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
成立于1954年11月,站址设溪潭乡溪填村,原站址设甘棠的县妇幼保健站同时并入,人员4人。1955年初正式开展业务,并增设门诊和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64年迁回城关合并县卫生防疫站,站内增设妇幼科。1965年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编制(包括财产)由地区收回。
坂中畲族乡卫生院
成立于1968年,由城郊保健院析出后设立,院址在坂中村黄厝祠堂边,新建2层土木结构门诊综合楼,面积300平方米,人员13人,并在松潭、仙岩、长汀、铜岩等重点村建立8个保健站统一核算。1977年征购土地3亩、新建3层病房综合楼1座,面积62平方米,并建厨房、膳厅、教室1座,面积200平方米,1988年院增设心电图室、化验室、中、西药仓库。1989年全院人员28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下设院属门诊部5个,年门诊量32600人次,年总收入19.66万元。
康厝畲族乡卫生院
成立于1968年,在穆阳保健院康厝保健站基础上,由县卫生局调配医务人员等18人组建而成。1972年新建2层门诊楼1座,面积210平方米,1978年新建职工宿舍1座,面积250平方米,并增添X光机、心电图等医疗器械。1980年改称为卫生院。1987年拆建2层门诊楼,面积120平方米。1989年全院人员28人,年门诊量35100人次,年总收入12.22万元。
穆阳卫生院
成立于1980年。民国时期穆阳街有3家私人西医诊所,8家中药店,1952年3家私人西医诊所组成穆阳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时穆阳联合诊所改称穆阳保健院,设备简陋,租用民房作院门诊部,人员34人,设中医科、青草医科、妇产科。1966年与福安县医院穆阳分院合并,改称穆阳公社保健院,1972年福安县第三医院成立,穆阳公社保健院分出并迁往桂林村,1976年迁回穆阳街。1980年行政变革更得今名,并建门诊楼1座,面积334平方米。1986年扩建门诊楼,面积增到486平方米。1989年全院人员47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在穆阳街设3个院属门诊点,年门诊量96260人次,总收入68900元。
福安市民族医院
更名于1992年1月7日。原为福安县穆阳真福医院,创建于民国33年(1944),系教会医院,院址在穆阳熏南街,人员8人。1952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福安县第四卫生所,同年12月扩充为福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穆阳分院。1957年3月改称福安县穆阳医院,人员10人。1962年7月1日并入穆阳四区中心保健院。1971年9月恢复穆阳医院,设病床20张,人员15人。1972年8月17日改名为福安县第三医院。1973至1974年新建门诊楼、病房各1座,开放病床50张。1977年4月1日更名福安县人民医院,1984年扩建病房,病床80张。1987年门诊楼加层增面积160平方米。至1989年共有门诊、病房、职工宿舍楼3幢,总面积8584平方米,全院77人。
科室设置由行政总务组、门诊部和住院部3部分构成。行政总务组设有办公室、政工组、预防保健组、医务组等14个组室;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等12个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科等6个病区。
畲村医疗所
1950年至1957年,福安农村设立联合诊所、分所等,1951年畲村诊所1所,畲村医生6人,接生员2人。1952年畲村诊所2所,畲村医生11人,接生员6人。1953年畲村诊所3所,畲村医生17人,畲村接生站3所,畲村接生员18人。1954年畲村诊所5所,畲村医生19人,畲村接生站4所,畲村接生员34人。1955年畲村诊所4所,畲村医生22人,畲村接生站5所,畲村接生员39人。1956年畲村诊所7所,畲村医生34人,畲村接生站9所,畲村接生员67人。1957年畲村诊所22所,畲村医生75人,畲村接生站12所,畲村接生员78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公社保健院下属大队建立142个保健站。1959年畲族保健站22个,中西医生83人,接生站12个,接生员78人。1962年畲汉杂居村有16所保健站,根据潭头、穆阳、甘棠、下白石、湾坞等5个区了解,有畲族中医12人,其中参加保健站工作9人。1963年畲族村有8所保健站,1966年畲族村有22所保健站。
1970年7月全县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至1980年85.1%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行政上归大队领导,业务上受公社卫生院领导。1979年畲村合作医疗站58所,乡村医生63人,其中畲族28人。1984年恢复乡、镇制,大队医疗站改称行政村卫生所,1984年全县448个行政村,建立410个村卫生所,其中畲族行政村卫生所53个。1988年畲族村卫生所49个,医务人员54人。1989年畲族行政村卫生所88个,全市有畲族医药人员131人,其中在市、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2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9人,接生员54人,个体开业医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