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福安创办第一所官立紫阳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全县有8所高、初等小学堂。这些学校都在汉族聚居的集镇与大村落。
民国14年(1925)在畲族聚居地的坂中一带仅有汉族村长汀1所初级小学。民国18年全县有小学45所,学生2484人,畲族村没有1所小学。民国24年秋,全县开始推行《福建省义务教育实施计划》,在农村开办一年制的短期小学,教学内容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授算术。这年全县短期小学13所,其中畲族聚居的坂中一带仅有坂中、湖口和康坂等汉族村3所短期小学。民国25年春,全县短期小学45所,畲族村仍未设校。
民国27年秋,长潭、金斗洋畲族村创办简易小学,这2所简易小学是福安畲族村第一批学校。
民国29年春,根据福建省政府推行国民教育的规定,在乡公所驻地设中心国民学校,学制6年,各保设国民校,学制4年。这年秋,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6所,保国民学校52所。民国33年秋,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0所,保国民学校72所,私立崇一小学1所,共计94所。中心国民学校与保国民学校都设在集镇与大村落,畲族村没有这类学校。在畲族聚居的坂中、康厝、穆云一带有7所保国民校,都设在汉族村,分别是坂中、松潭、长汀、龙卢、隆坪、咸福、湖洋。40年代全县仅1名畲族教师,名蓝耀汉。1990年12月据蓝耀汉回忆,40年代末畲村还有1所小学,是廉岭国民学校。当时廉岭为实验乡设保之处。
民国时期畲村间断性地办过私塾,畲家认为:“延师教子为父兄者所当然也,茅地处乡曲欲延师甚难,……同心协力,可有家勿与困有家相较,况世少不教而善之人,亦不教而不善之人。古云:千金难买子孙贤,又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①畲村私塾在凤洋、金斗洋、南坪、燕窝、谢岭下、南山(社口)、坑里、小坑、仙岭洋、和安、廉岭、井口、田螺园、坑门里、山头庄、满洋(城厢)、龙潭面、葛藤坪、茶洋、马山(山溪)、半岭(黄岐)、金腰带、蓝田、过洋、澳里等村。如仙岩村1926到1946年间,8个村民先后在自己家办“书馆”,上“书馆”弟子一般为20至30人。这种私塾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50年代初期。据1952年统计,福安全县有私塾13所,私塾先生13人,学生96人,其中畲族村私塾3所,私塾先生3人,学生47人。
1949年7月25日人民民主政府接管中心国民学校15所,保国民学校38所。1951年,贯彻“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四区(穆阳)燕窝村办起1所初级小学,班级1个,教师1人,学生29人。
人民政府重视在畲族山村兴办学校,将畲村民办小学转为公立小学,又在畲族聚居村落增设小学。1952年秋,畲族村有初级小学13所,占全县学校数的7%,班级17个,教师17人,学生700人。其中畲村公立初级小学8所,学生335人。兼收畲族学生的初级小学29所,入学学生1036人(包括汉族学生)。这年省人民政府拨专款1.5亿元(旧币),后又追加0.2亿元(旧币)在仙岭洋村新建校舍1座,共2层,内设教室、文娱活动室、会议室、教工宿舍等,这是人民政府在福安投资兴建的第一座民族小学校舍。这年7月8日,省人民政府《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认为畲族“热望政府派遣教员前去教书,并已备好校舍1座,学生50多名”。这年秋,仙岭洋村的公立仙岩民族初级小学开办,有教师1人,学生39人。同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18万元(旧币)修理燕窝民族初级小学校舍。
1953年人民政府共拨款2.49亿元(旧币)作为全县学校的修缮费和设备费,另拨专款880万元(旧币)补助民族小学。这年,全县修校舍81所,其中民族小学8所,修缮费1519.7万元(旧币),添置学生课桌椅和教学用具,以及补助畲族贫苦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等共130.7万元(旧币)。人民政府规定,畲族子女上公立小学一律免征学杂费。这年统计,畲族村公立小学14所,分班2处,教师18人,学生716人。这年6月统计,仙岩民族初级小学的学生中,7~12岁适龄儿童占32%,7岁以下的不及龄学生占50.8%,12岁以上的超龄学生占17.2%。
