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东畲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60
颗粒名称: 一、闽东畲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422-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理环境制约、开发模式单一、品牌少规模小、资源浪费与开发不当等问题。需要创新开发模式,培育特色品牌,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闽东畲村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内容

(一)现状分析
  闽东(宁德市)现有畲族人口约19万,设有9个畲族乡,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58个,民族村243个、民族自然村986个。闽东畲村文化资源浸染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特色,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主要有两大民族文化产业带:一是福安市交溪流域中下游从北向南呈扇状分布,包含3个畲族乡,村落和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发展果蔬业、茶文化业、民间工艺业、畲药种植业等,由于各畲村之间粘连性较高,合作社、示范村、产业示范基地等较多,生态产业较为集中,产业样式相似度也较高;二是蕉城、霞浦、福鼎沿线的山海地带,畲族村落濒临海岸自南向北呈条状分布,包括6个畲族乡,畲村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形成了虽有关联但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观光农业、文化会展业、演出业、茶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另外从古田至寿宁的其余五县所分布的畲村较少,受当地汉族文化影响也较为严重,民族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且基本未成形。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差异,闽东畲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下表1:
  从空间分布结构及发展实际来看,闽东畲村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两大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正努力发挥自身生态文化资源的优势,主打“生态牌”,做好“绿色”文章,以风情节庆、休闲度假、体验参与、手工制作、生态种养等形态的开发为主,并不断整合资源逐步向集聚型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和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始壮大,体现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巨大潜能。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
  目前,闽东畲族30%的人口分布在9个畲族乡,70%的人口散居在其他各个乡镇,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不利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畲族之“畲”意为刀耕火种,作为迁居民族,他们只能定居在高海拔、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这些地区的,生产资源缺乏,交通极为不便,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落后。在产业发展信息化的今天,这些因素决定了闽东畲村这一产业发展“冰雪带”很难在市场开发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闽东畲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规模小、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无规模效应等问题,未能充分利用其独特性、多样性、兼容性、区域性的特点,存在开发的片面性、模式特点不突出、形式单一、缺乏民族文化参与性等不足和缺失,且在开发思路和开发途径上未能进行适当创新,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开发,缺乏民族自我开发意识和文化振作,未能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少有推出新成果,不能主动探寻和创新畲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模式,不能有效推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循环开发与利用等。
  3.特色品牌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闽东畲村虽拥有一些产业,也注册了一些品牌商标,但由于对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培育不足,著名商标、驰名品牌几近空白,被誉为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的宁德福安溪塔畲村的刺葡萄由于缺乏整合性组织,影响范围依然有限,对区域产业发展未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即使许多畲村依托“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茶”“福鼎白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注册了数十种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如“金牡丹”“金山翠芽”“富蓉山”“畲鼎红”“畲韵红、“畲品红”等,但由于产业较为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缺乏产业能人和市场导向等原因,无法形成规模,更无法将畲村茶业培育成特色主导产业。
  4.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与开发不当
  受多方因素制约,闽东畲村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分散的家庭式经营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畲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不足,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开发不当现象比较普遍。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主要表现在文化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以及大量颇具民族特色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村落、田园、生态资源等任其自生自灭,造成文化资源“有形”与“无形”的浪费。开发不当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开发、破坏性开发、过渡性开发与庸俗化开发等方面。具体表现为:1.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的鼓舞之下,不惜人力与财力,急于求成,结果不但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2.一味追求形式,注重包装以致损毁文化资源的原貌和“原生环境”,造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双重损毁;3.过度商业化,超过环境承载量,过多地建造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基础设施,破坏畲村生态文化资源,甚至导致大量文化资源的“异化”;4.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按传统的时空规约肆意将民族文化遗产庸俗化、简单化地搬上舞台,从而失去其原有的神韵,民族文化功能与内涵经由舞台的程式化、庸俗化展演后不断失真和蜕化。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益长
责任者