,而且也在福建闽东、闽北一带的汉人中传开了。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的《畲族拳》一书,即以金斗洋村拳术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