1954年2月12日福安专员公署《通知》【(54)专教初19号】指出,对畲族农村小学的“适当发展”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一、既要照顾‘需要’又要照顾‘可能’,掌握‘稳步前进’的方针。二、要注意在学龄儿童较多,距现有小学较远的村先设校。对需要扩充的学校,或民办需转为公办的应予以接办”。这年畲村公立初级小学21所,班级22个,教师22人,学生702人。1955年畲村公民办初级小学28所,班级28个,教师28人,学生816人。
1956年11月,县人委决定,在畲族村民办小学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公立小学。决定增设畲族村后门坪、鹅山、牛池坑、南山、田螺园公立初级小学5所。县民族教育经费开支7265元。这年畲村公立初级小学22所,班级22个,学生1191人。1957年9月,县人委《关于有重点地发展公立小学的通知》【(57)县教999号】决定城关区的满洋、月斗,社口区的牛中坂、马尾兰,穆阳区的长潭、王楼、燕科,下白石区的填洋等8个畲族村创办公立初级小学。县人委又报请专署教育局同意接办月斗、南山头、险坑、桦林、龙潭面、过洋、半山、八斗坑、茶坑等9所民办小学,改为公立初级小学。9月6日县人委决定仙岩民族初级小学增设高小班,改为县第一所民族完全小学。11月2日县人委决定分别在社口区的桐湾,穆阳区的瓜溪,下白石区的柘边、下赤,溪柄区的东山、葛藤坪等畲村设立公立初级小学。这年县财政拨出民族教育经费5800元。这年统计,全县畲族村公立小学52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学生1371人,民办公助小学51所,学生700人。据仙岩、东南、碧后、茶洋、竹岭等5个畲族乡统计,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3%。
1958年9月,社口区谢岭下初级小学升格为完全小学。在畲族村增设初级小学16所,复办初级小学5所。其中增设初级小学的畲族村是粗坑、林洋、日宅、牛山湾、马尾兰、王楼、竹洲山、玉林、长潭、坑门里、填洋、马山、池头、柘边、后洋、苍头下;复办小学的畲族村是月斗、南山头、下赤、龙潭面、葛藤坪。这年县财政拨出民族经费34630元,年终统计,畲族村公立小学75所,其中初小班102个,初高复式班5个,高小班1个,教师91人,学生703人,其中初小学生615人,高小学生88人。
1960年5月,福安专署下达《关于1960年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草案)的意见》,强调:“大办发展山区、林区、渔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原有基础薄弱地区的教育事业”。这年,畲族村大力兴办民办小学,只要有10个左右学龄儿童的畲族村都办小学。全县有公民办小学103所,学生4013人。1960年冬,由于农村饥荒,畲族村民办小学全部停办,公立小学学生锐减。
这年春,中共县委为发动妇女参加田间劳动,提出各社生产队,队队办幼儿园的要求,春耕时,入园幼儿达3735人。入秋后,发展至万人。凡设有学校的畲村,由学校兼办幼儿班;未设校的村,由生产队挑选中年以上的妇女为保育员。这是畲族村首次办起的学前教育。次年,畲族村幼儿园停办。
1962年夏,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精简教育机构,畲族村小学进行撤并,这年畲村公立小学52所,学生1183人。
1963年5月,福建省教育厅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民族教育工作的函件》,要求:(1)今后各地应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2)在1962年精减过程中被撤并或将公办改为民办的少数民族学校,群众有意见的,应给予恢复。1963年进行调整精简工作时,不得再将这类学校裁并或将公办改为民办。根据需要今年还需新设立一些少数民族的公办初小或完小。(3)对少数民族学校的师资的配备和培养工作应注意加强,并应培养少数民族师资,注意奖励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遵照教育部《关于民族教育工作的函件》的指示精神,县文教局组织调查组深入畲族聚居区域调查研究畲族教育的状况。调查组的《关于穆阳学区民族小学情况调查报告》记述,该区总人口4万,其中畲族人口近1万,占该区总数与全县民族人口的1/4。该区有公立民族小学14所,学生207人,其中女生51人;民办民族小学18所,学生207人,其中女生31人。