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畲家五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1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家五姓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12
页码: 3-14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福建福安地区畲族五大姓氏(雷、钟、蓝、吴、杨)的构成和迁徙情况。其中,描述了各姓氏在福安各地的人口分布和迁徙轨迹,以及一些重要始祖及其后裔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地点。
关键词: 福安畲族 五大姓氏 人口统计

内容

第一节 姓氏构成
  福安畲族主要由雷、钟、蓝、吴、杨五姓构成。根据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福安人口中共有379个不同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共15个。按人口数依次排列,其顺序为(1)陈67321人、(2)林51623人、(3)郑34793人、(4)王30596人、(5)刘28831人、(6)雷21498人、(7)钟20715人、(8)黄19946人、(9)吴18978人、(10)张17845人、(11)李16705人、(12)缪13053人、(13)蓝12838人、(14)郭12299人、(15)阮11742人。从上述排列顺序可知,雷、钟、蓝三姓分别位于第6位、第7位和第13位。吴姓畲族共2250人,占全市吴姓人口总数的11.86%。杨姓畲族共262人,占全市杨姓人口总数9574人的2.74%。
  在福安三个畲族乡中,雷、钟、蓝三姓人数地位显著,均居前10位。坂中畲族乡共有101个姓氏,其中钟姓3187人,位居第一;雷姓2556人,位居第二;蓝姓949人,位居第六;吴姓1415人中,畲族668人。穆云畲族乡共有87个姓氏,其中雷姓3033人,位居第二;钟姓2053人,位居第三;蓝姓1607人,位居第五;吴姓1211人中,畲族674人。康厝畲族乡共有110个姓氏,其中雷姓2158人,位居第四;钟姓1951人,位居第五;蓝姓1322人,位居第八。
  第二节 钟姓迁徙
  畲族以钟姓迁居福安时间为最早,唐五代时即有彦江公于汀州上杭迁入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①其后裔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于钟莆坑迁往福安西郊大林村,坂中畲族乡大林村是福宁府钟姓发祥地。
  另一支钟姓畲族先祖法广公祖籍广东,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以后)由金溪玉林迁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岗。明正德年间,其曾孙钟熙公的5个儿子分徙各处。长子聪公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迁大林,次子明公于正德十一年迁山头庄,三子朝公于正德七年迁白石,四子听公于正德十年迁大留,五子乐公于正德九年迁侯官汤岭。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宁府钟氏祖祠,钟熙公被尊为钟熙侯王而成大林村土主。钟姓衍发图分表如下:
  一、聪公于正德十一年迁大林→上广、横溪林前→濑头、廉岭、凤翔(凤洋)、过洋里(过洋)、下奥→竹园兜、金斗量(金斗洋)、仙岭洋(仙岩)、翁山、长坑、叠石、仙岭头→松罗东兴埕、桦岭、大填→桦〓、林洋、桥座头高岭、叠石深水湾、横溪高溪→牛楼、桔垄、笊篱壑、牛池岗、鸡角岩下、清路头、象地、溪尾马山→白沙南坑、福安城内龙山头、江竹林下〓白岩鼻、下墘山
  二、明公于正德十一年迁山头庄→燕窝、碓洋头、铜洋里、毫屿→墘山、考河、南山头、柳溪茶洋丹丘、东山→白岩下、牛池岗、下林、李家宅→城内东门头、洋坪
