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62
颗粒名称: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424-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受地理、资源、品牌等多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困难。开发模式单一、品牌培育不足、资源闲置浪费及开发不当等问题突出。需创新开发思路、培育特色品牌、整合资源、保护原生态,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循环利用,推动畲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闽东畲村 文化产业 原因分析

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
  目前,闽东畲族30%的人口分布在9个畲族乡,70%的人口散居在其他各个乡镇,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不利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畲族之“畲”意为刀耕火种,作为迁居民族,他们只能定居在高海拔、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这些地区的,生产资源缺乏,交通极为不便,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落后。在产业发展信息化的今天,这些因素决定了闽东畲村这一产业发展“冰雪带”很难在市场开发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闽东畲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规模小、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无规模效应等问题,未能充分利用其独特性、多样性、兼容性、区域性的特点,存在开发的片面性、模式特点不突出、形式单一、缺乏民族文化参与性等不足和缺失,且在开发思路和开发途径上未能进行适当创新,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开发,缺乏民族自我开发意识和文化振作,未能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少有推出新成果,不能主动探寻和创新畲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模式,不能有效推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循环开发与利用等。
  3.特色品牌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闽东畲村虽拥有一些产业,也注册了一些品牌商标,但由于对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培育不足,著名商标、驰名品牌几近空白,被誉为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的宁德福安溪塔畲村的刺葡萄由于缺乏整合性组织,影响范围依然有限,对区域产业发展未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即使许多畲村依托“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茶”“福鼎白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注册了数十种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如“金牡丹”“金山翠芽”“富蓉山”“畲鼎红”“畲韵红、“畲品红”等,但由于产业较为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缺乏产业能人和市场导向等原因,无法形成规模,更无法将畲村茶业培育成特色主导产业。
  4.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与开发不当
  受多方因素制约,闽东畲村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分散的家庭式经营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畲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不足,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开发不当现象比较普遍。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主要表现在文化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以及大量颇具民族特色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村落、田园、生态资源等任其自生自灭,造成文化资源“有形”与“无形”的浪费。开发不当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开发、破坏性开发、过渡性开发与庸俗化开发等方面。具体表现为:1.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的鼓舞之下,不惜人力与财力,急于求成,结果不但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2.一味追求形式,注重包装以致损毁文化资源的原貌和“原生环境”,造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双重损毁;3.过度商业化,超过环境承载量,过多地建造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基础设施,破坏畲村生态文化资源,甚至导致大量文化资源的“异化”;4.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按传统的时空规约肆意将民族文化遗产庸俗化、简单化地搬上舞台,从而失去其原有的神韵,民族文化功能与内涵经由舞台的程式化、庸俗化展演后不断失真和蜕化。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益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