公立小学所在的畲族村的入学率仅占52.7%。畲族小学办学的主要问题是初小毕业生少,高小毕业生更少。如凤洋小学从1957至1962年的8年中,初小毕业生40人,高小毕业生6人。较小自然村入学学生数比大自然村少,女童入学者比男童更少。留级生多,流生更多。学校领导骨干少,畲族教师更少。调查组的《仙岩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记述,仙岩公社共有30个自然村,有公立民族小学3所,分别位于仙岩、和庵(和安)、大林,有民办民族小学1所,位于白岩下。全社在学生79人,占学龄儿童的19.7%。其中仙岩民族小学创办于1952年,1957年升格为完全小学,1961年春停办了两周。10年来,该校培养了20多个初小、高小毕业生,有25人升入初中,7人升入高中。该校有学生25人,比1957年减少近60%。学生数下降的原因:(1)实行了包产到户,儿童或参加田间劳动或操理家务、带弟妹;(2)家庭生活困难无法入学;(3)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年改为初小,调走4个教师,只留下1人,抓3种程度的复式班教学;(4)群众中重男轻女思想,女童入学少,又不许童养媳入学。通过调查研究福安专区教育局拨给福安教育经费16400元,畲族村增设、复办11所初级小学,仙岩民族小学也于秋季恢复为完全小学,并增派了教师,招收了插班生。这年冬,福安专署拨给福安县畲族地区小学修缮、设备专项经费3万元,加之县正常财政拨款与当地群众的支持,畲族村庄新建校舍25所,于1964年春基本落成。1963年统计,畲族村有公立民族小学63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教师68人,其中畲族教师3人,学生1381人。民办民族小学31所,教师31人,学生466人。
1964年民族教育经费29000元,畲族村新建校舍8所,修理校舍19所。同年9月为了提高民办教师的生活水准,将他们的正常补助费提高至每月5元,同时规定给民族学校的民办教师附加每月补助费1.5元,以鼓励民办教师到畲族地区工作。
1965年11月,县人委拨给民族小学校舍修缮费11720元,以解决上年度新建校舍的追加和急需维修校舍的开支。与此同时,拨给购置黑板60块,金额480元,增置课桌椅400套,金额2800元。这年,畲村民族小学168所,其中公办小学67所,占39.88%,民办小学101所,占60.12%。
1966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3月县文教科制定了“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生产,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规划,提出“下伸网点,就近入学,集体办学,减轻负担,加强实用知识教学”等措施。各学区挖掘办学潜力,落实各种形式办学的措施。畲族聚居地的穆阳中心小学主动压缩编制,抽调4名教师,下伸到畲族村办学。溪柄学区在巩固茶洋公社的7所全日制民族小学的基础上,增设9所耕读小学的布点,基本形成村村有小学的局面。穆阳学区的东山民族小学教师组织学生种植扁豆花、紫云英等,勤工俭学,实现全部学生免费上学。学校又采取“全年三段教学制度”,即将暑假改为春耕、秋收农忙假,夏日坚持上课。穆阳学区凤洋民族小学女童入学率低,该校办起女生午班,利用午饭后时间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一直坚持3年。这年,民族教育经费15000元,重点修理民族小学校舍30所,为畲村民办小学新制了60块黑板,400副课桌椅。1966年统计,畲村民族小学175所,班级346个,教师182人,其中畲族教师8人,占4.40%,学生6149人。在民族小学中,公立80所占45.71%,学生3406人,占55.39%;民办95所,占54.28%,学生2743人,占44.61%。学校附设耕读小学或耕读班,耕读班次163个,占47.11%,学生2468人,占40.13%。全日制班级与耕读班级的比例是3:1,复式班占班级总数的24%。
1966年7至9月,福安县社会主义教育文教分团实行小学教师集训,“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0年7月,县革委会提出:“读初小不出村,读高小不出队,读初中不出公社”的办学方针。1971年11月22日,县宣传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报告》统计,畲族村民族小学252所,其中公办小学70所,占27.78%,民办小学182所,占72.22%。学生数5212人,其中全日制小学学生3836人,占73.60%,业余小学学生1376人,占26.40%,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7%,高小学生303人,占5.81%。