  三、彩公于正德七年迁白石漈→龙潭面、橄岭、梨坑→下天池、葛藤坪、松湾洋、深度、仙岭洋→城内龟湖山、留洋施坑、柳溪里厝、留洋南山、獭湖→林洋半山、溪尾马山、溪头黄坑、盘龙、山头过洋→溪头里鲤鱼背、炉里坑、梅洋岭头
  四、听公于正德十年迁大留→林洋、坑门里→社口南山、白鹭上三坪、→五斗里、下三坪、穆阳燕窝、徐墩坂、溪柄下考坑→九龙、大岭边、湖后、七埞、下邳天池、甘棠青下楼、王楼、下邳廉江、北山
  五、乐公于正德九年迁侯官汤岭→横溪林前、坦洋杨中坑→上墘里房、洋勘、黄儒岭头、后洋里、墙坪高山→莲花岗五斗天后洋、坑壑、六定、下林后坑、大箸→王家边、林洋九湾渡、码岭、莲花岗、城内阳头黄厝
  钟姓迁入福安还有其他支派和路线,如与大林钟姓同宗的一支迁宁德柴坑,又迁金坝头,复迁福安大湾坝再迁小岭;钟姓一支畲族于清康熙三年(1725)由汀州武平县迁宁德斑竹,复于清道光九年(1829)迁福安大留;钟姓一支畲族从延平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奥迁霞浦三十六都洋底,又迁福安茶洋。钟姓一支畲族从福鼎单桥迁入松罗茶洋。
  第三节 雷姓迁徙
  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雷姓迁入福安时间较之诸雷为早。坂中和安钟谱载,“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金斗洋)雷谓礼。①时为北宋末年。《金斗量雷氏宗谱》载,雷氏一支,“移居闽省播迁无常,惟居福安二十一都黄墓者最久,因谱失莫纪其详,居黄墓者有八世,而及大一公于(明)崇祯年间后移居仙石一载,大林二载,岭门二十余载,至高祖十三公,曾祖百二十六公又于国朝康熙甲寅(1674)移居坑兜九个月,冬移居十五斗上金斗洋,四十三载再移居下金斗洋,迄今八十余载。”②较之北宋末之雷氏,此支雷姓当为别支。
  福安雷姓中人口最多者当为“后门坪雷”,此雷姓先祖谱名两公字孔文行千天三,祖籍广东潮州普宁,于明成化二年(1466)自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以后,又迁十一都陈家林,复迁十八都大丘田。其后,旗公讳方雨行千乐一迁五都赤墘,其子6人分徙各处,长子君文迁十八都牛石坂(吴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飘带(金腰带),三子君赐于明正德二年(1507)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迁五都南坪,五子君达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迁三十一都刘坑坪。福安雷姓畲族多由此衍发而成。
  福安雷姓畲族还有一支于明崇祯年间由罗源大坝头迁福安穆阳牛石坂,又由牛石坂迁西院,再迁坑下楼,后散迁半屿半山、池头、国泽田螺王等。
  燕窝村雷姓畲族于清初由福宁(霞浦)东山坑坪里大坪始迁福安九都南山,复迁长坑上坪,雍正二年(1724)择居于燕窝,后又迁上长坑、里沃、牛山湾、坑头洋等处。
  第四节 蓝姓迁徙
  蓝姓畲族迁入福安,较之雷、钟两姓为晚,故人口总数仅为雷、钟一半左右。人口数最多的一支“溪塔蓝”开基始祖学礼公祖籍广东潮州海阳县山头甲,其先祖迁浙江太顺龟头长坝头后迁居寿宁。学礼公生7子,时号七雄。其次子恒麟、七子恒彪2支子孙多迁居福安,也成福安蓝姓畲族的主要衍发派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社口谢岭下蓝谱世系表首页也载学礼公儿子恒麟等7兄弟迁徙概貌,但没有明确标示谢岭下支派属于上述哪一支派。《谢岭下正派世系图考》载该姓“以上远祖居福州闽县”,后迁宁德九都猴墩,清康熙年间迁福安,居六都车岭、谢岭下、半岭、化蛟、七埞、燕窝、洋勘(土名坑壑)、上沃、洋坪、十二泡、东瓜坪、官甫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迁城内北辰境冠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甘棠岭尾宫蓝谱载,蓝姓于清康熙年间从连江坝头里迁甘棠岭柄宫(岭尾宫)。