1972年7月,宁德地区革委会追加福安民族小学教育基建投资1万元。分配给凤洋民族小学3500元,蓝田民族小学1500元,田螺园民族小学3000元,坑里坑民族小学1500元,铁场民族小学500元。1973年,开展多种形式办学,畲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有所提高。例如,坂中公社畲族人口6161人,占全社人口的43%,畲族学龄儿童入学率1969年为70.8%,1973年上升到89.3%。1975年6月,县革委会教育组为了进一步改善畲族地区办学条件,投资2.1万元,新建何厝、下南山、后舍、洋坪、牛埕、下牛罗、竹园、青元、仙岩头、金腰带、通湾洋、金竹坪、东边洋、下梨坑、虎头等民族小学校舍15座,扩建田螺园、牛山湾、半山、康厝民族初中、尘垦、后宅民族小学等校舍6处,共增加教室32间,面积1920平方米。
1978年秋,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安师范学校正式复办,第一届招收高中毕业生125人,设3个班,其中少数民族班69人,内福安籍畲族学生17人,民族班寄读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
1979年畲族村民族小学292所,其中公办小学69所,占23.63%,民办小学223所,占76.37%,教师349人,学生51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9.54%。这年畲族乡中心小学和部分民族小学附设幼儿班。
1987年春县教育局、民政局联合调查组深入畲族地区调查研究,编写了《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汇报》,“汇报”指出,畲族地区初等教育事业建国后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80年全县有民族小学251所,占全县小学校数的22.2%,畲族学龄儿童7304人,已入学5153人,入学率达70%。畲族地区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1)入学率低,毕业率更低。1980年入学率为70%,1976年小学一年级畲族学生1634人,而到1981年五年级只剩353人,毕业率为21.6%。(2)畲族地区村落分散,普及教育难度大。如坂中公社亭兜畲族大队,方圆30多华里,有30个自然村、2个单座茅楼,虽办了10所小学仍难于普及教育。而畲村小学一般是单人校,畲族学生要读完小学5年就得寄宿外村。(3)畲族村小学教师中民办的多,教学质量低,全县畲村小学教师327人,其中民办教师246人,占75.23%,民办教师生活待遇低,队补贴每月只有4.8元,不少地区集体不再承担民办教师补贴,提出“谁读书,谁出钱”,学生负担重。(4)学校校舍、课桌凳、设备缺乏,全县251所畲族村小学只51所有校舍。(5)教学质量差。1980年初考,坂中公社有畲族考生44人,语文、数学两科总分达120分以上的只有1人,总分在79分以下的有33人,占75%。《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汇报》上报后,引起省、地区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这年,畲族村小学228所,教师348人,其中民办教师253人,占72.70%,畲族教师53人,占15.23%,学生490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6.84%。
1983年6月中旬,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傅宗弼亲自主持的联合调查组专程来到福安,在宁德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魏宜芝协同下,深入畲族聚居地学校调查、访问,并提出了《关于加速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初等教育的几点意见》。“意见”认为:(1)对于畲族农村的初等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应给予特殊的关怀,采用特殊政策和措施。”(2)普及初等教育的指标要求是在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年巩固率不低于94%,读完高小的毕业率应达50%以上。其余的也应该读完简易小学,校外12~15周岁非文盲率不低于85%,力争有20—30%以上高小毕业生升入初中。办学形式必须灵活多样。(3)在畲民80%以上的大队分期分批办好28所完小,62所初小,157个教学点。对寄宿制的完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要有一定规模,除设有各年级的教学班外,都要办幼儿班。(4)畲族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应作必要的调整,原则上应和行政区划的管理一致起来。畲村分散,人口少,一般以一个大队(乡)或两个大队(乡)设1所完小,1个自然村或两个靠近的自然村设1所初小或教学点为宜。(5)建立一支安心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6)改变“谁读书,谁出钱”的做法,尽量减轻群众负担。民办教师原由家长负担的补贴部分改由地方财政统一补贴。(7)建立畲族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基金会。8月15日,中共福安县委发布《印发联合调查组<关于加速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初等教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县委、县府认为这《意见》很好,应抓紧落实。完全同意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具体措施是:(1)从9月份起,民办教师工资原由群众补助的部分,改由县统筹解决。(2)成立福安县民族教育基金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理事长。(3)确定10所畲族村民族小学,作为首先办好的县民族重点小学,并增设了18个畲族村教学点。(4)加强民族小学的教师配备,抽调骨干教师到重点民族小学任校长,动员17名公办教师和25名民办教师到畲族小学任教。当年毕业的4名畲族师范生回畲村小学任教。(5)对在民族地区任教的教师实行旅途补贴。(6)拨给畲族小学修建费8万元。10月,县教育局在仙岩民族重点小学召开现场会,传达中共县委、县府的决定,贯彻加速普及畲族地区初等教育的具体措施。
1983年入夏以后,畲族地区办学条件在多方支持下不断改善。7月,县人民政府《关于下达1983年少数民族补助款的通知》中补助畲村小学基建的有8个项目:马山池加坪、彩花桥、井口、上廉岭、桦坪、七埞、后门坪、仙岩、通湾洋等村民族小学,共投资9000元。9月,省教育厅《关于转达1983年省筹集资金安排的教育基建投资计划》中决定筹集资金7万元为仙岩、和安、南山、洋坪、铁湖、蓝田、凤洋、南山、坑门里等9所畲村小学兴建教室1020平方米。10月,县人民政府落实中共福安县委关于拨款8万元改善畲族村办学条件的决定。下达了《关于1983年少数民族学校修建费的通知》,安排坂中、康厝、社口、下白石4所中心小学兼设的畲族高小班扩建教室投资3.7万元,安排后门坪、日宅、燕坑、金斗洋、半山、谢岭下、茶坪、田螺园、鹅山、池头、采花桥、茶洋、林洋里等13所小学扩建教室投资3.8万元,安排给虎头小学扩建师生宿舍投资5000元。
为了提高畲族地区小学教师的素质,8月,县教育局下达《关于在少数民族学校任教教师进行轮训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建设一支适应畲族地区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决定从当年下半年开始,争取两年内,对在民族小学任教的民办教师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公办教师全面进行一次为期5个月的轮训。县教师进修学校于当年9月、12月分别举办21期轮训班,参加轮训人数150人,其中民办教师75人。
由于省、地、县各级政府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畲族地区的初等教育,畲族农村干部群众的办学热情高涨。例如,社口南山民族重点小学,当年学生由原来的68人增到181人,大队腾出1座仓库、1个大厅和1座庙宇作为校舍,群众让出八仙桌18张、梳妆桌4张、长短凳72条,还请了6个木匠日夜加班赶制课桌凳。洋坪村大队让出2座仓库、1座牛栏,经改建维修作为学校教室,群众献出松木板赶制课桌凳,保证学校如期开学。下白石亨里畲族村自筹资金新建14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