  下白石镇上王坑村蓝姓畲族于清乾隆年间从宁德六都白岩迁入,又分居秦坎、南八斗坑等地。下王坑村蓝姓畲族清代从宁德富雷庵迁入。荷屿、半山蓝姓,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罗源坝头里迁宁德六都白岩仙顶下。历二世,迁福安南阳,又历一世,迁桂垄。另一支历五世,于清乾隆元年(1786)迁荷屿,又迁青山鼻、半山、大石牛、下王坑,何厝岔门头、大车半岭、通湾洋等地。上白石镇聚仙岗村蓝姓畲族于清康熙年间自汀州庐丰迁入。南山头蓝姓于清顺治三年(1646)由连江狮子岩迁入,后又迁大岭,路坑洋坪、南辟、前村、池头、宝林、后林、岭后、彭家洋、里坑大林、篱弄坑、马山、社口南山等处。
  第五节 吴姓迁徙
  吴姓畲族的始祖谱名为知几公,原名法度,又名松轩,字密察,行庚九,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原籍浙江泰顺九堡大路边,随其父迁福安九都桐湾(今社口)。知几公原娶林氏,林氏未育、早逝,又娶彭氏生7子,继娶蓝氏生2子。知几公坟葬晓洋岭头亭,墓碑中有“延陵松轩吴公,晋安太儒林氏”字样。左右对联为“大明洪武,岁合庚申。”该墓至今完好无损。
  知几公第7子法东公虽彭氏所生,却由蓝氏所养,法东公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后)娶雷氏,法东公后裔都与畲族联姻,并在习俗语言等方面为畲族所同化。法东公及其后裔迁徙路线有九都后坑→承天(今属寿宁)→留洋(今属寿宁)→岔头(今属穆云乡)又迁九都龙峰、九都十八块、里洋楼、墓亭、虎头、洋面、山后、后漈、湖后、社口南山、桦坪、柳溪岭头山、日宅凤头、牛山湾、洋面、坦场张坑、扆山七姓堂、城内杨梅山等处。其支派又迁霞浦西胜、水头,福鼎家塘,柘荣湾里等处。
  知几公第8子法传公为蓝氏所生,又娶蓝姓女为妻,法传公后裔和法东公后裔一样,都与畲族联姻,为畲族所同化,法传公及其后裔迁徙路线为南山→桐湾→下长坑→溪柄菇楼→五都牛角垄(林岭附近)→西洋〓兜龙井面等处。
  知几公第九子法德公在霞浦古溪被尊为桥头宫土主,婚姻不详。彭氏所生的儿子,除法东公外,其余的法吉、法正、法辛、法顺、法清、法生诸公分别居福安岭下、泰顺、福安蟾溪、宁德吴洞里等处,他们的后裔都是汉族。而法东公、法传公的后裔却是畲族,今主要聚居地为穆云虎头村委会和坂中日宅村委会吴厝下自然村等地。
  附录:
  清宣统二年(1910)坂中吴厝下吴谱与上述说法稍有出入,现辑录如下:
  《谱序》“……传至寿梦公生扎公历游聘鲁请观周乐,传至孙源公居浙江泰顺县九保大路边,于明嘉靖间为金陵太守,及玄孙知几公卜筑于福安桐湾,创居立业,配比彭氏生子八,分八房,族始祖第七法东公由桐湾于康熙间创居岩头、凤头、岭门、仁雷等处”。
  第六节 杨姓迁徙
  杨姓畲族与福安汉族杨姓的主要派系同一始祖,原籍浙江龙游县,唐代迁居韩阳财洪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迁宁德蟾溪,再传三世,又分迁福安廉溪杨家坪,杨姓支派杨文公,又名国养,于明代末避兵乱,迁十五都五斗里洋,又移居大林,并改姓为钟,遂为杨姓畲族始祖。杨文公长子李生公于清乾隆五年(1740)迁潘洋(今社口)。潘洋村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纂的《关西杨氏宗谱》内有杨文公6世孙士进、士林等人撰于清道光九年(1829)的《自志序》载:“……至杨文公迁居五斗生子李生公娶妣雷氏,滥叨钟姓,深隐衡门,沁水自乐,无怀葛天”。又载“每逢岁时,伏腊之祀,且以钟姓为始祖,竟置杨氏而弗顾,异之浮宗,反从奉祖,血脉之谪祖,弃之他山,获罪于天,所所祝祷也。是以合族商议,寻绎旧咸归杨氏,续绍源流……”由此可见,17世纪中叶改为钟姓的杨姓畲族至19世纪初叶才重新归杨姓,期间已历时180多年,今位于潘洋村1公里处的如会梧桐岗,葬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李生公等人的坟墓的墓碑碑文的眉款仍镌刻“颖川郡”(钟姓为颖川郡,杨姓为关西郡)字样,这也可作“杨”姓改“钟”的佐证。由于改姓180多年,又多与畲族联姻,为畲族所同化,虽复归杨姓仍保持畲族语言和生活习俗。
  李生公后裔迁仙岭岔、茶盘丘冷水湾、湾坞深湾乌垄、谢岭下、牛山湾、留洋七埞等处。杨文公第四子李光之子延从、延由也于清乾隆年间分别迁居后宅(今松罗乡)和柏柱洋井石垄蛤蟆头(今溪柄镇)。今杨姓畲族主要聚居地是社口潘洋村、溪柄蛤蟆头村和松罗后宅村等处。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