1983年6月,县教育局统计,全县畲族学生5812人,其中专设的民族小学的学生5395人,畲族学龄儿童7343人,其中入学儿童49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6.83%,低于汉族入学率31.6个百分点,读满5年的只有219人,入学巩固率19.1%,低于汉族入学巩固率35.8个百分点。
1983年秋,县人民政府将全县1080所学校调整为18所中心小学,223所完全小学,223所初级小学和591个教学班。其中畲族村民族小学、教学点共253个,包括28所完全小学,62所初级小学和163个教学点。畲族学生7920人,其中专设民族学校的学生7198人,较之上半年增加38.4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学生6058人,入学率为83%,较之上半年增加16.17个百分点。县府决定仙岩民族小学为少数民族试点学校,仙岩大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率为90%。1983年10月的《中国教育报》以《福建省福安县采取措施普及畲乡初等教育》为题,介绍福安畲族地区初等教育状况。
1984年业经调整的畲族村学校的布局更为完善,形成多种办学形式的畲族村初等教育网络:(1)在畲族人口较多的乡镇中心小学办民族高小实验班5个,在巩固原有坂中、康厝、社口、下白石中心校高小班基础上,增设甘棠镇中心小学民族高小班;(2)在畲族聚居的行政村办寄宿制民族重点小学15所;(3)在畲族散居的自然村办初级小学或教学班、点;(4)在生源少,不具备单独办学的村落办4个巡回教学班;(5)对家务事多,不能进全日制小学学习的畲族子女,为他们办起夜小学,共91班,1776人。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把学校管理与行政区划统一起来,明确分级管理普及教育的职责,形成学区管理行政村所在地学校;行政村学校管理自然村的初级小学或教学班(点);初级小学或教学班(点)负责附近未办学的“空白村”的普及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县教育局对不同层次的畲族学校提出具体的要求,中心校民族高小实验班在教学内容上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畲族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总结经验指导民族小学提高教学质量;民族重点小学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为畲族村学校作出示范。县教师进修学校专设复式教学研究小组,经常进行教学视导,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总结教改经验,举办教学公开课,组织民族小学教师观摩。县教育局结合“普及教育宣传月”活动,表彰安心畲族山区教学卓有成绩的优秀教师。县教育局拨款为每个民办教师订阅1份《福建教育》。这年暑假,在省民盟支持下,县教师进修校组织100名民族小学教师学习语文、数学教材教法,县教师进修学校又轮训了1期民族小学教师,人数30名。当年畲族村民办小学教师增加到333人,所增加的民办教师,原由群众补贴部分循例都由县财政统筹解决。县政府施行国家行政机关、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升级奖励”办法。全县获奖者8人,其中甘棠镇坑门里民族完全小学校长张云礼荣获奖励。
1984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继续投资扶持畲族山区的初等教育。省、地区拨给“老、少、边”学校基建补助费专款40万元,落实28个基建项目,扩建教室90间,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学生宿舍100平方米,教师宿舍200平方米。省府又拨出小学实现“一无二有”补助费30万元,其中分配给坂中、康厝、穆云3个畲族乡分别为1.5万元、1.2万元和2.1万元。8月县教育局拨出“老、少、边”普及小学教育经费补助款2万元,重点解决缺乏课桌凳问题。
1985年6月,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我县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1984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95.28%、99.55%、91.85%,均符合省、地要求。但是,由于我县教育基础差,村落又分散,办学难度大,普及率仅达到80%,居全省倒数第3位,也是全省17个没有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的县份之一”。其主要薄弱环节主要是畲族聚居地区。当年,县教育局又在畲族村增设10个民办教学班(点),畲族村民办教师增加到343人,除民办教师补助仍由县统筹解决外,对畲族村民办教师生活困难者,发给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民办教师转正和发放使用证、试用证时,对在畲族山区任教的民办教师,根据工作时间长短和表现给予照顾,并拨出专项指标,解决畲族山区优秀民办教师转正问题。这年,宁德地区教育局划出31名专项指标,作为畲族小学民办教师转正名额。为了提高普及率,让不能就近学完高小课程的学生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继续增大了住宿制学校规模,5所中心小学民族高小实验班和15所重点民族小学的寄宿生从1983年的717人增加到1317人。县民委给寄宿制民族学校添置棉被180床,下白石和甘棠两镇政府给中心小学民族高小实验班学生每人每月补贴菜金3元,下白石镇还拨出经费1700元为畲族学生每人制作1套校服、添置棉被、蚊帐、棉毯等生活用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赠给寄宿制学校床架。
当年12月,为了解决民族小学实现“一无二有”的经费问题。县教育局下达畲村小学校舍基建专项拨款指标,其中社口南山小学1.8万元,坑里坑小学7千元,仙岩小学8千元,铁湖小学6.7千元,蓝田、南山、坑门里小学各5千元,东洋小学3千元,社口中心小学民族班4千元,甘棠、下白石、坂中中心小学民族班各2.5千元,康厝中心小学民族班、红坪小学、里林洋小学各2千元,彩花桥、和安、后门坪、东洋埕、池头、金斗洋、燕窝、洋坪小学各1千元,亨里小学800元,东山、南山头、鹅山、岐山小学各5百元,总金额8.6万元。同时,县民委给11所畲族小学添置课桌凳无偿投资1.45万元。自1983年至1985年为改善畲族村办学条件,县财政共投资30万元,县民委拨款12万元,共计42万元。
1985年畲族村民族小学292所,班级470个,在校学生9745人,其中畲族8665人,教职员工491人,其中畲族54人。
1986年1月原坂中畲族乡仙岩民族小学,经省教育厅、省民委批准,正式改为福安县民族实验小学,直属县教育局领导。这是福建省第一所县属民族实验小学。6月,县教育局与县民委共同协商确定,穆云畲族乡的虎头、燕科、南山民族小学,康厝畲族乡的金斗洋、凤洋、红坪民族小学,坂中畲族乡的桦坪民族小学,甘棠镇的坑门里、过洋民族小学,社口乡的南山民族小学,溪潭乡的蓝田民族小学,溪尾乡的坎下民族小学,松罗乡的茶洋民族小学,溪柄镇的东山民族小学,城阳乡的铁湖民族小学等15所民族小学为县重点民族小学。7月,县教育局给上述15所民族重点小学各赠送14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11月,省教育厅分别无偿配给民族实验小学和民族重点小学“小学数学教学箱”1套。这年秋季3个畲族乡中心小学开办幼儿园,15所民族重点小学和仙岩民族实验小学全部兼设幼儿班。
1987年全县畲族村民族小学292所,其中县民族实验小学1所,县寄宿制重点民族小学15所,畲族学生92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53%。1988年全县畲族村有296所民族小学,教学点、教学班486个,教职员工525人,学生84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
1990年4月统计,全市90所公办民族小学,其中完全小学34所,包括市民族实验小学1所,寄宿制重点民族小学15所,一般民族完全小学18所。有教师313人,其中畲族47人,占15.02%,内公办教师32人,民办教师15人;有学生数4876人,其中畲族4047人,占83.00%,包括幼儿班学生361人,其中畲族341人,一年级学生1336人,其中畲族1173人,二年级学生1072人,其中畲族946人,三年级学生1033人,其中畲族878人,四年级学生787人,其中畲族610人,五年级学生648人,其中畲族440人;有校舍16070平方米,其中80年代新建校舍5232平方米,占32.56%;有课桌椅2588套。全市185所民族民办小学,有教师188人,其中畲族33人,占17.55%;有学生3087人,其中畲族2989人,占96.83%,包括一年级学生1405人,其中畲族1372人,二年级学生980人,其中畲族944人,三年级学生619人,其中畲族593人,四年级学生83人,其中畲族80人;有校舍6967.4平方米,其中80年代新建874平方米,占12.54%;有课桌椅1167套。
市民族实验小学有教师24人,其中畲族公办教师3人,有学生383人,其中畲族290人,包括幼儿班学生23人,其中畲族20人,一年级学生44人,其中畲族37人,二年级学生52人,其中畲族43人,三年级学生88人,其中畲族69人,四年级学生90人,其中畲族69人,五年级学生109人,其中畲族72人。
15所寄宿制重点民族小学有教师104人,其中畲族14人(公办教师12人,民办教师2人);有学生1503人,其中畲族1227人,包括幼儿班192人,其中畲族186人,一年级学生287人,其中畲族268人,二年级学生267人,其中畲族245人,三年级学生278人,其中畲族237人,四年级学生334人,其中畲族260人,五年级学生337人,其中畲族217人。
18所一般性民族完全小学包括坂中畲族乡的华安民族小学、日宅民族小学、后门坪民族小学,穆云畲族乡的溪塔民族小学,洋坪民族小学、燕窝民族小学、王楼民族小学、黄如民族(回族)小学,康厝畲族乡的东山民族小学,社口镇的山里民族小学、谢岭下民族小学、下白石镇的亨里民族小学,湾坞乡的池头民族小学,甘棠镇的林洋民族小学,城阳乡的茶洋民族小学,溪柄镇的彩花桥民族小学,溪潭乡的瓜溪民族小学,上白石镇的南山头民族小学。上述完全小学,共有教师208人,其中畲族32人(公办教师24人,民办教师8人);有学生1173人,其中畲族945人,回族76人。
1962年福安民族中学录取新生中语数两科总分平均为93.66,1991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前身福安民族中学)福安籍畲族学生最低录取线为语数两科总分平均为181分。
附录一
1988年福安各乡(镇)民族小学分布情况
坂中畲族乡:
林岭、上林岭、七斗岗、亭兜、塔后、上天池、下天池、日宅、岩头、浦头坑、洋坪、青源、仙岭头、仙岩下、后门坪、大林、月斗、如会、井口、濑头、大洋、仙岩、叠石、白岩下、和安、桦坪、白石岩下、七埞计28所。
穆云畲族乡:
南山、后舍、铁场、下南、虎头、险坑、半岭、燕坑、梨田、中岙、大莲、洋坪、溪塔、高岭、篙尾、王楼、桦垅头、洋勘、加头、林洋湖、湖头山、竹洲、林下垅、坑壑、里楼、柯洋、大洋、岭头、茶湾、茶湾当、下长坑、科后、兰头、燕科、梨坪丘、牛池岗、长坑、上岩、大湾、岭头计40所
康厝畲族乡:
凤洋、半岭、牛池坑、秋竹岗、赤田艮、金斗洋、池丘、石门限、半山、墓亭、石门里、红坪、仙岭、长潭、周坑、竹园兜、里湾、桂垅、七都、牛石坂、东山计21所
赛岐镇:
鳌峰、里林、长坑、流水坑、坝头里、龙岩、周庵、外牛坑、长后、下牛罗、锦甫庵、郑里计12所
上白石镇:
聚仙岗、南山头、舂臼前、占面坑、大磺坑、大湾计6所
潭头乡:
鹅山、小坑、前村、垅头、竹园、橄岭、井里、王柏坑、后柘、岭后、东岭坪、西岭计12所
社口乡:
东桂洋、彭家洋、山头、章岗、坑里坑、洋中坑、溪头、塔仔、大坝头、坑里、山里、宅林岗、山左园、里后、山垅头、南山、山头、湖后、徐墩坂、牛山湾、山后、谢岭下、桐湾、里湾、外湾、石壁坑、三村、合边
计28所
城阳乡:
前洋、雷柏洋、牛溪边、坑里楼、大坑里、下梨坑、后洋里、铁湖、岩角亭、满洋、白坑、车头、半山、木林岗、纸坪、茶洋、葛藤坑、粗坑、茶坑、东岭、岔门头、老蛇岗、后洋里计23所
溪柄镇:
横坑、龙潭面、可坑、葛藤坪、下可坑、大岗、周厝坪、磨录坑、牛田后、仙人村、金竹坪、山坪、采花桥、龟武、岭仔下、大田坪、亭下、贵洞里、菇楼、牛角垅、东山、碧后、九龙、马头山、虾蟆头、白梅岭、晒日山、横路下、后坞计29所
松罗乡:
孟尾、上后洋、岭头山、东洋埕、前洋、后宅、葛藤湾、大坝、仓楼下、茶洋、畚斗洋、金竹坪计12所
溪尾乡:
坑下、碓洋头、马山、沃里、半山、地垅岗、王家墓、牛螺墩、岙里、冬瓜山、里林洋、溪里、大坪园计13所
湾坞乡
池头、岩下、上盾、柘边、招坑里、虎竹岩、章家山、福田边、陈头岗、三贝田、下洋里、王家山、松柴岗、何厝里、下天池、乌石岗、半山、蛇岗、梨坑、上天池、外坑源、江竹林计22所
下白石镇:
王坑、填洋、章岭、牛池坑、外后洋、牛楼、八斗坑、章坑、半山、孔门、金腰带、下赤、江下、亨里、大石牛、通湾洋、石竹林、钟山下、
官周、钟山坪、长坑计21所
甘棠镇:
田螺园、春木洋、坑门里、林洋、过洋、清水壑、䉪村、对面楼、如林、油西坑、小岭、山头庄、北山、岭尾宫、樟加洋、洋溪里、洋沃计17所
溪潭乡:
蓝田、外瓜溪、大山下、七埞、岐山、小溪垅、松岩头、白岩下、池家坪、龙腰河、夫艮、仙山下、横林、大丘头、上马山、王厝、桦林、狮子庄、牛埕、南山计2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